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氮(N)、磷(P)是维系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重要的基础营养元素。区域尺度范围的N、P元素化学计量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格局变化。同时,与植物体内各个器官之间(如根叶之间)的N、P含量密切相关,使其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调节生长速率,使生物体达到最适生长。选取西双版纳、贡嘎山、鼎湖山、武夷山和尤溪5个中国南方地区的木本植物(以乔木为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根、叶器官内部以及器官之间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上述5个地区相同器官的N、P含量变幅较大,造成地区间养分含量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温度和降水。同一地区植物不同器官的N、P含量都是叶大于根。根或叶内部的N-P、N-N:P以及P-N:P基本呈现等速比例关系,表明在各器官内部N、P含量相互促进的作用明显。根、叶之间的N含量、P含量以及N:P则呈现异速比例关系。说明不同器官之间对某种养分的分配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同一生活型草本植物生长期内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豫西南外方山设置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野菊花(Dendranthema indicum)样地,测定生长期内叶片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同一生活型种间植物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具有多变性,胡子草、芒草、野菊花等3种植物生长期内叶片C含量平均为447.6 g/kg、448.1 g/kg和459.9 g/kg,N含量为26.8 g/kg、23.5 g/kg和25.6 g/kg,P含量为1.9 g/kg、1.5 g/kg和2.0 g/kg;3种植物综合变异系数排序为P含量(45.0%)C/P值(33.2%)N/P值(30.1%)C/N值(26.0%)N含量(25.3%)C含量(2.0%),C含量最稳定,N含量次之,P含量较不稳定;C含量与N、P含量负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P含量与N含量正相关性极显著(r=0.736,P0.01),N含量与C/N值负相关性极显著(r=-0.700,P0.01),P含量与C/P值负相关性极显著(r=-0.891,P0.01),C/N值与C/P值正相关性显著(r=0.283,P0.05);植物种类对叶片C含量影响显著(P0.05),N含量、P含量、C/N值与C/P值主要受生长期采样时间的影响(P0.05),物种种类与采样时间对N/P值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区域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时,应考虑植物种类与生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态化学计量学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综观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目前尚存在着许多不足。基于此,从全球与区域尺度、功能群尺度及个体水平3个方面阐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从空间、时间、生境和植物类型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驱动因素。并讨论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限制性养分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生长率与C:N:P关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成熟度椰子叶片N、P、K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本地椰子、香水椰子和小黄椰的不同成熟度叶片为材料,研究了3个椰子品种的N、P、K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椰子叶片中3种养分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N>K>P;不同成熟度的叶片N、P、K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椰子品种中N、P、K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成熟叶后均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N、K含量在3个椰子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P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况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概念、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在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温度带及不同演替阶段的特征,并从生物、非生物因素及人类干扰3个方面综述了土壤、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N、P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和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5年生五味子不同生育期叶片中N、P、K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5年生五味子不同生育期叶片中N、P、K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土壤中有机质;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碱解氮;采用浓度0.5 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磷;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采用H2SO4-H2O2法消煮植株样品;采用蒸馏滴定法测定全氮;采用矾钼黄比色法测定全磷;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全钾。研究5年生五味子不同生长发育期叶片中N、P、K营养元素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5年生北五味子叶片在全生育期内对N的吸收能力最强,其次为K,P的吸收量最少;植株叶片展叶期N、K的含量较高,从开花期至植株枯萎N、K的含量有所下降但较为平缓;展叶期、浆果生长后期至果实成熟初期的含P量较高,果实成熟后期下降很大。[结论]人工栽培五味子需施足底肥,浆果生长期要追P肥。  相似文献   

8.
多年田间试验结果、历年施肥量及农作物产量与携带营养物质的统计分析和河南省耕地土壤氮、磷、钾化肥投入构成及其演变表明:全省氮肥所占比例在减少,而磷、钾肥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但仍未达到合理的配比,磷、钾肥投入仍然不足。  相似文献   

9.
选取闽江河口区稻田为研究区域,对土壤和植物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表明:土壤C、N、P元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3.41、0.47-0.82和0.33-0.89 mg.g-1,平均值分别为9.50、0.62和0.56 mg.g-1,其C与N、C与P、N与P的比值分别为12.18-16...  相似文献   

10.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黄栌叶片光合特性对氮磷钾配施处理的响应,探讨光合特性与氮磷钾肥的关系,为黄栌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栌盆栽苗为试验材料,根据L9(34)正交设计进行氮肥(N为0、6、12 g/株)、磷肥(P为0、10、20 g/株)和钾肥(K为4、8、12 g/株)试验,设置10个处理,分别为T1(N1P1...  相似文献   

12.
不同立地类型杉木人工林叶片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立地类型与龄级对四川省杉木人工林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探讨杉木人工林叶片C、N、P化学计量随非生物环境的协同变化规律,并从养分管理角度筛选最佳立地类型.[方法]遵循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立地分类原则,首先依据地貌将四川省杉木人工林54个标准样地划分为丘陵和山地2个立地类型区,再根据土壤类型各划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和多脉铁木O. multinervis等2种极小种群植物不同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推测2种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为林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天目铁木和多脉铁木为研究对象,对植物根、枝、叶、树皮全氮、全磷、全钾的质量分数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采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2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的差异。   结果   天目铁木的氮、钾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枝、皮、根,磷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枝、根、叶、皮;多脉铁木的氮、钾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枝、根、皮,磷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根、枝、叶、皮。天目铁木的氮磷比平均值为3.18~19.22,氮钾比平均值为1.60~2.56,钾磷比平均值为1.97~11.80。多脉铁木氮磷比平均值为3.57~28.43,氮钾比平均值为1.14~4.59,钾磷比平均值为2.77~11.77。2种树种不同器官之间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较为相似,仅多脉铁木根中的氮和叶、枝中的钾显著高于天目铁木的对应器官(P<0.05)。   结论   影响天目铁木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是氮和磷,影响多脉铁木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是磷。因此,在林地土壤管理中,天目铁木应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而多脉铁木则应适当增施磷肥。图2表1参33  相似文献   

14.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新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措施对优势植物地上部分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不同恢复措施宁夏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对长芒草、阿尔泰狗哇花、冷蒿等优势植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对优势植物长芒草地上部分有机C含量影响并不显著(P〉O.05),对全N、全P含量有显著影响(P〈O.05),表明恢复措施的不同导致优势植物地上部分N、P分配发生变化;不同恢复措施下,菊科植物对N的敏感度小于禾本科植物对N的敏感度,P素对于菊科植物的影响大于采本科植物;P对植物的限制性显高于N.  相似文献   

15.
红小豆氮磷钾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潮土区红小豆 15 2 4 6 0kg·hm-2 产量水平下氮、磷、钾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每生产 10 0kg红小豆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 5 2 7kg、磷 0 73kg、钾 2 40kg。红小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全生育期植株含氮量最高 ,含钾量次之 ,含磷量最低。氮、磷、钾的积累强度曲线为单峰曲线 ,始花到花后 2 0d为养分积累的高峰期 ,花后 2 0d左右积累强度达到最大。相对积累强度曲线为双峰曲线 ,第一个高峰为苗期至分枝期 ,是氮、磷、钾营养临界期 ;第二个高峰为始花期至花后 2 0d ,是氮、磷、钾营养的最大效率期。整个生育期间 ,叶片与花荚中氮的积累量最多 ,钾次之 ,磷最少 ;叶柄与茎秆中钾的积累量最多 ,氮次之 ,磷最少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量N、P含量随退化演替程度的加深而呈倒"V"字形变化趋势,速效N、P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但土壤草甸全量及速效N/P化学计量学特征则呈现降低趋势;2)地上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整个退化演替过程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改变了土壤中全量及速效N、P的积累和分解速率,打破了土壤系统养分平衡模式,但并没有明显改变植物地上部分整体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在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N/P比为草地退化诊断的惰性指标;土壤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同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其对草地退化演替的敏感性较高,有可能成为未来草地退化诊断的生态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主要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土壤养分限制状况、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在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示范区内选取刺梨林(Rosa roxburghii)、核桃林(Juglans regia)和裸地进行野外定点取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对3种人工林样地不同深度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种人工林样地的有机C、全N、碱解N、全P和速效P含量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全K和速效K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或略有增减,养分总体上呈表层聚集性.土壤C/N、C/P、C/K、N/P、N/K和P/K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深度土层的C/N均以刺梨林最高,C/P表现为刺梨林>裸地>核桃林,C/K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N/K和P/K均表现为核桃林>裸地>刺梨林.刺梨林、核桃林和裸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14%~31.25%、5.59%~17.14%和6.82%~23.7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C含量与全N含量、全P含量、C/K、N/K,全N含量与全P含量、C/K、N/K,全P含量与C/K、N/K,全K含量与N/P及C/K与N/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全N含量与全K含量、C/N,全P含量与全K含量、C/N、N/P,全K含量与C/K、N/K及C/N与N/K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人工林样地的土壤养分分配均受土层深度影响,主要聚集在表层,N和P含量处于亏缺状态;生态化学计量比总体上为表层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养分对其贡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温室条件下,采用基质袋式栽培方式(长12.7 m、宽30 cm、高20 cm),通过改变营养液KNO_3与NH_4H_2PO_4含量得到4个不同营养液氮磷钾补充水平,各处理物质的量浓度比分别为:CK为Ca(NO_3)_2·4H_2O:KNO_3:NH_4H_2PO_4:MgSO_4·7H_2O=4.00:6.00:1.00:2.00,T1为Ca(NO_3)_2·4H_2O:KNO_3:NH_4H_2PO_4:MgSO_4·7H_2O=4.00:4.00:0.80:2.00,T2 为Ca(NO_3)_2·4H_2O:KNO_3:NH_4H_2PO_4:MgSO_4·7H2O=4.00:8.00:1.20:2.00,T3 为Ca(NO_3)2·4H_2O:KNsdfO_3:NH_4H_2PO_4: MgSO_4·7H_2O=4.00:10.00:1.40:2.00;研究营养液氮磷钾补充水平对基质栽培番茄品质、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氮磷钾水平可促进番茄各器官对氮磷钾吸收,超量施用抑制氮磷钾吸收;果实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随营养液氮磷钾补充水平提高呈先增后降趋势,而可溶性固形物与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各处理间单果重、产量差异显著;与CK相比,T2单果重增加6.85%、产量增加13.10%,T3单果重减少2.29%、产量减少2.92%,且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番茄养分吸收利用、品质和产量等因素,在试验条件下,T2处理营养液氮磷钾补充水平最佳,推荐用量为:KNO3 8 mmol·L~(-1)、NH_4H_2PO_4 1.2 mmol·L~(-1)、Ca(NO_3)_2 ·4H_2O_4 mmol·L~(-1)、MgSO_4·7H_2O_2 mmol·L~(-1)。  相似文献   

19.
运用盆栽模拟土壤渍水逆境试验,研究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根系和地上部分N、P 、K素吸收和运转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渍水逆境对不同小麦品种N、P 、K素吸收的影响有异.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显著影响根系对N、P素的吸收与运转 ,而对K素吸收与运转影响较小;灌浆期渍水逆境不仅影响根系对N、P、K素的吸收,同时也影响N、P素在地下与地上部器官的运转,但对K素在小麦体内的运转和分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22个固定样地土壤跟踪调查及对79个针阔混交林的典型样地资料分析表明,随着林分年龄的延长,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等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土壤营养成份则各因素表现各异,其中有机质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提高;全氮、水解性氮在幼龄林阶段有所提高,中龄阶段则下降,成熟阶段又提高;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则在成过熟林时有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性氮等主要土壤化学性能指标与针阔混交林中树种比例有密切关系,土壤有机质以针叶树占乔木总数的40%~60%时最高,平均林地土壤有机质达到36.691 7 g/kg,全氮、水解性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则以针叶树种占20%~40%时最高,分别为1.461 2 g/kg、158.992 6 mg/kg、0.363 4 g/kg、2.745 1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