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农间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林农间作的年限,主要取决于造林密度,通常间作3年,也可间作5年。 1 间作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北省大名县的国营卫东林场及三乡六村的毛白杨速生丰产林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平原中低产农区林农复合种植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投入产出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4种典型的林农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价,并选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3.
杨树林地郁闭前林农间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郁闭前的杨树人工速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林农间作研究,结果表明:林农间作不仅能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林木生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黑龙港地区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但对于在平原进行速生丰产林建设,把农业和林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边缘效应”;或建立“混农林业”,实现农林间作,群众有“怕”字,领导有顾虑。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林农间作内在的利害关系,探讨适宜的间作模式,为我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速生丰产林,提供确实可行的,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效益的办法,为领导决策今后的林业发展规划是很有意义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林农间作的探讨张海军,张启云,李广祥(吉林市林科所)“百年树木”对于林业这一长周期的生产行业,只是一味地造林,致富奔小康是很难的。而我国农业正受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影响,随着城市的扩大和新交通线路的开通,农田耕作面积锐减,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调研的结果,提出了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3组模式,分析了北方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发展林农间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树人工林林农间作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徽省乌沙林场,模范洲林场场树人工林林农间作的试验,得出在安徽省长江中下游江河冲积洲滩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下间种农作物,有利于杨树生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林农间作方式普遍,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间作模式和耕作方式,大部分林地树木的保存率很低且引起了土壤二次风蚀。本文在对彰武县、昌图县的林农间作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点林农间作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贵学 《林业科技》2021,46(4):34-36
通过对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与花生、大豆、玉米、西瓜及苗木等作物不同间作模式进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沈阳地区杨树林农间作模式中,大行距比小行距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沈阳地区,进行速生杨造林时,在满足单株营养面积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行距造林,即4 m×8 m或3 m×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10.
1989年以来,我们在浅山丘陵地带,小块皆伐迹地开展林农间作。第一年在造林的同时引种西瓜,第2—4年栽种豆类。造林树种是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由于在经营期内,对农作物采取整地、除草、旖肥措施,造林效果好子单纯造林的人工更新地。 1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1.
在木麻黄采伐迹地上进行林农轮、间作,可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木麻黄二代更新。以采用轮作+间作措施,二代更新效果最佳。成活率比对照高14%,树高大2.6倍。轮作效果次之,间作效果最差,但三者都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在滇南热带地区造林地进行林农间作对幼林生长的影响,文章选择了6个热带亚热带速生造林树种,定植于景谷益智乡斗母信村造林地上,对每一树种分别采用林农间作管理和一般管理(每年进行两次砍草和铲塘)的两种方式进行幼林管理;定植后3 a时测定保存率、地径、树高、冠幅生长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林农间作方式管理造林林地平均可以提高保存率10%,加快地径生长1.98~4.30倍,加快树高生长1.89~4.51倍,使造林地提前1~3 a达到郁闭,而使造林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减少林地抚育的年限和抚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3.
以现有5种主要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5种主要印楝农林复合模式的印楝生长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对印楝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与印楝纯林相比,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不会显著抑制印楝生长结实,同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以净现值进行比较,5种林农复合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印楝-辣木间作印楝-咖啡间作印楝-甘蔗间作印楝-玉米间作印楝-木薯间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林间作的历史华隼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外,有些文献将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实践追溯到100多年前缅甸农民从事的农林间作,殊不知我国的农林间作历史更为悠久。仅据部分古籍的文字记载便可推断,我国农林间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杨启邦 《江苏林业科技》1991,18(3):38-38,41
1986年在营造水杉速生丰产林时进行了林农间作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地处黄海之滨,大丰县林场五工区。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1℃,无霜期216天,年平均降雨量1068毫米,土壤为潮盐砂壤土,pH值8.0,含盐量0.83%。1986年春造林。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板栗园林农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板栗园林农间作是在退耕还林造林地块中间作套种具有农作物的林业立体种植模式。论述了农林间作对板栗生长的影响,重点通过对"板栗+辣椒+豌豆"和"板栗+烟草(蔬菜)+绿肥"间作模式的分析,分别从效益、种植技术、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林农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农林间作,给作物施肥、浇水,同时也给林木补充了肥料和水,相互促进加速了树木的生长;合理间种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栗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现代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虽然是最近一、二十年才提出来的,但农林结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桑黍混种最早见于西汉的《汜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也有桑豆间作的记载,明代晚期南方杉木林区炼山、稀植、间作的混农作业制度已相当盛行。近年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带以池杉为代表的林渔、林农、林牧等复合经营,北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林间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中国实现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林间作是中国最重要的混农林业形式,而且规模和模式都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1]。其主要模式有农桐间作、果(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杉粮间作、条粮间作等[2]。现从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量和物质循环以及生理学响应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农林间作的研究作一回顾。1 小气候效益由于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的特殊地位,农区林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的生态条件,以提高和巩固农作物产量。因此,许多人非常注重小气…  相似文献   

19.
林农间作是林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杨国英,李成建(舒兰市大北林场)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地区的造林绿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更新造林一项,每年都给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可采伐木短缺,导致大多数林业企业处境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20.
林草间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间作牧草可以快速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加经济收入,是提高林地使用价值的一条新途径,受到了广大林农的欢迎,近年来在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并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树草种搭配不科学、林草经营主体不清、树草间距太近、树草间产生恶性竞争、牧草成活率低、草荒和病虫严重、林草综合效益下滑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林草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对林草间作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