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按80mg·kg~(-1)一次剂量肌内注射治疗猪囊虫病就具有特效.本药在治疗后4~24h,对猪囊虫的囊壁、头颈节以及其各种细胞器均发生明显破坏作用,使囊虫迅速失去活力而死亡;24h 后囊液大部分被吸收;虫体经80~120d 后可完全被吸收.5年来共治疗2068头囊虫病猪,鲜销率达98.60%,钙化率为1.39%.对比试验治疗人工感染猪囊虫病表明,在治疗后77d 与100d 剖杀时,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组全部杀死成熟型与幼稚型猪囊虫,并完全吸收恢复为好肉,肉质良好,鲜销率为100%;吡喹酮注  相似文献   

2.
羊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侵袭羊脑产生的疾病,患病羊只通常表现为癫痫等神经症状、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患病羊作为传染源可使健康羊患病,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本文阐述了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帮助养殖户开展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脑囊虫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神经精神症状的变化.方法133例经头颅CT或MRI及囊虫免疫试验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分别接受3~4个疗程的吡喹酮抗囊治疗,每疗程的吡喹酮总量为120~180 mg/kg,分3~7d,每日3次口服.每疗程间隔1个月.收集每例患者抗囊治疗前及抗囊3~4个疗程后的神经精神症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神经精神症状以头痛、头晕和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分别占82.7%、45.1% 和63.9%);抗囊治疗后,头痛、头晕、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神经衰弱症候群、视乳头水肿、抑郁症状、肌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均较抗囊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有3例治疗后出现痴呆,另1例治疗前已有痴呆的患者经抗囊治疗后痴呆表现加重.结论吡喹酮抗囊治疗对脑囊虫病患者的大多数神经精神症状有效,但可能有诱发或加重痴呆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我们研制了两种吡喹酮缓释注射剂(4号和5号),并进行了预防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试验。吡喹酮的浓度为20%;犬皮下注射剂量为10mL。试验犬分为三组,缓释注射荆4号组3只,5号组2只,对照组3只.试验犬注射缓释剂4个月时,每只犬用3000个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攻击感染后1个月对试验犬进行剖检,检查小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数。结果为:①注射剂4号组感染犬数为3/3,每只犬平均感染虫体11条,感染强度1~30条,共发现虫体33条,和对照组比较虫体总数下降81.36%.②注射剂5  相似文献   

5.
祁连县默勒镇由于多年来对白藏系羊脑包虫病未彻底地根治,至今脑包虫病依然是造成默勒镇牲畜死亡的高发病之一。每年成年白藏系羊群中的发病率高达3~4%。根据调查发现,白藏系羊群初被感染的年龄主要是在3~4月龄的羔羊,祁连县默勒镇兽医站对绵白藏系羊多头蚴病治疗150余例,治愈率85%,并且为终末宿主犬驱虫180条,驱虫率99%,治疗及预防措施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韩放 《新农业》2023,(6):60-61
羊脑包虫病属于一种寄生虫病,可以给羊群带来严重危害,尤其是一岁以内的羊只发病率很高,防治措施不当就会引起死亡。此外,寄生虫还能够传播给人类,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引起广大从业人员和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了降低羊脑包虫病对动物产生的危害,本文简要论述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希望能帮助兽医及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诊断和治疗,掌握该病流行病学,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羊群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7.
8.
人工感染的囊虫病猪,经斑点试验(DIA 方法)和舌检确诊为阳性者做为试验猪。各试验组均按80mg·kg~(-1)一次肌注.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复方吡喹酮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9.
研究30%吡喹酮注射液的临床药效和靶动物安全性,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通过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考察吡喹酮注射液对自然感染血吸虫病牛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给药前后临床体征、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评价吡喹酮注射液对靶动物水牛的安全性。实验性临床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高(20 mg/kg)、中(10 mg/kg)、低(5 mg/kg)剂量组的毛蚴转阴率分别为100%(8/8)、100%(9/9)、77.8%(7/9)。扩大临床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推荐剂量组(10 mg/kg)的毛蚴转阴率为100%(52/52)。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至少在3倍推荐剂量(30 mg/kg)范围内对靶动物水牛的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30%吡喹酮注射液按推荐剂量(10 mg/kg)肌内注射给药,对牛血吸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袁力 《饲料博览》2020,(1):73-73
羊脑包虫也被称作羊转脑风或者羊多头蚴病,发病根本原因为羊多头绦虫幼虫引起的感染,此病致死率很高,加之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被感染犬科类动物粪便、被病毒污染环境等,都能够导致羊群病发,所以羊脑包虫病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重视并掌握预防与治疗措施,以确保避免疾病发生,让羊群得以健康茁壮成长。本文以一次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情况为例对该病进行简单介绍,重点探讨了羊脑包虫病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羊脑包虫病又称羊疯病、羊多头蚴病、羊多头迹病其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脑及脊髓中引发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的寄生虫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目前常用手术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羊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的脑部引起的疾病。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由指形丝状线虫和唇乳突丝状线虫的幼虫移行到羊脑脊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羊感染脑包虫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异常升高,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反应迟钝,还会表现出一些神经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病羊死亡。对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进行简述,总结目前主要的治疗与预防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依据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依据维持纳米乳体系稳定性的能力大小,筛选助表面活性剂;利用伪三元相图确定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值),筛选出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的配方,并对复方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Zeta电位、粒径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为:伊维菌素0.03%、吡喹酮5%、蓖麻油10.8%、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30%、丙二醇7.5%、蒸馏水46.67%。制备的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其中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为0.3mg/mL,吡喹酮的质量浓度为48mg/mL。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纳米乳乳滴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5.8nm。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乳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 207mg/kg,属低毒药剂。【结论】成功制备出了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该纳米乳是一种安全稳定的药剂。  相似文献   

15.
16.
羊脑多头蚴病是一种体内寄生虫病.该文结合具体发病病例,介绍了羊脑多头蚴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实验室诊断、治疗等技术要点,以期对更好地控制该种寄生虫病发生流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脑包虫病是多头蚴寄生在绵羊、山羊脑内、脊髓内,引起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本病在农牧区广泛存在,其主要特征为明显的转圈运动,农牧民称之为"转圈病"。  相似文献   

18.
任利斌 《农技服务》2014,(6):179-179
羊脑包虫病是是羊多头蚴病的俗称,又称作羊转脑疯。是多头囊尾蚴寄生于羊脑和羊的脊髓引起的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笔者从2003年至今共治疗羊脑包虫病53例,治愈49例。本文根据笔者治疗经验主要从从羊脑包虫病的病原、病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治疗、综合防治等方面作了论述,以供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9.
考察吡喹酮在不同溶媒中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对小鼠的刺激性,研制出了200 mg/mL的吡喹酮注射剂。用此注射剂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22 d后的小鼠进行了肌肉注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200 mg/mL吡喹酮注射剂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的治疗效果良好,减虫率可达100%。该注射剂在室温自然条件下避光保存8个月或在80℃恒温24 h,其颜色及吡喹酮的浓度均无变化。小鼠注射给药部位没有炎症和组织坏死变化。  相似文献   

20.
羊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是由于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在绵羊山羊的脑脊髓内,引起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脑多头蚴还可为害黄牛、奶牛、牦牛、猪、马与人等。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狼、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