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今年66岁,军转干部,原在乡镇工作,2001年退休。自1988年至今,已连续订阅《中国花卉盆景》整整20年了。我与她相伴20年,确实学到了不少养花、制景知识和经验。现将我的切身体会讲述一下。 相似文献
2.
记得第一次认识《中国花卉盆景》,是15年前的事。那时我还是正上初中不谙世事的少年,只不过从小对花草有很深的感情。一天放学路过报刊亭,被杂志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立即停下脚步,捧起来翻看。最后在老板的白眼和带驱逐13吻的“劝说”下,我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3.
1984年《中国花卉盆景》创刊。30年来,《中国花卉盆景》传播养花知识,弘扬中国盆景艺术,达到博采精编、实用可读之境,可谓有声有色也!值30年大庆之际,作为忠实读者,谨以小诗一首聊表祝贺: 相似文献
4.
1999年10月,初次见到《中国花卉盆景》。当看完1998年和1999年的目录和部分内容后,我悲喜交集。悲的是,这么好的杂志已出版15年了,我却一点消息也没得到,让我的养花能力晚提高15年,从养花意义上讲,等于少活了15年。用“相见恨晚”一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极为贴切。喜的是现在有了这本杂志,不用再为找答案犯愁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选订册中发现了一本名叫《中国花卉盆景》的杂志。咨询邮递员后,我突然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订阅了这本杂志。经过苦苦等待,杂志终于一本本送到我的手中。 相似文献
6.
我是《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老读者。1984年底,一次因公外出,在火车上从乘务员手中购得一本《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创刊号。旅途中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回来后,从1985年起,即从当地邮局订阅,每年不断,直到2013年。2014年因有创刊30周年庆祝活动,我想尽快得到更多消息,改由从杂志社直接订阅,可却不甚顺利,不知邮途中哪个环节出了毛病。 相似文献
7.
我1980年起正式负责单位绿化工作。虽然很喜欢种树养花.但要我全面负责绿化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之后没几年,《中国花卉盆景》等花卉报刊诞生了——犹如雪中送炭。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师。它创刊30年来,我认真地研读每期的文章,获取了渴求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年逾知天命的我,盘点自己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中国花卉盆景》当为不可替代者之一。在长达30年的密切接触中,它貌似无声无息,实则有形有力,让我受教良多,获益匪浅。若说幸运,即是如此。在家庭的熏陶下,我自小就对养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这一兴趣自然地升华为特别的爱好。 相似文献
9.
10.
11.
记得30年前我从《植物》杂志上看到《中国花卉盆景》创刊的消息,立即跑到邮局去订阅。当收到创刊号时我惊喜万分,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当喜事一样告诉了我的花友们。从此《中国花卉盆景》成了大家阅读的“宝书”。不少人也到邮局订阅了。我是每期每篇必读,津津有味。如获至宝。3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在邮局订阅,并按时间顺序收藏起来,以供查找。 相似文献
12.
13.
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以细雨春风般的笔触.回味了难忘的少年往事,勾起了无数人怀旧的情结。许多以为过去了的但实际上深深藏在心底的美好,霎时涌上心头……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中国花卉盆景》吗?它创刊于30年前的1984年10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创刊号是大红的封面,印着翠绿和金黄的菊花,喜兴得像一盏高高挂起的红灯笼。 相似文献
14.
1984年,是个我想忘都不太容易忘掉的年份。年初,我结了婚,年底,被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会后,心情不错的我走进护国寺花店,在一进门右侧的玻璃柜台里一眼就看到了《中国花卉盆景》的创刊号。创刊号的封面是红色的,上有碧翠的菊花灿然绽放,娟秀的盆景楚楚动人,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先生为刊 相似文献
15.
16.
阳春三月,正是山野杜鹃竞相开放的季节。而在建阳市原军分区果场里的一片苗圃中,上千盆杜鹃盆景争相斗艳,把苗圃装点得五彩斑斓。福建省建阳农业局的退休农艺师翁玉灶,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杜鹃盆景制作技艺。从2000年起,他就开始在这一亩多地的苗圃中种植古桩杜 相似文献
17.
18.
19.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岁月流转,似风过无痕。弹指间,《中国花卉盆景》步入了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曾几何时,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曾几何时,又是奋马扬鞭闯天涯。而今,曾经的小树根深了,枝繁了,叶茂了,正一天天长成参天大树。30年的时光,它为我国花卉盆景产业搭建了一个专业交流平台,在促进花卉园艺产业兴旺发展,改善城乡环境的史册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我养花有11年历史,从事根养3年有余。唯搞盆景是刚刚起步,如今有米兰、仙客来等草本花卉,木本桩景各数十盆,根艺作品近百件。许多朋友在观赏这些物品之后,不仅称赞一番,还总要问:“这些艺术是从哪学来的?”我说:“拜有师傅,他就是《中国花卉盆景》。” 1987年我由一线退居二线,工作任务也由“硬”变“软”,为使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在工作之余搞起养花种草。而在那时,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