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锦祥  朱跃星 《蚕业科学》1993,19(4):238-241
<正> 本文论述了蚕茧干燥的特点,并利用含湿(hd)图论证了热风温度是影响蚕茧干燥速度的首要因素。认为提高初干热风温度可以明显增强现行蚕茧干燥室的干燥能力。现简报如下。 1 蚕茧干燥的特点 蚕茧由多孔性的纤维(茧层)和生物体(蚕蛹)组成,前者含水率低,约为12%—15%,后者却高达70%以上,且其中的绝大多数水分都要在干燥过程中除去。可见,蚕茧干燥的主体是蛹体。这也决定了蚕茧的干燥特征曲线接近蛹体,而与茧层不同。即在恒定的干燥工艺下,蚕茧干燥的特征曲线上明显地存在着预热、等速、第一减速、第二减速这四个阶段。等速干燥阶段的特点是,干燥速度快、蚕茧感温与热风温度的差距大、且干燥速度  相似文献   

2.
蚕茧在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状况,是选择合理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干燥理论分析了蚕茧干燥的特点,认为通常把蚕茧干燥过程看成如同一般湿润物料干燥那样,分为恒率干燥阶段和减率干燥阶段,应该是有条件的。事实上茧层几乎没有恒率干燥阶段。指出了,认为茧层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保持为湿球温度,而采用较高空气温度将有损于茧质。简要介绍了作者测试蚕茧茧层和蛹体温度的方法、仪器及所得的数据。试验表明,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茧层温度高于湿球温度,蛹体温度几乎保持为湿球温度;在减率干燥阶段,茧层和蛹体温度均随烘率的降低而上升;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空气温度高于茧层温度,茧层温度高于蛹体温度。  相似文献   

3.
微波干燥蚕茧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陆生海  宋亚英 《蚕业科学》2003,29(2):210-212
采用不同质量比功率、铺放厚度和分段干燥等方式,对微波干燥蚕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比功率对微波干燥影响较大,而铺放厚度对微波干燥影响较小;质量比功率大于8W/g时,出现茧内蛹体破裂,会影响蚕茧干燥质量;采用分段干燥有利于干燥过程的进行;微波干燥可提高蚕茧干燥效率和茧丝洁净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进行了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微波强度对蚕茧干燥的影响、采用分段微波干燥的影响、蚕茧堆放厚度(层数)不同时的干燥速率曲线等,还进行了蚕茧缫丝结果比较和蚕茧微波干燥的工业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低输出功率可避免蛹体破裂,采用一段干燥,时间为30分钟左右,二段干燥需15—20分钟,仅为热风干燥时间的1/10—1/15。蚕茧叠层厚度对干燥速率没有影响,而且微波干燥可提高解舒率和清洁。所以,微波干茧是有开发前景的。  相似文献   

5.
蚕茧干燥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茧质,补正茧质.烘干蚕茧,以利贮藏,为丝绸工厂提供优质原料.根据蚕茧的特性及缫丝工艺要求,蚕茧干燥程度的标准即适干率应达85%以上,以鉴定蛹体为准.如果经过干燥处理的同批蚕茧过老、偏老、过嫩、偏嫩或适干不匀,都将会危及蚕茧内在质量如茧丝长、解舒、洁净成绩等,影响贮藏和缫丝,  相似文献   

6.
李龙友 《中国蚕业》2002,23(3):28-30
蚕茧的茧层是缫丝工业的重要原料.干燥蚕茧的目的除普通物料干燥都具有除去水分,以利贮存保管的共性外,还要求在烘干过程中既要除去茧层、蛹体的自由水分,又要保留茧层一定的平衡水分,保护茧层的良好解舒,使丝胶适当变性,合理地增加煮茧抵抗力,符合缫丝要求.因此,蚕茧干燥工艺要求干燥过程温度由高到低;湿度由小到大,后阶段适当保湿;风速由大至小变化.国内现有蚕茧干燥设备大多采用73型灶或热风灶,烘茧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7.
原料茧进行干燥的目的有二:杀死茧内的蚕蛹,避免蚕茧在短期内发蛾出蛆;发散茧内部分水分,使茧内不致发霉,便于贮藏。但进行干燥的最大意义是不降低原料茧的工业价值,保全茧质适应缫丝生产的要求。因此,对原料茧在干燥加工过程中变异情况的瞭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求取到合理的干燥工艺设计,使茧子的解舒不致恶化或少恶化,而有利于缫丝生产。蚕茧的干燥进程蚕茧干燥的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蚕茧表面水份蒸发和水分从茧层内部及蛹体内层向其表面传递(扩散),蚕茧烘干过程中,蛹体蒸发的水分约占整个蒸发量的70—80%,而鲜茧茧层水分约占10—20%上下。作者曾以鲜茧置于红外线烘干器中,用摄氏100°左右温度实测不同单位时间内水分蒸散量,从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蚕茧干燥进程由四个彼此按序进行的阶  相似文献   

8.
蚕蛹为蚕蛾科家蚕的蛹或天蚕蛾科柞蚕、蓖麻蚕的蛹.全国养蚕地区均产.主要由从缫丝后的蚕茧中取出,洗净用,或干燥备用.其中家蚕蛹味甘、成、性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的烘茧工艺对雄蚕品种蚕茧茧质影响的对比试验,提出有益保全雄蚕品种蚕茧茧质的烘茧工艺:采用二次干燥法,铺茧量4.8kg/㎡-5.5kg/㎡;头冲烘茧温度以100℃为适,头冲出灶时间以定时为主(2h),辅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来确定。二冲采用变温法,出灶时间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为主,以计时作参考(3h),同时注意控制好排湿量。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省年收鲜蚕茧9万多吨,干燥由1700余个茧站的4000多副烘茧灶(机)承担,其土灶静置辐射热烘茧占99%,对烘茧主要工艺参数(温度和烘率)的检测,长期靠一般温度计和剖茧验蛹来检测判断。其方法原始,耗能高,工作环境恶劣,效率低,验蛹损坏大量蚕茧(据测算,全省年损失蚕茧达45吨,直接经济  相似文献   

11.
<正> 蚕茧是缫丝工业的原料。鲜茧茧层里包括着活的蚕蛹,容易发蛾,且含有大量的水分,不利于长期贮藏,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蒸热,霉变,损坏茧质。因此,收购的鲜茧必须经过干燥处理,烘化蚕蛹,并发散蛹体和茧层的自由水。经过干燥处理的蚕茧,能经久耐贮,品质保持不变,适应缫丝工业常年生产的需要和缫丝作业的要求。蚕茧干燥有多种形式,应用最普遍的是热力干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测定了蚕蛹、茧层的红外吸收图谱,选择了相应波长范围的红外涂料和红外灯泡,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堆放厚度条件下测定了蚕茧的干燥曲线,并与不采用红外线的干燥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外线未能够提高蚕茧的干燥速率。实验还测定了0.25—25μm范围内单片茧层的红外线透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范围蚕蛹的水分含量很高(约80%),蚕茧干燥的主要目的是除掉蚕蛹中的水分。但茧层包含着蚕蛹,红外线无法穿透茧层对蛹体进行快速干燥。而且,茧层的红外吸收率很低,也不能通过茧层快速吸收红外线热能,然后传给蚕蛹来提高干燥速率。这便是红外线不能提高蚕茧干燥速率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得到这一创见性的结论对国内外蚕业界探讨蚕茧干燥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6种类型的蚕茧干燥温度对蛹体适干率、茧丝品质等的影响的综合调查,认为二冲突温干燥的蛹体适干率、茧丝品质优于恒温干燥,而以头冲温度适中(110℃),二冲变温(100℃→90℃)时的蛹体适干率和茧丝品质略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14.
金琳 《蚕桑通报》1995,26(4):14-15
中国古代杀蛹贮茧史中国丝绸博物馆金琳蚕茧的干燥贮藏,主要是为了防止化蛾,损坏蚕茧,以延长缫丝时间。古代没有现代蚕茧干燥技术,只能用鲜茧缫丝,春茧收获后,即急速缫丝,每年只有几天时间,故丝少绸少,只能供王公贵族享用。长期以来蚕茧加工、贮藏技术一直是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采茧时间对蚕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茧是丝绸工业的基础,针对目前蚕茧收购流通市场秩序混乱,农民采摘销售毛脚茧盛行的情况,对不同采茧时间的蚕茧质量和缫丝成绩进行了试验、测定和比对,结果表明:上蔟后48 h采茧,当日无化蛹茧;上蔟后72 h采茧,当日化蛹率26%.上蔟后120 h(5 d)调查上蔟后48、72 h所采蚕茧的情况,上蔟后48 h所采蚕茧有出血蛹8%,内印茧6%,死笼茧3%;上蔟后72 h所采蚕茧有出血蛹3%,内印茧1%.上蔟后48 h所采蚕茧的解舒率、解舒丝长、茧丝长、茧丝量最低,光折最高,随着采茧时间的延迟,各项指标逐步提高,以上蔟后120 h所采蚕茧的丝质成绩最好;因此,采茧时间至少要在蚕上蔟后120 h.如过早采茧特别是采毛脚茧,会导致蚕茧茧质受损、蚕丝品位大幅下降,造成优质茧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关于蚕茧及茧丝品质方面的试验已较多,而对现行品种的茧层及蛹体水分含量等方面尚少系统的试验,其实,蛹体含水率及蛹体无水量对正确掌握烘茧的干燥程度是个重要依据,不但对掌握适干标准有关,也直接影响着茧质及缫丝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提前收购未化蛹茧对蚕茧质量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浙江海宁、湖州两个庄口不同时期的蚕茧进行切剖、解舒实验,判定化蛹情况,测定茧层量、解舒性能等.研究发现:提前收取未化蛹蚕茧会导致较高的蛹体病死率,影响上车茧数量,若不及时进行烘燥处理,后期烂茧、油茧比例将会升高.未化蛹茧茧层量普遍偏少,解舒率、解舒丝长、出丝率出现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一、蚕茧干燥器设计的理论要求 蚕茧干燥工程是丝纺工业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今后缫丝工程的难易有较大关系。它主要对缫丝原料——蚕茧进行干燥加工,加工过程必须应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合理使用温度,湿度和特定的操作程序,以使鲜茧杀蛹后,在水份蒸发干燥过程中能控制其物理和化学变化,保证原料质量合乎理想。 通过蚕茧干燥加工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即1.杀死蚕蛹,使之蒸发一定量的水份,达到规定的适干标准,以利于长期贮藏,陆续供应制丝生产。2.补正茧质,使蚕茧茧层的对水亲和性的A丝胶尽量减少向对水疏斥性的B丝胶转化,但又需要有适当可逆性的B变,从适应今后缫丝前煮茧时的煮茧抵抗,有利于煮茧均一适熟,以提高制丝的解舒指标。  相似文献   

19.
采用L9(34)正交设计,探讨蚕茧收烘环节的化蛹程度、冲击处理、干燥起始温度、干燥程度等4个因素及贮藏阶段对内印茧、油茧发生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两类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化蛹程度和冲击处理对内印茧的发生有极显著影响,且因素间交互作用极显著,即化蛹当天采、售茧再加上外力冲击,内印茧发生率可达100%;凡未化蛹者,内印茧率均较低。4个影响因素对油茧的产生也均具统计学意义,若化蛹当天遭遇外力冲击,干燥时低温进烘且升温速度慢,干燥程度10成或偏嫩均将导致油茧率居高。贮藏阶段对油茧发生率有极显著影响(t=5.89,p<0.000 1),且回归分析显示内印茧、油茧之间在发生程度与趋势上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干茧运输与贮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蚕茧,是由茧层和蛹体组成。经干燥处理后,易受大气影响,发生吸湿霉变,丝胶变性,降低茧质,解舒不良,直接影响蚕茧使用经济价值。为了搞好干茧贮藏和缫出优质生丝,特将干茧运输与贮藏技术浅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