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斑天牛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研究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格局,可进一步阐释其爆发的机制并制定相对应的虫害防治策略。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块白蜡林分内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有虫株率分为轻度(8.8%)、中度(22.7%)和重度(32.7%)危害林。云斑天牛幼虫在白蜡林中主要集聚分布在1 m以下的高度(75.0%),且随受害程度增强幼虫在1 m以上的分布量会增多。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可得: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林分中,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6.412、7.821 m和7.623 m,空间变异值分别为0.641、0.894、0.907。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与重度受害林内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均呈现较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2.
3.
4.
云斑天牛产卵刻槽在杨树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标准地及样树调查,查明云斑天牛产卵刻槽在杨树树干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其垂直分布位置随树龄增大而逐年上移,在2 ̄5a上幼树上,主要分布在离地1m以下,树皮厚度是影响产卵刻槽垂直分布变化及产生空槽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大青叶蝉虫体在体内的分布是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随虫体的群。个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变大。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除北方为均匀分布外,其余为随机分布。平均拥挤以南方最高,北方最低。 相似文献
6.
7.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对危害南抗杨的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根据距离干基部的不同位置划分为3个高度,得出不同高度的虫口数量在5%水平达显著差异,且1 m以下的虫口数量最大;云斑天牛刻槽数量与胸径大小和树高的关系中,胸径大小对刻槽数量作用率高;从树皮厚度与刻槽数量关系中可以看出3.6~4.0 mm范围内刻槽数量最多,而在单位体积的树干内,虫口密度越小其生息坑道的面积和长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松墨天牛空间分布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lus xylophilus)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采用扩散系数C法,聚集度指标Ⅰ法,Cassie,R.M指标CA法,Lloud,M聚块性指标L法,Iwao的平均拥挤度X*与X-回归分析法和Taylor的幂测定松墨天牛成虫的空间分布型.确认其种群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垂直高度上呈聚集分布,并对其种群聚集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1988年在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上,调查了云杉小黑天牛(Monochamus sutor L)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扩散系数(C),Iwao的m—m回归分析如Taylor幂的法则等7种方法,测定云杉小黑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扩散蔓延规律为聚集型扩散。其聚集程度随火烧程度、有虫株率及虫口密度大于5~7个侵入孔/1000 cm~2时种群趋于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原因分析表明,平均1000 cm~2树干面积上2.13头幼虫是该虫种群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要蛀干害虫——云斑天牛的生活习性。[方法]从生物学特性、补充营养、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4个方面综述了云斑天牛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结果]云斑天牛主要有成虫、卵、幼虫、蛹4种形态;每2~3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或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成虫食叶和嫩枝皮使新枝枯死,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和木质部,孵幼虫把皮层蛀成三角形蛀道,木屑和粪便从蛀孔排出,树皮外胀纵裂,是识别云斑天牛为害的重要特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措施(营林措施、人工捕捉成虫和锤击卵粒和初孵幼虫)。[结论]为有效控制云斑天牛的危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肩星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扩散系数C法、扩散指数I0法、Cassic指标CA法,种群群集均数入法,Taylo指数b法和Iwao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x的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杨树上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同时探讨了空间分布型在序贯抽样中的应用。行道树和防护林中理论取样数(N)与单株虫口平均密度(x-)的关系分别为:N=8.00利用有虫株率(P)简易估计虫口密度的关系式分别为:x=7.2620[-/n(1一P)] ̄0.6003和x=3.6925[-1n(1-P)] ̄.39101。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云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源对扩散危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及调查,初步查明了云斑天牛成虫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与补充营养寄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在补充营养阶段防治成虫是控制云斑天牛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及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为潮州凤凰单丛茶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茶区选取5块样地(大庵村古茶园、大庵村新茶园、山外山新茶园、竹留村新茶园和深垭村新茶园),采用调查田间区块天牛排粪的方法研究天牛幼虫发生动态,根据种群聚集度指标法计算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法调查天牛成虫种群动态,通过室内观察的方法对天牛成虫交配和产卵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天牛幼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天牛幼虫在3个样地均有发生,高峰期为8—11月,其中大庵村古茶园有虫株率明显高于大庵村新茶园和山外山新茶园,并具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2020年8月中旬—9月中旬和2020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有虫株率分别为12.7%和12.6%;有虫株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其中大庵村新茶园(海拔1100 m)和山外山新茶园(海拔1200m) 9月有虫株率分别为9.3%和8.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天牛幼虫在各样地均为聚集分布。天牛成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大庵村古茶园诱捕到的茶树天牛成虫为四脊茶天牛(Trachylophus sinensis Gahan),其羽化期于5月中旬—下旬开始,而后诱捕数量逐渐增加,7月中旬—下旬单个诱捕器的诱捕量为11.67±2.62头,形成一个明显的发生高峰,高峰期雄雌比率为1:1.92; 7月下旬—8月上旬结束羽化,诱捕数量逐渐下降。室内观察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雄虫有假交配现象。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是茶叶上产卵量的5.42倍;雌虫可多次产卵,交配后第5 d产卵数量最多,达9.00±5.10粒/雌,随后产卵量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结论】危害潮州单丛茶园的茶树天牛幼虫高峰期在8—11月,田间呈聚集分布;四脊茶天牛成虫高峰期在7月中旬—下旬,雌虫喜将卵产在枝干上。根据潮州单丛茶树天牛的发生规律,在天牛发生高峰期前进行有效的物理、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减少虫口基数,以达到更高、更生态友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光肩星天牛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光肩星天牛种群的动态规律,作者于1987—1988年,在运城、侯马等地,用检查判断遗留痕迹的方法对该虫的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得到不同发生年代的杨(榆)树林内的平均虫口密度;2、该虫各虫态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型,且虫口密度越低,聚集度越高;3、编制了该虫在不同发生区内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在;4、经生命表分析得出,一期幼虫(危害韧皮部)为关键虫期,该期内天敌的捕食为关键因子;5、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回归预测式。 相似文献
19.
20.
黄河三角洲柽柳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设置21个20 m×20 m样地,调查了黄河三角洲柽柳种群分布特点,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柽柳种群在不同生境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柽柳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在32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由沿海滩涂湿地向内陆过渡,柽柳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降低;在沿海滩涂地、滨海地和盐碱地内,柽柳种群聚集较强的尺度分别为64、24、64 m2.柽柳种群分布格局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对环境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