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种子传毒有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前感染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4.8~9.9%;开花后感病种子传毒率很低或基本不传毒.感病种子贮存8个月对传毒率无明显影响.褐斑粒与种子传毒与否无明显相关.测定17个大豆品种,种子传毒率2.5~21.4%.加温65~70℃或用Na_3PO_4稀释液处理大豆病毒种子,对某些品种可降低种传率,但大豆出苗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人工接种鉴定栽培春大豆15OO余个品种(品系),野生大豆1000余份。未发现免疫的,抗病材料也甚少,栽培品种仅占2%左右,野生大豆都不抗病。栽培大豆比半野生豆抗病,半野生豆比野生豆抗病。栽培品种的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基本一致。有少数栽培品种材料兼抗褐斑粒。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两个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自然侵染豌豆的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京郊区豌豆病株上分离到的 P-65分离物,汁液摩擦接种6科25种植物,能侵染8种豆科植物及藜科的苋色藜.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2~3天.桃蚜非持久性传播。病毒粒体线条状,平均长度为750nm.病叶组织中有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大豆花叶病毒抗血清对该分离物的粒体有强的捕捉和修饰作用,SDS 双扩散试验中可见明显的沉淀线,故该分离物属大豆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控蚜防毒新技术,利用吸虫塔诱集迁飞大豆蚜,结合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情调查,通过有翅蚜的消长动态与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有翅蚜的传毒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初花期前的有翅蚜是传播并导致大豆花叶病毒病感病的主要虫源;此外,大豆初花期后,大豆已进入抗病阶段,病症逐步趋于稳定。对有翅蚜传播导致的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适期是在大豆初花期前,根据曲线相关性,吸虫塔诱捕迁飞有翅蚜量和发生期可以作为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发病流行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大豆黄色斑驳花叶病毒(SYMMV)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香石竹斑驳病毒属(Carmovirus),是侵染大豆的主要病毒之一,其寄主主要为豆科作物,可引起植物局部或全株坏死,一旦感染将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由于该病毒具有潜在的危害性,笔者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特性、寄主范围、地理分布、危害症状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研究SYMMV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大豆种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豆、健株正反交和病、健株自交的方法,以间接ELISA检测其后代种胚的带毒率。试验结果表明:♀(S)×、♀(S)×♂(H)两组合子代的种胚毒率较高,在结荚初期均超过60%;♀(H)×♂(S)子代种胚带毒率较低,仅25%左右;在自交组组合中未检测到病毒。说明胚珠在发育早期受到病毒的侵染可能是种子带毒的主要因素,而带毒的花粉使种胚受到的病毒侵染的作用较小。对大豆花前期病、健株子房组织进行免疫胶体金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毒的侵染对大豆碳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大豆在发病期其叶片除还原糖以外,其它各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下降,包括总糖,总可溶性糖,不溶性糖,非还原性糖,但总可溶性蛋白,总游离氨基酸均明显增加。这说明SMV侵染明显地抑制了寄主碳水化合物代谢,但促进了寄主氮化合物的基础上,优先合成各类蛋白质,这有利于SMV的复制,另外在感染SMV的大豆中,还发现总氮量增加,这说明SMV侵染刺激了寄主对氮的吸收并直接合成各种氨基酸,而有  相似文献   

10.
RT-PCR技术检测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 ,体外扩增大豆花叶病毒 (SMV)的外壳蛋白基因 ,以建立检测SMV的新技术。从提纯的SMV病毒粒体中抽取RNA ,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以此为模板 ,进行PCR扩增 ,组建了RT -PCR检测SMV的试剂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用枯斑反应法研究大豆种子的磷酸缓冲液提取物对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成熟大豆种子内含有抑制 SMV 侵染的物质。成熟种子的浸提液对 SMV 侵染抑制率为50%左右;2.大豆不同品种的成熟种子浸提液对 SMV 侵染的抑制作用无差异;3.成熟大豆种子的浸提液对SMV 的不同株系的抑制作用无差异;4.成熟大豆种子浸提液在100℃下加热10分钟后,其抑制效力不变;5.大豆未成熟种子浸提液对 SMV 的侵染力无抑制作用;6.菜豆和眉豆成熟种子浸提液对 SMV 的侵染力具有与大豆成熟种子浸提液相似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东农小粒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农小粒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报告武天龙,杨庆凯,马占峰,吴宗璞,赵淑文,高凤兰,李文滨,张国栋,杨琪,孟庆喜,王金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哈尔滨150030)THEREPORTOFDEVELOPMENTOFSUPER-SMALLSEEDVARIETYO...  相似文献   

15.
黄瓜花叶病毒(CMV)土壤非介体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土壤非介体传播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非介体传播是CMV传播的新途径,不同作物间的传播效率有差异,一般CMV传入根部后多数地上部不表现症状,但根系生长明显受到影响。文章还分析了CMV能够以土壤非介体方式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叶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4个大豆品种(品系)进行自然发病和人工接毒抗性鉴定,选出一批抗病良种。药剂试验结果,呋喃丹、涕灭威播种时沟施治蚜效果好,持效期长,但防病效果差;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病株减少87.2%,种子斑驳率降低82.2%,产量增加53.3%。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MV)一强株系的若干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大豆黑农16号分离的毒株SMV-H-16与美国阿肯色州分离的两个毒株SMV-S-6及S-7比较,三毒株的寄主范围基本相同,只系统侵染大豆,在几个菜豆品种上形成局部斑.H-16局部侵染昆诺藜,而S-6、S-7则不能.按Cho与Goodmon系统,H-16属G 5株系,S-6及S-7属于G 1株系.H-16及S-6提纯,在蔗糖梯度柱上只形成一条病毒区带.H-16电泳分析RNA及外壳蛋白质均只形成一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2.9×10~6-3.2×10~6及26,000-26,500.分析超速离心只出现一个峰.沉降系数为135-138S.三株系与已知SMV抗血清作用生成沉淀线,彼此间不形成刺状物而完全融合.与WMV-2及WMV-E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而与TRSV、BPMV及WMV-1的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粒体线状,长740mm左右.病叶组织中易见风轮状筒形内含物,并可见到病毒粒体.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1989年鉴定山东省大豆花叶病毒的标样145个,根据它们在6个抗性不同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差异,区分为6个株系。sd_1、sd_2属弱毒株系,sd_3、sd_4属中毒株系,sd_5、sd_6属强毒株系。并明确山东省各地区株系的分布情况。强毒株系的出现,使推广品种齐黄10号、文丰5号、丰收黄、东解1号、烟黄2号、诱变30和跃进4号等丧失抗性,并对高抗品种鲁豆4号、齐黄22号等存在威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