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西部大开发既不可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设而忽视经济发展。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性难题。立足西部大开发背景,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症结,即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危机十分严重;重化工城市和矿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型资源开发造成开发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脆弱区将危及中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育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大开发中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101-102,106
分析了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生态环境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等问题.认为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在规划上必须树立长远观念、系统观念和资源观念,走封山(沙)绿化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道路。在林种配置上应以防护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薪炭林和风景林。在树种选择上应避免单一树种造林.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建立我国西部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阐明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4大特点,指出近50年来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其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有效治理程度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揭示了其原因,并提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计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项目的规模会逐步扩大,势必加剧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体来抓,落实好“24字方针”,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为西部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大开发既不可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注重环境建设而忽视经济发展。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性难题。产足西部大开发背景,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症结,即掠夺性的开发使生态危机十分严重;重化工城市和矿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型资源开发造成开发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脆弱区将危及中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育严重滞后,牧民生活困难;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交通、通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等,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谈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主要是经济开发 ,它对西部地区和全国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四料”俱缺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建立农村新型经济过程中 ,应首先解决好农村能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要依法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木 ,大力发展封山育林、育草和飞播造林 ,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应组建国家生态建设委员会或环境资源部 ,将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部门统管起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情况的考察,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指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城镇建设发展过快、天然林过量采伐、植被破坏等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诸如停止采伐天然林,加快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加强水土保持,控制荒漠化等,为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指出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近年做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更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当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并以生态学的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里拟就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实施新的资源开发战略,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业投资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移民并村、退耕还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逐步改善恶劣的环境,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应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地区形象、发展社会经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伦理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和补偿机制,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实行建设监理制,依法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从1995年的184.99km^2减少到1998年底的96.7km^2。严重级流失面积所占比重也从1995年的55.7%减少到1998年的20.6%。经分析计算,1996年-1998年水土保持累计减少进入河道(排水道)的泥沙量达3.343×10^6t,减沙效益达2×10^8元。在对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和水土保持的最新进展。概括了实施城市水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坝系农业是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内依靠坝系建设发展沟坝地、缩河造地、引洪淤地。利用坝库拦蓄的径流发展水浇地。增加粮食产量,为荒山退耕还林还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工程中的水土流失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流失是破坏自然环境最严重和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是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国家,几乎遍 及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2%.严重 的水土流失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也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矿产资 源开发、公路铁路建设、城镇开发建设等西部开发工程中,都将遇到水土流失与环境问题, 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与环境的现状,分析了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与环境的影响,提出西部开发工程中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方退化土地的快速生态重建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喜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42-144,154
在南方由于降雨强度大,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容易造成土地的严重退化,故在地球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已退化成沙漠。当今水土保持的首要任务是探讨有效、科学、快速的水土保持的生态重建措施,以加快退化土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重建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分析2010—2015年内福建省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现状,判别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压力综合状况的脱钩耦合关系,揭示该区生态经济系统脱钩耦合特征。[方法]从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耦合关系理论体系构建出发,综合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改良脱钩耦合模型。[结果](1)支撑福州市区域发展所需的额外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2.89倍增长到2015年的3.37倍,足迹账户内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碳吸收地农地建成地林地草地水域;(2)3组脱钩耦合要素在各时段范围内的脱钩耦合类型均为脱钩型,未出现临界状态和耦合型。[结论](1)福州市生态环境压力状况总体较大,生态透支程度较高,在生态环境压力的内部结构中环境污染压力比重高于资源消耗压力并居于主体地位;(2)福州市经济发展方式尚处于可持续的范围中,但3组脱钩耦合要素的脱钩耦合关系呈现出差异化的时序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论述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搞好水土保持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存在问题,总结了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全面地分析了该县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查找了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淅川县今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