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据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系9456D的品种特性,在早熟棉区宽膜栽培条件下,根据不同生育阶段制定丰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2.
9456D品系是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农科所于1994年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双抗棉辽棉15总DNA导入优质棉品系90-2选育而成的抗黄萎病优质棉花新品系。1998年9月通过兵团专家鉴定。特征特性植株塔型。1式分枝。叶色淡绿,叶片中等偏大。生长势强。开花结铃集中。结铃性强  相似文献   

3.
在均匀一致的黄、枯萎病病圃中,分别对1259份、426份品种进行黄萎、枯萎病抗性的鉴定。结果是:黄萎病高抗材料为8份,占0.64%,抗病材料79份,占6.27%;枯萎病高抗材料3份,占0.70%,抗病材料8份,占1.88%。在重复鉴定的152份材料中,134份结果一致,占88.16%。  相似文献   

4.
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strodia Antifargal Protein ,GAFP)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天然彩色棉主栽品种和高代系,转化后代经卡那霉素初筛、分子检测、综合农艺性状选择,获得整合了GAFP的彩色棉花新品系.对其进行了室内抗枯萎病性鉴定和田间人工病圃抗黄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彩B5-8相对病指4.93,为高抗枯萎病类型,彩B5-3相对病指7.75、彩B5-9相对病指8.09,为抗枯萎病类型;彩B5-7枯萎病、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9.95和19.13,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是一个兼抗类型,彩B5-2相对病指19.69为抗黄萎病类型.  相似文献   

5.
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彩色棉新品系抗枯黄萎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astrodia Antifargal Protein,GAFP)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天然彩色棉主栽品种和高代系,转化后代经卡那霉素初筛、分子检测、综合农艺性状选择,获得整合了GAFP的彩色棉花新品系。对其进行了室内抗枯萎病性鉴定和田间人工病圃抗黄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彩B5—8相对病指4.93,为高抗枯萎病类型,彩B5—3相对病指7.75、彩B5—9相对病指8.09,为抗枯萎病类型;彩B5—7枯萎病、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9.95和19.13,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是一个兼抗类型,彩B5—2相对病指19.69为抗黄萎病类型。  相似文献   

6.
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目前最简便可靠的杂种优势利用方法,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是降低棉花制种成本的一个关键环节.发现新的不育材料,不仅有可能解决原有不育系在优势组合筛选上存在的不足,获得更容易恢复的不育基因,而且对克服胞质单一的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邢宏宜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22-227
摘 要:通过病圃连续选择杂种世代材料,育成的陕棉抗病种质对棉花枯、黄萎病具有较高的抗性,同时丰产、优质是中国棉花育种初始抗源之一。陕4、陕5、陕401、陕5245、陕1155等抗病种质被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具陕棉遗传背景的品种有晋7、冀14、86-1、川56、苏5、新陆中3号、中17、中19、中23、中35、中41等抗病品种60余个,陕棉抗病种质及其衍生品种累计在中国种植0.2亿公顷,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黄萎病在中国的蔓延,起到防病增产作用。陕棉抗病种质作为抗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浅谈棉花种质抗枯、黄萎病鉴定孙文姬,陈其瑛,马存,石磊岩,简桂良,丁之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100094)国内外报道棉花病害有40余种,其中枯萎病和黄萎病是防治难度最大的两种病害。自50年代起陕西植保所、江苏植保所、四川棉花所、中国农科院棉花...  相似文献   

9.
抗黄萎病新品系中植棉KV-3抗性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自育高抗黄萎病陆地棉新品系中植棉KV-3作亲本,高感黄萎病品系KV9-1作母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6个世代群体(P1、P2、F1、BC1、BC2和F2)在北京田间人工病圃进行抗性分离鉴定,研究其抗黄萎病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高抗黄萎病品种中植棉KV-3对黄萎病菌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和2对加性基因控制,且加性基因起主要作用。当2个加性基因都存在时,植株表现出抗病,当只有1个加性基因存在时,植株表现出耐病,当不存在加性基因时,植株表现出感病。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多数棉区为枯、黄萎病混生区,都需要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供生产推广种植。但是由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拮抗作用,特别是枯、黄萎病菌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抗黄萎病棉花资源极缺的现状,仅有枯、黄萎病混生病圃是不够的,还需建  相似文献   

11.
棉花抗黄萎病新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棉黄萎病菌系及枯萎病菌系,对新种质川737、川2802进行病圃抗性鉴定及不同区域的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川737、川2802对我国棉黄萎病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均好,又抗落叶型棉黄萎病,并高抗棉与枯萎病,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且高抗枯萎病的新抗源种质,在棉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124-130
笔者综述了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发生危害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成就,包括育种方法从系统选择、杂交选育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抗病棉花新品种,包括‘辽棉1号’、86-1、‘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陕401’、‘辽棉10号’和‘辽棉12号’等。分析了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市场上销售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繁多,为避免和减少出现伪劣棉种抗农现象的发生,为农民在选择品种时提供参考,引导农民选择对路品种,我们于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选择有地区代表性的品种20个集中布点进行棉花品种间枯、黄萎病抗性比较试验.经过在不同地块试验,达到了目的.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归纳了近十年来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培育棉花的抗病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目前主要存在5大问题:(1)缺乏陆地棉高抗抗源;(2)抗黄萎病育种周期长,且方法单一;(3)抗性遗传规律不清,抗性遗传基础狭窄;(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育种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抗病性鉴定方法欠缺。探讨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远缘杂交,并结合多代回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创造新物种;(2)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子诱变等手段创造新材料;(3)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性材料;(4)可以只导入所需的抗性基因或采用RNAi技术培育抗性植株。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无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相似文献   

17.
抗黄萎病低酚棉品种资源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 5 8份不同来源的低酚棉抗 (耐 )黄萎病品种 (系 )为材料 ,用 RAPD技术研究了该品种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 1 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 1 0 6个RAPD标记 ,其中 5 0个为多态性标记 ,遗传多样性位点占 47.2 %。依据 RAPD标记进行聚类分析 ,5 8个抗、耐黄萎病低酚棉品种可划分为 6个RAPD群 ( RAPD groups,RGs)。其中 RG 包括2 4个品种 ,RG 包括 2 9个品种 ,两者占总数的91 .4%。 RG 由 GP2 0 7gl2 77和 GP2 0 8gl2 1 3两个品种组成 ;冀棉 1 9号、中无 3366和皖无 1号各单独构成 1个 RG,它们都与 RG 和 RG 之间有较大的差异。RG 又可分为 5个亚类 ,其中以RG - 2的品种数最多 (占 68% ) ;RG 可分为 3个亚类 ,其中以 RG - 1中的品种数居多 (占72 .4% )。RAPD分析表明 ,供试的多数品种遗传差异不大 ,仅少数品种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因而应进一步拓宽该抗黄萎病低酚棉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8.
茄子黄萎病抗性的杂种优势及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 6份对黄萎病具有抗感差异的茄子材料 ,利用半双列杂交第 2种设计方法配制组合 ,调查人工灌根后的抗病指数。结果表明 :茄子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F1与双亲均值有很强的相关性 ;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且至少受 2对显性基因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黄萎病抗性差异显著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H)和陆地棉品种Hm-40(L)为材料,进行海岛棉与陆地棉的相互嫁接,获得4种嫁接组合:海岛棉做砧木的海陆嫁接组合(LH),海岛棉自嫁接组合(HH),陆地棉为砧木的海陆嫁接组合(HL)和陆地棉自嫁接组合(LL)。通过黄萎病菌诱导后,观察4种嫁接组合棉苗对黄萎病菌的抗性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显示,4种嫁接组合对黄萎病抗性依次是LH>HH>HL>LL,各嫁接组合棉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但抗病性越强SOD活性越高即LH>HH>HL>L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但抗病性越强升高速度越快且峰值越高即LH>HH>HL>LL;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且抗病性越强,CAT活性升高越快且活性越高即LH>HH>HL>LL;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且抗病性越强MDA含量越低即LH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