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评价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创新发展。围绕科技评价"破四唯" "立新标" ,安徽农业大学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议、中长周期评价和分类评价机制,营造激励创新、追求科学真理的科研环境,有力推进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分层分类管理,能促进高校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避免高校盲目力争"上位"而导致高等教育次序混乱,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分层分类管理应该遵守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多元价值取向与系统性原则,包括纵向分层和横向分类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知识管理理论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山西省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就结果深入分析,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中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的七种运行模式,并分析各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研究、评价农业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科技管理、科技组织创新、科技中介市场建设、科技风险投资、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创新其特色和优势成果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的"源动力";成果推广应用是提高高校影响力的"生产力";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强高校科技竞争力;抓住省局共建历史机遇,推动高校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和谐管理思想指导下,界定了科技创新团队和谐度的概念;依据和则、谐则,从众多团队绩效指标中提炼出科技创新团队和谐度指标,构建和谐度指标体系;依据能否体现和谐管理思想,选取交互式多属性群决策方法作为和谐度评价方法;以西部某大学的4个科技创新团队为评价对象,组建和谐度评价组并进行和谐度评价和排序。这种将交互式多属性群决策用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和谐度的方法,可为国内外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创新高校科技评估的理念,提高高校科技评估水平是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有力保障。文章主要从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概念和特征、指数构建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数评价模型的构建等方面对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进行了阐述,为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指数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与以往高校科技评估方式相比,高校科技发展指数具有动态性、国际标准性和客观可行性等特点,满足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评估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举措。华中农业大学作为较早资助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从整合资源,系统打造创新平台,过程管理,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入手,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改变科研评价中的急功近利倾向"是高等学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该文在分析高校科研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科研评价存在弊端的根源,对改革现行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谈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科研工作是高等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高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为研究型"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定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必须要有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机制决定效率,管理产生效果",只有明确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和规范科技管理体系和水平,才能极大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X"创新发展模式。"互联网+科技管理"是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科技管理资源供给出发,通过整合单位批量科技管理资源,形成规范化结构数据,建设涵盖多类资源的综合性科研标准数据库,从而构建科研管理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然后基于数据库资源,开展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构建了科研闭环系统,并探索了基于科研大数据决策支撑的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单位的科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科技创新、聚集、转化、释放和驱动能力建设的核心。科研管理部门在职能建设中存在着管理方式陈旧、科研教学衔接不畅、统调能力薄弱、主导能力不强等问题。科研管理部门需转变职能,协调指导科研项目,成为科技研发的组织者;全面引导科研方向,成为科技研发的领路者;大力推进成果转化,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成为对外交流的平台和纽带。  相似文献   

13.
农业高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分析了农业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管理队伍,充分提高专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实施"两头"管理,强化过程监督;不断完善管理政策体系等完善科研管理职能的途径,以期促进使农业高校在科技领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对科技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其破解之策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理顺体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构筑农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县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经常听到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下,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政策新举措在县、乡重视并不够,"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造"这些"高大上"的事,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事,"与小地方、小单位关系不大"。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有些地方对县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  相似文献   

16.
高校RD人力资源是开展RD研究重要基础,也是科技创新重要引擎和原动力,掌握其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指导高校提升科研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十五""十一五"期间安徽省高校RD清查数据,从总体规模、活动类型等方面分析了RD人力资源总体状况,利用SPSS分析了RD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相关性,重点选取知识产权数、发表论文数指标对投入效益进行评价;选取发明专利申请数、SCI论文数指标阐述高校RD人力资源在推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据此,解析了安徽省高校RD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高等院校RD人力资源投入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基础和各国畜牧学科优势高校;总结全球畜牧战略发展和"一带一路"相关地区的畜牧业状况和科技需求,结合中国畜牧科技经验,探讨未来可能的合作内容与重点;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功能,提出从联合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开展项目合作和平台共建、进行技术转移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学术文化交流这四个方面推进高校"一带一路"畜牧科技合作,迎接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和畜牧学科建设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8.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常用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科技政策提供参考,为高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转变科技评价观念 提高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要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发挥市场对科技的推动作用,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科技评价观念,倡导基于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创新的市场导向的良好机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宏伟目标,其中关键的内容就是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同时要"统筹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能力与绩效的耦合协调共进,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依据山西省2008—2018年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再利用超效率DEA评价山西省科技创新绩效,并对二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处于"滞后型"水平,科技绩效处于"赶超型"水平,但借助于科技绩效水平优于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迈进。最后提出建立绩效驱动下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