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有体病毒(简称文山松毛虫CPV)作为防治文山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的一种手段,没有化学农药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对人体、畜禽、鱼虾等无害,环境污染也不大;宿主特异性高,人工散布后可引起松毛虫群体内的大流行,而不会杀灭害虫的天敌。而且,病虫尸体成为新的传染源,仍可有效控制着虫口数量。 1975年,江川县江城镇翠峰乡的8467.5亩云南松林,遭到文山松毛虫的危害,这些松树的针叶全部被松毛虫食光。当时我们采用6%的“六、六、六”粉,敌百虫粉进行全面毒杀幼虫,收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也杀死了不少的害虫天敌。1984年以来这里的云南松又受到文山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的危害,受害面积达6815亩,平均虫口密度为95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玉溪市北山林场文山松毛虫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于1997年对其进行了烟剂防治,通过烟剂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该害虫的发生。取得了连续4年云南松有松毛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的显著效果。本文介绍了玉溪市北山林场文山松毛虫各虫态的生活习性以及烟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使用不同剂型、不同用量(浓度)的苏力精防治1、2代马尾松毛虫幼虫试验结果表明,1200ml/hm2悬浮剂防治效果90.1%~90.4%;750g/hm2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95.0%~96.4%,1875g/hm2粉剂喷粉防治效果79.2%~86.5%,而且残存害虫化蛹后继续死亡,成虫产卵量显著减少,对松毛虫天敌无显著不良影响。使用750g/hm2可湿性粉剂在松毛虫卵期防治,防治效果81.5%~83.2%。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与氰戊菊酯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应用白僵菌粉剂与0.4%氰戊菊酯粉剂按4:1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工成粉炮防治马尾松毛虫,每hm^2放粉炮30个,每个炮重125g,经室内和林间试验以及大面积推广防治,平均防治效果达90%以上,较纯菌粉粉炮防治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平均防效提高15.3%,害虫感染流行时间提前7天以上;较采用纯0.4%氰戊菊酯粉粉炮防治效果提高28.8%,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虫口林分松毛虫的严重危害,减少松针损失40%  相似文献   

5.
<正>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a Walker)是我县危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1986年至1988年省林业厅在我县开展了马尾松毛虫综防试点工程的工作。摸索大面积、长期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措施和方法。综合防冶试点工程,把害虫综合防治新理沦与我县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生态系统和松毛虫整体群落着眼,以预防为主,以生物防治为重点,以营林工程为基础,科学、协调运用经济上和生态环境可以接受的各种防治措施。强调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发展生物群落中有利于松林生长而不利于松毛虫猖獗的因素,允许害虫存在于经济危害水平以下。通过三年的努力,使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发挥阻隔法防治松毛虫等有上(下)树习性的林果害虫不污染环境、极少杀伤天敌的优点,有效提高现有阻隔制剂的杀虫持效期和防治效果,采用农药缓释技术和抗雨水冲刷技术研制出了松毛虫长效阻杀剂。防治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其杀虫持效期长达250d,虫口减退率达到100%,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极小。该技术将高效杀虫与保护环境和天敌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在确保森林、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松毛虫等的猖獗危害。  相似文献   

7.
使用不同剂型,不同用量的苏力精防治1,2代马尾松毛虫幼虫试验结果表明,1200ml/hm^2悬浮剂防治效果90.1%-90.4%;750g/hm^2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95.0%-96.4%,1875g/hm^2粉剂喷粉防治效果79.2%-86.5%,而且残存害虫化蛹后继续死亡,成虫产卵量显著减少,对松毛虫天敌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在我省沿海及燕山油松林区,每年发生面积达几十万亩,历年来多采用化学农药喷雾进行防治。由于化学防治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害虫产生耐药性等弊端,近年来,国内开始探讨综合治理的措施控制害虫为害。为了制订一套适合我省燕山林区的赤松毛虫综合治理措施,有必要详细了解自然界中天敌对赤松毛虫种群的控制作用。我们于1984、1985两年在抚宁县,对不同类型林分中天敌对赤松毛虫的寄生和捕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根据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及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提出了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忠岐  谷亚琴 《林业科学》1995,31(3):223-232
调查发现,大兴安岭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sibiricusTschetverikov共有5种卵寄生蜂(其中包括1个新种)。它们的总寄生率达54.63%(±1.70%),在自然控制这种害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5种卵寄生蜂作了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并对一些误名作了更正。这5种卵寄生蜂为: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tetratomusThomson(细蜂总科);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solitarium(Hartig),松毛虫迈金小蜂MesopolobussuperansiYangetGu(新种),落叶松毛虫卵跳小蜂Ooencyrtuspinicolus(Matsumura)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小蜂总科)。  相似文献   

11.
赤松毛虫是松树叶部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在辽宁省北宁市大面积发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3666.7hm^2,平均虫口密度为每株35.5头,危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北宁市林业建设,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赤松毛虫产生的高毒污染,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为有效防治赤松毛虫,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新型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碧绿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进行人工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3.4%以上。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县地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93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78%;居全省首位;活立木蓄积量927.6万立方米,是安徽省重点林业大县。由于祁门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适合马尾松的生长,也使马尾松毛虫成为危害当地松树的主要害虫。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有效的控制了松毛虫的发生和危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邵武市为害马尾松的松毛虫(广义)主要有3种: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及松小毛虫。3种松毛虫在各地呈混同发生状态,其中马尾松毛虫为优势种(占总数的76.8%),其次为松小毛虫(占15.1%)及思茅松毛虫(占8.1%)。采用加强测报、喷施白僵菌及控制虫源地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抑制了松毛虫在邵武地区的猖獗发生。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应用白僵菌粉剂与0.4%氰戊菊酯粉剂按4∶1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工成粉炮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每hm2放粉炮30个,每个炮重125g,经室内和林间试验以及大面积推广防治,平均防治效果达90%以上,较纯菌粉粉炮防治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平均防效提高15.3%,害虫感病流行时间提前7天以上;较采用纯0.4%氰戊菊酯粉粉炮防治效果提高28.8%,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虫口林分松毛虫的严重危害,减少松针损失40%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松毛虫是我场油松林的一大害虫。林本由于松毛虫的为害,损失是惊人的。就当前状况看,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松毛虫的发生面积也在扩大。由于基层单位资金不足,只能对松毛虫大发生的林地进行重点防治,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根据几年的防治实践,笔者认为,在防治害虫大发生林地的同时,对松毛虫未成灾的林地应进行及早防治,控制虫口数量和蔓延速度,以减少林木损失。从防治成本、生态效益考虑,控制低虫口要比等到害虫大发生时防治好得多。马鞍山林场松岭营林区1981年近1000亩林地发现松毛虫,经调查,林缘虫口密度为2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首次系统地观察了江北县松毛虫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肯定江北县松毛虫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全面调查了松毛虫天敌种类及寄生或感病率;了解了“害虫、天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生物学特性、内部解剖及外外形态,确认该地区马尼松林内的松毛虫为油松毛虫,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种属问题。同时结合生产,进行了大面积防治试验,为综合控制松毛虫灾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于1991年、1992年、1994年,在献词主林区防治文山松毛虫,达1729.27hm^2,松毛虫开遍率分别为90.78%、85.7%、89.6%,示范林内固定样地的松毛虫校正死亡率达93.29%,有虫株率由98.6%下降到27.66%,虫口密度由14.24头/株下降到0.618头/株。病毒能流行传染持续控制松毛虫的危害最佳防治虫龄是3~5龄,林间空气湿润的  相似文献   

18.
封山育林技术推广应用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登市自1980年秋开始封山育林,经过20年的实践,封育区比非封区植被盖度提高8.6%以上,幼树密度提高78%以上,6年生赤松树高生长量增长60%以上;封育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林内温湿度条件明显改善;赤松毛虫和松干蚧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和松干蚧的蔓延,松毛虫虫口密度由封育前的20头/株下降到0.44头/株,松干蚧有虫蛛率降低50%。  相似文献   

19.
临沧地区松毛虫病毒防治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在临沧地区危害较为严重,1992-2001年发生面积为100419.5hm^2,自1995年开始引进和应用CPV和NPV病毒防治松毛虫11513.3hm^2,防治率达69.82%,其中在4月份防治效果较好,防治率达72.85%;8月份较差,防治率为67.27%,应用该病毒防治松毛虫,能有效地控制松毛虫危害,达到持续控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围场县境内为害针叶树的主要害虫松毛虫有落叶松毛虫和油松毛虫,以前者为主。每年集体林发生松毛虫面积在6—7万亩左右。据树木解析,生长正常的油松每亩每年平均立木材积生长量为0、22848立方米,因受松毛虫为害,即每年每亩平均立木材积生长量仅为0.13243立方米,每年每亩减少立木材积生长量0.09605立方米。全县受松毛虫危害面积(针叶被吃完50%以上)按25000亩计算,年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