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图片报道     
近期,有大量白天鹅在灵宝市辖区黄河滩过冬。为了保障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天鹅的安全,灵宝市森林公安分局森警大队放弃休息时间.从2004年元月2日开始,在灵宝市境内沿黄河80多公里的地段内.进行了为期10天的法制教育专项活动,对沿岸居民和渔民采取入户走访、登船讲解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防止了捕杀白天鹅事件的发生,确保白天鹅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东部种群的重要越冬地之一,每到冬季,黑颈鹤都会飞来这里越冬。自2014年以来,每年都对保护区黑颈鹤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来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加,到2019年达74只;越冬时间为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下旬,约125 d,12月中下旬,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到高峰值,一直保持到3月初开始迁飞;2019年12月幼体占鹤群的比例为24%,表明越冬的鹤群活力较高,这保障了到保护区越冬黑颈鹤数量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河北省邢台市核桃炭疽病的越冬方式及越冬场所,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3月越冬季节采集核桃树上发病的带芽枝条、带果柄果实、落果、落叶以及林下土壤,观察子实体着生情况,测定越冬子实体内孢子萌发率,对采集的组织以及土壤进行室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核桃炭疽病病原菌可以子实体的形式在树上果壳和落果上越冬,越冬后子实体萌发率分别达96.82%,94.36%。该病菌也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果壳、果仁、果柄、芽鳞、枝条、落果果壳、落果果仁中越冬,越冬后病原菌分离率达60%~82%,少数可以在叶柄中越冬,越冬后分离率为27.59%。土壤也是其重要越冬场所,1 g土壤中病原菌数量为2.0×10~5个。  相似文献   

4.
弄清冬季诸气象因素对越冬松毛虫的综合影响将有助于在大面积范围内预测越冬后不同地区松毛虫的残存虫口,节省大量的越冬后虫情调查用工。同时,掌握越冬松毛虫的减退规律后,将为划分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和建立越冬代松毛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根据。 本文根据江山县1985年冬至1986年春不同地理条件下,冬季主要气象因子的观察资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2008年1月、2010年1月和2016年1月共4次对福建东山湾越冬水鸟进行同步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6目10科37种,越冬水鸟数量分别是2006年4 324只、2008年4 760只、2010年8 050只、2016年12 234只。东山湾越冬水鸟主要分布在杜浔盐场和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大鸨越冬数量变化及其面临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冬 《山东林业科技》2012,42(2):71-72,74
黄河三角洲是大鸨重要的越冬地,越冬数量曾达到500只,草地、农田和稀疏芦苇地是其主要越冬生境,近几年随着农业开发,草地被开垦,农田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大鸨越冬数量锐减。在1997年至2009年连续12年野外监测中,仅有6年有野外记录,分别为135只(1997)、14只(1999)、8只(2001)、21只(2002)、41只(2006)、9只(2009),大鸨越冬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草地开垦、农田耕作类型改变、农药使用及人为活动干扰,在未来保护行动中应加强大鸨数量动态监测,开展越冬栖息地选择研究,实施越冬地保护措施,吸引社区参与管理,保护大鸨及其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2006年以来,中国北方省区杨树多次因气候异常而发生严重越冬伤害,造成重大损失。为了掌握杨树越冬伤害发生规律,作者对辽宁省杨树越冬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其越冬伤害发生规律做出了初步总结,划分了越冬伤害类型,初步分析了越冬伤害发生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杨树越冬伤害与品种、大气温度、光照、风、林龄、林分密度及病虫害有关,但并不是冷冬就一定发生越冬伤害。初步认为,冻融是形成树干破腹型伤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辽宁省章古台经多年引种育苗试验表明,引种苗木特别是1年生苗能否正常越冬,成为引种成败的首要限制因子。就欧洲赤松而言,波兰、爱沙尼亚种源1年生苗的越冬保存率在80%以上,2年生苗生长量与樟子松相仿且均能安全越冬,为适宜种源;在试验过的4个欧洲黑松变种中,Pinus nigra var.austriaca较抗寒,1年生苗木越冬保存率可达96%,2年生苗木全部能安全越冬,是最有希望的变种。挪威云杉苗木不能露地越冬,不宜作造林树种引种,可作为绿化树种试栽。  相似文献   

9.
关于赤松毛虫的生活史和幼虫发育龄期等问题,以往均记述为“一年一代,以4—5龄幼虫越冬,幼虫发育8—9龄”。经在鲁中南定点观察,赤松毛虫在此地以一年一代为主,少部分可在当年完成发育,成为非越冬幼虫;越冬幼虫9—10龄,非越冬幼虫5—6龄;一年中出现3次成虫羽化期。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历年来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由于苗木越冬保护技术措施不当,造成大量苗木干枯、霉烂及鼠害等损失浪费现象。为了解决这个严重问题,我们对几个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越冬保护措施进行了调查,其结果简述如下: 一、苗木越冬干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原因:对于苗木越冬干枯的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低温使越冬苗木内部组织冻裂,水分输导受阻造成苗木“饥饿而死”,因此,把苗木越冬采取的防护措施称为“越冬防寒”;另一种认为是“生理干旱”所造成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不覆盖越冬试验。 1965年我们对越冬力强的红松、鱼鳞松、沙松、水曲柳、黄(木皮)椤等1—2年生苗木进行了试验,让其露天经受低温,苗木至1月底尚  相似文献   

11.
联峰山油松枯梢病病原菌越冬方式及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油松枯梢病病原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越冬方式及场所,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越冬季节田间采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松针、松梢、球果等越冬组织及林下的落针、落果等,观察子实体着生情况,测定越冬子实体内孢子萌发率,发现油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可以子实体的形式在松针和落针上越冬。通过对以上组织进行室内病原菌的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确定该病菌也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发病的针叶、球果、松梢和落针、落果中越冬。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是大鸨的一个重要越冬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6年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大鸨数量总体上在减少,甚至在某一年度(2001)仅观察到8只大鸨。草地开垦、农田耕作类型改变、农药使用及人为活动干扰可能是造成黄河三角洲大鸨越冬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未来保护行动中我们应加强大鸨数量动态监测和越冬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开展,实施越冬地保护措施,吸引社区参与管理,保护大鸨及其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赤松、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规律、密度、生长指标的测定及覆盖对其1年生幼苗越冬保存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种松树人工林更新方式主要为林隙翌新和林缘更新,赤松有林下更新。降水量的大小显著影响天然更新密度和越冬保存率,降水量大的年份天然更新密度大、越冬保存率高。试验地内1年生幼苗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樟子松〉油松;自然越冬保存率大小为油松〉赤松〉樟子松。围封区内自然越冬存活下来的2年生以上幼树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油松〉樟子松。7年生林缘天然更新3树种生长指标大小分别为树高——赤松〉油松〉樟子松,地径——油松〉樟子松〉赤松,侧枝数和枝条总生长量——油松〉赤松〉樟子松。1年生幼苗经覆盖后越冬保存率远高于未覆盖的,因此应采取覆盖等人工促进措施,保证樟子松、赤松、油松1年生幼苗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4.
油茶象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安徽林业》2007,(3):48-48
油茶象,又叫山茶象,危害油茶、茶树和山茶科多种植物的果实,幼虫取食种仁,引起落果。一、生物学特性生活史极不整齐,一般两年1代。第一年以滞育的老熟幼虫越冬,第二年以新羽化的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第三年4~6月出土活动,上树啮食油茶果补充营养。成虫危  相似文献   

15.
于2003、2004和2005年连续3年对黑脸琵鹭在海南岛已知和潜在的越冬地进行调查.分别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临高县后水湾和东方市北黎湾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后两者是在海南岛首次记录到.2005年海南岛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已达77只,约占全球越冬种群数量的5%以上,这是继香港和台湾等地之后黑脸琵鹭在中国的又一重要越冬地.调查结果表明: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湿地滩涂的围垦、海产品挖采和非法猎捕.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分别在2个新发现地建立保护机构,并对越冬地周围的村民进行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以加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华南冠网蝽严重危害樟树 ,在湖南省衡阳地区 1年发生 6代 ,以卵越冬。越冬卵 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 ,成虫 4月下旬出现。末代成虫终现期为 1 2月上旬或中旬。化学防治适期为越冬代若虫期。在早春造林时清除越冬卵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西部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土地管理陕西项目,是中国GEF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的六个省(区)项目之一,项目实施期2016年元月至2019年元月。项目通过在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功能区、渭北  相似文献   

18.
大鸨越冬习性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10日,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胡家窝棚核心区首次发现大鸨越冬种群,是该区越冬鸟类种类的新记录。通过观察与研究表明,大鸨在胡家窝棚停留91 d,为冬候鸟;越冬期间雌、雄鸟分为两个种群;越冬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特别喜食绿豆、黄豆、玉米、昆虫的残骸等。该区域良好的冬季生态环境是大鸨在此越冬栖息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萧氏松茎象是严重蛀食国外松主干基部皮层的新害虫。该在江西吉安等地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出忌化孔活动,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开始孵化为幼虫,当年12月上旬幼虫越冬,至翌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复苏,8月中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开始羽经为成虫并在蛹室内越冬。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赤松、油松等3种不同针叶树种天然更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针叶树1年生天然更新强度分别为3 594~5 133、20 300~50 000和8 300~13 900株.hm-2;赤松天然更新的强度好于油松,油松好于樟子松;樟子松天然更新1年生幼苗较难越冬,经覆盖后幼苗越冬成活率达66%;赤松、油松1年生幼苗相对较易越冬,越冬成活率分别为17.20%和20%,经覆盖后幼苗越冬成活率分别为54.94%和51.28%。因此,应采取人工促进措施进行樟子松、赤松、油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