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杉木外植体的选择、消毒、诱导、增殖、生根及移栽等方面对杉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目前杉木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杉木组织培养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开展杉木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松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过近 30年的努力 ,广东、广西松树杂交育种和引种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选育的 PEE× PCC F1具有母本湿地松的树干通直圆满、抗风力强、分枝习性好、耐水渍和父本加勒比松的速生、树皮薄等优点。除适应性广 ,材质好外 ,其遗传增益比亲本增加 30 %以上。本文详细介绍我国南方松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状况 ,阐明了杂交松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杉木种子品质、育苗技术、种植模式、杉木林的培育的抚育管理技术、林分更新以及杉木的经济利用等方面,对杉木林的培育进行总结,初步揭示出当前杉木人工林培育技术已日臻完善,杉木人工林发展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促进杉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步入资源基地化、产品系列化、质量标准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概述了我国杉木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推动杉木良种化的进程。建议今后在杉木的遗传育种方面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杉木制浆造纸纤维用材育种研究,杉木装饰用材育种研究,杉木营养遗传育种研究,杉木种子园技术及优良材料的区域试验,杉木优良种质基因资源选择收集和第3代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辽宁省50多年杨属派内及派间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将其划分为新生和兴盛两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杂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科研的作用分别加以阐述,并对目前辽宁省杨树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蝴蝶兰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蝴蝶兰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杂交育种技术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在蝴蝶兰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为促进我国蝴蝶兰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老杉木基因库的营建与管理技术 ,对从福建、贵州、浙江、湖南 4个省 17个县 (市 )收集到 2 5株老杉木的种质基因资源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老杉木基因库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文献和大田试验相结合,初步总结了国内蓝靛果杂交育种技术研究现状,结合实践提出有助于纯化杂交育种果实种子的可行性做法,旨在提高蓝靛果杂交种子的纯度,进而提升杂交繁育工作速度和质量,并为蓝靛果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我国 5 0余年杨属派内和派间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在众多的杨树杂交组合中 ,派内种间杂交以白杨派、黑杨派成就显著 ,派间杂交以青杨派与黑杨派杂交成果最为突出。从杂交方式看 ,有单交、双交、三交、回交等 ,以杂种作亲本进行再杂交能够获得显著杂种优势 ;从育种目标看 ,有速生、抗寒、抗旱、抗病虫、窄冠、生根等 ;从育种方法看 ,以常规人工杂交为主 ,将常规人工杂交与物理辐射、化学诱导等技术有机结合 ,能够创造出生产潜力较大的三倍体新品种。选育的杨树良种已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 ,对目前我国杨树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2008-2013年开展了山梅花属内植物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不同,试验的6个杂交组合均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交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建德山梅花和京山梅花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结实半分别达93.9%和91.2%;而以欧洲山梅花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最高为69%,最低为13.3%。山梅花属内植物种间杂交获得成功,杂种F1代苗木生长良好,性状变异较大,杂交优势明显。已获得l、个杂交新品种,即“京欧山梅花”(Philadel phus pekinensis×Ph.coronarius‘Aureus'、“欧庆山梅花”(Ph.coronarius ‘Aurcus’×Ph.galahad)、“欧京山梅花”(Ph.coronarius‘Aureus’×Ph.pekinensis)。  相似文献   

11.
杉木优良家系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杉木382个半同胞家系的子代测定数据,分析主要生长性状的变异原因和规律,估算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探讨抗逆性的表达和遗传差异。 选出可在川南和川东南杉木产区推广的速生型优良家系和川西杉木产区推广的抗逆速生型优良家系共119个,材积的平均增产率约43%、遗传增益约22%。 根据杉木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树高年度相关和亲—子树高、胸径、材积的相关研究,讨论了杉木遗传改良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杉木优良种源的基础上,选育出一批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通过13 a的研究表明,各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差异极显著,且具有较大的广义遗传力。根据杉木无性系培育目标,选育出18个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入选12 a生无性系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1.03 m、16.98 cm和0.135 6 m3,与对照相比,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依次为10.71%、37.97%和113.08%;现实增益分别为14.25%、47.61%和140.01%。  相似文献   

13.
杉木浸渍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乙烯醇缩甲醛改性剂对杉木木材进行浸溃改性,对其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材的弦向、径向和体积干缩率与素材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性材的弦向、径向和体积湿胀率与素材相比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当改性剂浓度超过20%时,下降才较明显;改性材吸水率随改性剂浓度的上升而下降,最大可由改性前的197%下降到改性后的155%;改性材的抗干缩系数(ASE)随改性剂浓度上升而增加,最大可达18.8%。杉木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能要明显优于素材。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林木杂交育种研究的历程,着重介绍,分析了国内,外林木杂交育种研究的情况及趋向。为进一步开展林木杂交育种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杉木间伐材生产胶压木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利用小径杉木间伐材生产建筑结构用材——胶压木的生产方法与工艺条件,并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生产胶压木的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杉木育种中GCA与SCA的相对重要性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明 《林业科学研究》1996,9(5):498-503
选取九个待测优树无性系(材料Ⅰ),进行9×9杉木半双列交配试验,以及采用经过生长性状方面GCA测定评选出来的六个速生优良无性系(材料Ⅱ),进行6×6杉木全双列交配试验。杉木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采用Ⅱ类材料,进一步进行遗传测定时,群体一般配合力(GCA)方差σg2小于群体特殊配合力(SCA)方差σs2;而采用Ⅰ类材料,进行遗传测定时则:σg2>σs关键词:杉木育种/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生物能源树种麻疯树的研究进展及育种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概述了生物能源树种麻疯树的资源分布、繁殖技术、栽植适应性评价及生理指标测定、生物技术、籽油的提取及品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遗传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经过数年调查发现,安徽省境内的杉木上斑痣盘菌科病原菌共4属5种,它们是杉生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cunnighamiicola Korf & Ogimi,皮特拉克散斑壳Lophodermium petrakii Durrian,毁坏舟皮盘菌Ploioderma destruens Y.R.Lin et Hou,汉德尔舟皮盘菌P.handelii (Petrak) Y.R.Lin et Hou和杉木小鞋孢盘菌Soleella cunnighamiae Shao et Zinno.文中描述了各种菌的主要特征,并编制了种的检索表以资识别.对于长期以来杉木落针病病原鉴定中所存在的同物异名问题也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reviews the difference of soil biological activities, biochemical activitie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of first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 It also reviews their dynamic patterns duri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young, half-mature and near-mature Chinese fir of first-rotation are more than those in non-rhizosphere soil; except for total K in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Various patterns of soil nutr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available N shows the trend of declination in both rhizosphere soil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 also declines, only increases a little from half-mature stage to near-mature stage, but total P decreas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K increases from yo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