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类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的差别,采用HPLC-RID法对野生、半野生以及栽培大豆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可溶性糖相比,野生大豆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半野生大豆中,蔗糖和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和棉子糖;栽培大豆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不同类型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总糖含量最低,栽培大豆总糖含量最高,半野生大豆介于二者之间,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水苏糖含量在栽培大豆中最低,其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间差异显著;棉子糖含量在野生大豆中最低,其与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间差异显著;葡萄糖含量在3种类型大豆中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蔗糖与总糖在3种类型大豆中相关性均极显著,表明大豆总糖含量主要受蔗糖含量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类,第1类为2个野生大豆材料,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低而水苏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最低,水苏糖所占比例较高;第2类为2个半野生品种和1个栽培品种;第3类为1个栽培品种,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高而水苏糖含量最低,总糖含量最高,蔗糖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可溶性糖代谢在大豆进化过程中的遗传规律及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浸染法,对169份小麦和193份大麦种质材料进行苗期冠腐病接种鉴定。共鉴定出43份小麦抗病材料,占小麦供试材料的25.44%,其中普通小麦6份、小黑麦17份、硬粒小麦7份、野生小麦13份;鉴定出88份大麦抗病材料,占供试大麦材料的45.60%,其中栽培大麦11份、大麦农家种33份、野生大麦44份。结果表明,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中抗病材料所占比例均比野生材料中的大,大麦中的抗病材料所占比例比小麦中的大。同时在野生材料中鉴定出一些抗性优异的种质材料,而栽培品种中鉴定出的抗病材料抗性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3.
外刊文摘     
<正> 野生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观察研究——浙江省农科院,陈德根,《中国油料》,1982,4:45-47.采取盆栽和自然野生群落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大豆根瘤共生固氮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根瘤多为球状,盆栽条件下结瘤多,野外观察仅10-15个.不同发育时期野生和栽培大豆主侧根的根瘤比例不同,野生大豆生长后期根瘤衰老比栽培大豆迟缓,根瘤固氮高峰出现在分枝期,根瘤菌能回接根瘤,对栽培品种都能侵染结瘤,但接瘤效果不同.栽培大豆接种野生大豆根瘤菌后结瘤多,  相似文献   

4.
半野生大豆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会发生许多变化,经过连年栽培种植,可以选择出新的大豆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5.
《福建农业科技》2014,(9):97-97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邱丽娟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出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组,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了大豆种内、种间结构变异的特点。发掘出野生大豆特有的优异基因,发现野生大豆中生物逆境抗性相关的抗病基因类型远多于栽培大豆,同时栽培大豆驯化过程中一系列重要性状如开花、脂肪合成及产量等相关基因候选基因也发生了变化,为阐明人工选择过程中大豆育成品种的基因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为作物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基因发掘和育种利用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后代抗灰斑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2份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创新后代进行抗灰斑病鉴定。鉴定出2级以上抗病种质70份,其中,免疫材料23份,高抗材料27份,抗病材料20份。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抗病性强,抗感比例明显高于种间杂交后代和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抗感比例低于野生大豆,而明显高于栽培大豆。经过田间生育期调查、考种分析,综合评价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筛选出高产抗病品系8个,以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大豆(Glycine mxa)的近缘野生植物,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c)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野生大豆经长期自然选择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许多野生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中某些成份的含量较高。因而,近年来被认为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1956年锦州市农科所以半野生大豆熊岳小粒黄与栽培大豆丰地黄杂交,从其后代中选出结荚密集,丰产性好,抗病的5621品系材料,再利用做亲本,先后育成了铁丰9号、铁丰10号、铁丰18号、铁丰19号、铁丰20号新品种。其中铁丰18号在省内外推广500多万亩,其增产潜力可达500斤/亩以上。此外,  相似文献   

8.
选用来自全国各地野生在豆和栽培大豆地方品种中有代表性的材料,分析其在等位酶、细胞器DNARFLP和细胞核DNAPAPD标记位点上的群体遗传表现。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在上述标记位点上的综合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栽培大豆,二者的综合遗传丰富度和遗传离散度分别为180(95.2%)和154(81.5%)及0.2891和0.2091。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群体在所分析的大多数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明显,其中差  相似文献   

9.
以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为材料,通过测定大豆叶片的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分析了短期NaCl胁迫下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光合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导致大豆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机制是羧化效率下降,而野生大豆能够维持较高的羧化效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对NaCl胁迫有较强的抗性,是改良和提高栽培大豆抗逆性的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萌发24小时的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共48份材料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进行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三种类型大豆的 PGM 同工酶谱带清楚,并且存在差异;b.野生、半野生大豆都呈现 B 型谱带,栽培大豆既呈现 A 型谱带,也呈现 B 型谱带;c.A 型谱带有5条带,B 型谱带有4或5条,但迁移率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5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河北、山东、北京。野生大豆品种中,4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2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山西、甘肃、河南。  相似文献   

12.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soybean varieties were inoculated with Soybean Mosaic Virus(SMV). The seeds were taken for biochemical analysi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peroxidase (POD) and polyphenoloxidase (PPO) activities in seed coat of uninoculated resistant varietie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uninoculated susceptible varietie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in seed coat of uninoculated resistant varieties was a little stronger than that of susceptible varieties. There were two more bands of PPO and three more bands of POD in uninoculated resistant varieties than those in susceptible varieties. After inoculated with SMV,POD activity was increased a little in susceptible varieties. Both POD and PPO activities were rapidly decreased in seed coat of resistant varieties after inoculated with SMV and one band was vanished. SOD activity was increased in susceptible varieties after inoculated with SMV, while it remained stable in resistant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毒(SMV)是世界性病害,使种粒产生斑驳。廖林~[1]、庄炳昌~[2]等研究了感染SMV后大豆叶片POD、SOD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抗、感斑驳大豆品种感染SMV后种皮POD、PPO、SOD的变化及其与种粒抗性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感斑驳大豆品种:合丰25、丰收12,抗斑驳大豆品种:东农81-43、铁6915。1.2毒源与接种方法SMV-92-17为1号株系(弱毒株系,当地优势株系),SMV-87-44为3号株系(强毒株系)。将供试大豆品种脱毒种子在隔离网室内进行盆栽试验,在对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3~2005年对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初步明确,吉林省新育成的大豆品种和后备材料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在5个不同生态区内,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四平地区>长春地区>吉林和白城地区>通化地区。前两个地区抗源丰富。品种抗性以抗弱毒株系为主,抗中毒株系居中,感强毒株系比例较低。表明吉林省目前流行的病毒株系仍然是弱毒株系,伴随一定程度的中毒株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本研究通过分析2003~2007年的国家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病毒病2个流行株系(SMV1和SMV3)抗性鉴定数据,筛选兼抗SMV1号和SMV3号株系的抗原有19份,专抗SMV1号株系的抗原55份,专抗SMV3号株系的抗原20份,并发现辽宁省的新品系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好的,尤其是表现抗病级别(R)的品系较多;而黑龙江省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差的,尤其是对3号株系,大部分表现感病。建议黑龙江省今后要重视花叶病毒与抗性育种,可以考虑从辽宁和吉林两省引入抗原,进行品种选育和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和上海的2个野生大豆居群后代(共108份材料)和83份来自我国部分省(市)栽培大豆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东北3号(N3)和黄淮7号(SC-7)株系,另外,对32份多年生野生大豆接种N3株系.结果表明,山东野生大豆居群的抗性明显高于上海居群,并从山东居群中筛选出4份对N3株系高抗和5份对SC-7株系高抗...  相似文献   

18.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表现形式与种质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智海剑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22-1427
 在发现大豆对SMV具有数量抗性的基础上,选用96份大豆品种材料研究其在接种Sa、SC8、N1、N3等4个SMV株系条件下的发病率、病级、潜育期和病害扩展速度等4个数量抗性组分的变异。结果表明,品种间4个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溧水中子黄豆、沛县天鹅蛋、诱变30等品种虽然对4个株系均感染,但在4个组分上均表现出较强抗性,且不同株系间差异较小,说明这些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具有广谱数量抗性。研究证实以往报道的一些抗感染品种如溧水中子黄豆、AGS-19,其实是抗扩展的数量抗性品种。邳县茶豆、淮阴秋黑豆等品种对SMV的抗性可能属于数量抗性与质量抗性的叠和。大豆对SMV的数量抗性是曾被学术界忽视而又值得利用的一类抗性,它一般比质量抗性具有更宽的抗谱和更好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番茄晚疫病菌小种鉴定及品种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72份采自江苏省的番茄晚疫病标样,获得番茄晚疫病菌菌株35株.采用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提供的5个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番茄晚疫病菌的小种类型有T0、T1、T1.2、T1.2.3、T1.3.4,其中T1.2地理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占鉴定总数的37.2%;其次为T1,占总数的34.3%;T1.2.3、T1.3.4和T0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7.1%、5.7%和5.7%.采用优势小种T1.2对54份番茄品种或育成品系进行苗期喷雾接种,结果表明:高抗、中抗、高感品种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4.8%、7.4%和77.8%,其中高抗材料均来自野生材料和野生材料杂交转育的后代,而江苏省生产上大部分主栽品种对晚疫病菌均表现为感病.因此,江苏省番茄生产应该高度重视抗病品种的引进和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