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蔗茎红粉蚧在广西蔗区不同生境蔗田的种群动态,了解其在蔗田的发生规律,为生产上监测和控制该粉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上思县蔗区于2012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和粤糖60号新植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在扶绥县蔗区于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新植蔗与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虫口密度调查为在蔗田设8个取样点,每点相隔3行,每取样点选取相近3株甘蔗,调查和记录蔗茎红粉蚧若虫和成虫的发生数量;为害株率为顺序调查同行100株甘蔗中发生蔗茎红粉蚧的株数,重复4次。每半个月调查一次,直至甘蔗收获。【结果】上思县蔗区调查结果,2012年蔗茎红粉蚧于7~8月发生数量较多,最高为100.50头/株,在9月下旬后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为害株率为24.75%78.50%,8-11月高达60%以上;2013年蔗茎红粉蚧在7~8月发生较多,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最大虫口密度分别为44.51和27.96头/株。扶绥县蔗区2013年调查结果,蔗茎红粉蚧发生数量也以7~8月较多,该粉蚧在宿根蔗上的最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新植蔗,分别为125.87和25.08头/株。【结论】每年7~8月是广西蔗区蔗茎红粉蚧自然种群增长最快的时期,生产上应密切关注这一时期的蔗茎红粉蚧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宜州蔗区褐纹金针虫发生为害情况,为其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宜州市同德乡和刘三姐乡,选择代表性的蔗地5点取样,对甘蔗枯心苗数、褐纹金针虫和甘蔗螟虫的为害比例进行调查,计算枯心苗率.在同德乡蔗地采用挖地调查方法,计算褐纹金针虫的田间虫口密度.[结果]宜州市同德乡和刘三姐乡褐纹金针虫造成的甘蔗枯心苗率分别为10.02%和8.73%,均高于甘蔗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3.44%和8.07%).同德乡褐纹金针虫幼虫的田间虫口密度为3125.00头/ha.[结论]宜州蔗区褐纹金针虫发生较普遍,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崇左蔗区甘蔗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为甘蔗白蚁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崇左市江洲区新和镇、驮卢镇及扶绥县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甘蔗白蚁为害株率调查;在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糖厂随机调查61车原料蔗,调查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结果]崇左市蔗区甘蔗白蚁平均为害株率达26.32%,部分高达41.71%;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在20%以上的占13.11%,在10%以上的占27.86%.[结论]崇左蔗区甘蔗白蚁为害较重、发生较普遍,应加强对甘蔗白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发生及为害情况,为防治甘蔗木蠹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分析灵山县甘蔗木蠹蛾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灵山县甘蔗平均虫害株率达25.63%,其中木蠹蛾平均为害株率占总虫害株率的58.94%。【结论】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为害比较严重,已给当地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蔗种调运检疫、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蛾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发生及为害情况,为防治甘蔗木蠹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分析灵山县甘蔗木蠹蛾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灵山县甘蔗平均虫害株率达25.63%,其中木蠹蛾平均为害株率占总虫害株率的58.94%。【结论】灵山县蔗区甘蔗木蠹蛾为害比较严重,已给当地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蔗种调运检疫、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蛾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崇左蔗区甘蔗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为甘蔗白蚁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崇左市江洲区新和镇、驮卢镇及扶绥县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甘蔗白蚁为害株率调查;在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糖厂随机调查61车原料蔗,调查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结果]崇左市蔗区甘蔗白蚁平均为害株率达26.32%,部分高达41.71%;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在20%以上的占13.11%,在10%以上的占27.86%.[结论]崇左蔗区甘蔗白蚁为害较重、发生较普遍,应加强对甘蔗白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SCYLV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柳州郊区蔗区调查的8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75.0%;柳城蔗区调查的7个品种全部带毒,带毒率为100.0%;鹿寨蔗区调查的4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50.0%;宜州蔗区调查的6个品种中有4个带毒,带毒率为66.7%。在所调查的品种中,柳城03-182、桂糖21和台糖16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蔗区均检测出黄叶病毒;主栽品种ROC22也在柳城和宜州蔗区检测出黄叶病毒。【结论】甘蔗黄叶病已在广西北部蔗区发生,且有向外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北部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 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 P2:5′-GGAGCGTCGC
CTACCTATT-3′)进行SCYLV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柳州郊区蔗区调查的8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75.0%;柳城蔗区调查的7个品种全部带毒,带毒率为100.0%;鹿寨蔗区调查的4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带毒,带毒率为50.0%;宜州蔗区调查的6个品种中有4个带毒,带毒率为66.7%。在所调查的品种中,柳城03-182、桂糖21和台糖16在作为调查对象的蔗区均检测出黄叶病毒;主栽品种ROC22也在柳城和宜州蔗区检测出黄叶病毒。【结论】甘蔗黄叶病已在广西北部蔗区发生,且有向外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百色市右江区甘蔗红尾白螟发生情况,评估其对甘蔗株高、茎径等产量性状及蔗糖分的影响,并提出防控对策,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地甘蔗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为研究对象,在甘蔗成熟期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红尾白螟为害造成的死尾蔗率,同时测量甘蔗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并用手持光学锤度计测定蔗茎中部蔗汁锤度.[结果]红尾白螟为害造成的死尾蔗率平均高达74.87%,株高平均下降34.65 cm,蔗茎单产下降21.23%;比较分析显示,健康蔗与死尾蔗的茎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两者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锤度测定结果显示,死尾蔗的蔗汁锤度和折算后的蔗糖分均较健康蔗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两者分别下降1.45%和1.57%.[结论]红尾白螟的发生为害已扩散至百色市右江区,并上升为当地甘蔗的主要害虫;红尾白螟为害可导致甘蔗产量和蔗糖分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L个甘蔗品种(系)农艺性状及抗旱生理生化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广西某农灌蔗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广西某农灌甘蔗产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调查,为甘蔗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合理种植及确保甘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某农灌甘蔗产区蔗田26个表层土壤样品重金属Cd、As、Pb、Cr、Cu、Zn和Ni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域蔗田重金属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蔗田土壤Cd、As、Pb、Cr、Cu、Zn、Ni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56、10.3、23.7、55.9、17.8、33.7、18.9 mg/kg,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经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析得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As〉Ni〉Cu〉Pb〉Cr〉Zn。【结论】该农灌蔗区蔗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蔗区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明确各蔗区白蚁种类和优势种群,为白蚁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崇左市和北海市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白蚁为害程度调查;在广西崇左、南宁、北海、来宾和柳州市选择18个有代表性蔗地,对每个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白蚁种类并计算其百分比.[结果]广西甘蔗主产区均受白蚁为害,其中以崇左市和北海市蔗区受白蚁为害最严重.调查发现危害甘蔗的白蚁有9种,属于2科8属,优势种群为黑翅土白蚁(52.89%)、小头钩白蚁(19.11%)、黄翅大白蚁(11.11%)和黄胸散白蚁(6.67%).不同蔗区危害甘蔗的白蚁种类和优势种群不同,崇左市甘蔗白蚁种类有6种,优势种为小头钩白蚁、黑翅土白蚁和土垅大白蚁;北海市甘蔗白蚁种类有6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南宁市甘蔗白蚁种类有5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和黄翅大白蚁;柳州市甘蔗白蚁种类有3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来宾市甘蔗白蚁种类有2种,优势种为黑翅土白蚁.[结论]广西蔗区白蚁发生较普遍,已成为蔗区重要害虫;各蔗区白蚁种类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各蔗区白蚁优势种群开展白蚁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行分区治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扶桑绵粉蚧在广西的发生为害现状,为扶桑绵粉蚧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级地图,从各市区及其主要区(县)随机选取5个有朱槿绿化带的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的朱槿绿化带中采用等距取样法选取5个1 m×10 m的样方,以目测法调查每个样方中朱槿上扶桑绵粉蚧的数量及为害程度.[结果]广西境内14个市215个调查点中有117个调查点未发现扶桑绵粉蚧,为害等级为1、2、3和4级的调查点分别有25、35、27和11个.14个市中,除桂林市未发现扶桑绵粉蚧外,其余13个城市均有分布,崇左、防城港、梧州和北海市受害最严重,其中崇左市朱槿受侵染率高达92.9%,平均虫口量达2534.6头/株;防城港市朱槿受侵染率为83.5%,平均虫口量为2976.2头/株;河池市是除桂林市外侵染率最低的城市,侵染率为5.6%,平均虫口量为27.6头/株.在所有的调查点中,虫量较多、为害严重的发生地大多为菜市场和住宅小区附近的朱槿绿化带.[结论]扶桑绵粉蚧已在广西多个城市成功定殖、扩散蔓延,并在崇左和防城港市呈暴发成灾的趋势.为避免扶桑绵粉蚧进一步传播和为害,应加强朱槿苗木管理,切断传染源,并加强疫区监测,及时防控,避免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间取样,采用PCR对采集的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并按不同蔗区、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类型的发病率分析广西蔗区RSD发生状况.[结果]在278个样品中有198个样品检测出RSD,检出率为71.2%;调查的9个主产区均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在58.3%~100.0%;采集的27个甘蔗品种(系)均检测出RSD,其中主栽品种ROC22发病严重,RSD检出率达80.8%;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6.0%,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75.7%,宿根年限越长,RSD检出率越高;旱地蔗的RSD发病率比水田高18.1%(绝对值).[结论]RSD在广西普遍发生且发生严重,生产中急需推广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和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延长糖料蔗宿根年限效果,为解决糖料蔗宿根年限短、产量低的问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植糖料蔗筛选最优肥料配比应用到糖料蔗宿根田管,研究其宿根年限与效益。【结果】糖料蔗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最优肥料配比为尿素450 kg/hm~2、钙镁磷肥1 500 kg/hm~2、硫酸钾180 kg/hm~2、复合肥270 kg/hm~2、有机肥1 350 kg/hm~2,化学肥料施用量比常规施肥减少20%,且宿根蔗发株率、株高、有效茎数、蔗茎重和蔗茎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对照,宿根年限达到4 年,增加收入43 437元/hm~2。【结论】糖料蔗田管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延长宿根年限2年,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增加经济收入,可作为提升宿根蔗田管质量、产量,延长宿根年限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于2018年和2019年采用拌肥料撒施法进行两种不同含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甘蔗白蚁的田间防治试验。在收获前(11月)调查甘蔗白蚁为害株,收获时调查白蚁为害株、甘蔗有效茎数和测定产量,计算甘蔗白蚁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结果】在板麦村试验点5%氯虫苯甲酰胺7.5 kg/hm~2和4%氯虫苯甲酰胺7.5 kg/hm~2对甘蔗白蚁为害株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15%吡虫啉7.5 kg/ hm~2的白蚁为害株率;而在渠凹村3种药剂处理白蚁为害株率差异不显著。总体而言,以5%氯虫苯甲酰胺7.5 kg/hm~2防治甘蔗白蚁效果较好,可将白蚁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防治效果达80%以上;甘蔗产量比空白对照增加19.2~31.5 t/hm~2,纯收入增加8 784~15 180元/hm~2,增产增收明显。【结论】5%氯虫苯甲酰胺(桂中2号)7.5 kg/hm~2对甘蔗白蚁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效益显著,可在甘蔗白蚁为害较严重的蔗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广西各区试点的甘蔗螟虫为害情况及品种抗性,为品种合理布局和螟虫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在甘蔗生长前期对广西6个区试点的螟害发生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发生程度,利用枯心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综合评价。【结果】各区试点螟害枯心率0~30.60%,枯心指数0~100.00,南宁试点的螟害发生率最高。参试品种中,未发现抗螟虫品种,中感(MS)品种6个,占50%;感虫(S)品种4个,占33%;高感(HS)品种2个,占17%。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参试甘蔗品种的抗性表现一致。【结论】螟虫在不同区试点的发生程度差别明显,参试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抗性差异,且新植蔗的螟害发生情况较宿根蔗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广西甘蔗区试2015—2017年龙州点(广西崇左)甘蔗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为广西各蔗区筛选及推广甘蔗优良品种(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CK),开展12个甘蔗品种(系)田间1年新植和2年宿根品比试验,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蔗糖分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新品种(系)依次为桂糖08-6、桂糖08-120和桂热2号,综合得分分别为0.801、0.717和0.549分;综合得分排名靠后的新品种(系)为桂糖07-1062、柳糖08-98和桂糖07-108,综合得分分别为-0.828、-0.519和-0.270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5处,可将12个甘蔗品种(系)分为五大类,其中,第I类中的桂糖08-120蔗糖分较高;第IV类的桂糖08-6发芽率、发株率、分蘖率和有效茎数均较高,蔗糖分含量一般;第V类桂热2号的发芽率、发株率和株高均较高,分蘖率和蔗糖分较低,有效茎数中等,综合表现较好。【结论】桂糖08-6具有萌芽率和发株率高及分蘖力强等特点,而桂糖08-120的蔗糖分较高,综合评价得分较高,二者均可在广西崇左蔗区特别是在龙州蔗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红尾白螟在广西甘蔗主产区的分布及危害程度,掌握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制定甘蔗红尾白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年调查红尾白螟在广西甘蔗主产区(百色、来宾、北海、崇左、南宁、河池、柳州)的分布,并定时定点调查甘蔗苗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红尾白螟发生程度.[结果]红尾白螟主要分布在百色、来宾、北海、崇左和南宁蔗区,其中以百色蔗区危害最重,年平均为害率为(9.00±2.797)%,其次为来宾、北海、崇左、南宁,为害率分别为(2.66±1.094)%、(1.94±0.923)%、(1.44±0.383)%和(0.80±0.283)%,各蔗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甘蔗成熟期较苗期受红尾白螟危害重,百色蔗区苗期的红尾白螟为害率为(1.72±0.367)%,而成熟期达(20.00±5.088)%,极显著高于其他蔗区(P<0.01).[结论]甘蔗红尾白螟在广西百色、来宾、北海、崇左、南宁等蔗区均有分布,其中为害最重的是百色蔗区,且甘蔗成熟期受害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