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福建省连城邱家山国有林场经营区的秃杉、厚朴的树冠圆满度与胸径、树高、材积、形数等指标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个树种的树冠圆满度均与胸径、树高、材积呈负相关,与形数呈正相关。其中秃杉的树冠圆满度与树高、材积相关关系显著,而与胸径、形数无显著相关关系;厚朴的树冠圆满度与胸径、树高、材积、形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秃杉树冠圆满度的大小对秃杉生长影响较大,而对干形影响较小;厚朴树冠圆满度对其生长和干形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2.
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林木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平均木和树干解析法,研究20年生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林分中杉木与福建柏的树干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过程杉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均大于福建柏,杉木胸径、树高8年生前生长较快,8年后生长趋于平缓,福建柏胸径与树高呈平缓上升趋势;杉木与福建柏材积生长前期缓慢,后期呈均速上升趋势,其变化拐点出现在5年生与10年生;杉木与福建柏胸径与树高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出现多次相交,表明应注重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修枝和间伐对福建柏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永元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68-70,74
对16年生福建柏人工林开展修枝、修枝+间伐试验,2年后调查结果表明:修枝、间伐对福建柏树高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修枝处理还是修枝+间伐处理,对福建柏胸径生长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修枝处理对于优化福建柏树体干形有着明显的作用,而间伐对树体干形的优化作用不大;修枝+间伐处理对单株材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枝处理的单株材积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修枝+间伐处理对不同坡位福建柏生长差异明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以中、下坡生长量大,上坡生长量小;树体干形中坡较上坡、下坡好。综合结果表明,福建柏选择中、下坡种植,采取修枝+间伐处理,对提高其产量及干形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了江南油杉人工林生长规律,以期为江南油杉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调查广西林科院老虎岭实验林场27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基础上,在不同的3个标准样地内选择了12株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深入分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规律及形数变化规律。并采用6种林木生长经验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比较,选出合适的生长模型。【结果】27年生江南油杉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树高生长总量为16.9 m,胸径生长总量为20.3 cm,材积生长总量为0.283 685 m^3。江南油杉胸高形数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急剧增加,然后再缓慢下降,形数曲线呈反"J"型变化,胸高形数在第7年后小于1,第24年后曲线变化趋于平稳状态,保持在0.52左右。【结论】1)树高在6~14 a和18~24 a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是江南油杉树高生长的速生期。胸径生长的速生期在6~16 a和18~27 a出现。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增粗,树高的高生长期比胸径高生长期早2 a,树高与胸径的低生长期出现在同年。材积的第1个生长高峰期在1~14 a,在第26年后是材积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各龄阶胸高形数表明江南油杉的胸高形数大,树高尖削度小。2)通过比较分析6种生长模型对江南油杉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实测值的拟合情况,苏玛克(Schumacher)模型可作为江南油杉树高和胸径生长模型,韦布尔(Weibull)模型可作为材积生长模型。经检验,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残差及相对总误差均较小,模型精度较高,证明所选择的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生长规律基本吻合。3)27年生江南油杉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经27 a生长仍未相交,说明江南油杉在27 a内尚未达到数量成熟。通过材积生长模型的推算结果,江南油杉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交于48~49 a间,即江南油杉数量成熟年龄为49 a,此时的江南油杉材积生长量为0.942 460 m^3。  相似文献   

5.
在马尾松采伐迹地,进行了营造降香黄檀福建柏混交林、纯林试验,经过8年的经营管理,林木生长良好,调查可知,降香黄檀与福建柏混交造林生长的林分,比降香黄檀福建柏纯林生长的林分效果好。结果表明:降香黄檀福建柏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量平均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林木蓄积量,分别比降香黄檀、福建柏平均树高大8.76%、26.30%,胸径粗12.65%、29.85%,枝下高17.65%、61.29%,冠幅大7.22%、35.87%,单株材积大30.77%、112.50%,蓄积量大22.03%、94.50%。土壤肥力也提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6.
对辽西地区的两大先锋树种油松和杨树的树冠圆满度与其胸径、树高、材积、形数等指标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2树种的树冠圆满度与胸径、树高、材积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与形数的相关关系为正相关;油松树冠圆满度的大小对油松的生长和干形影响很大;杨树树冠圆满度的大小对生长量影响较大,对干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吴木花 《绿色科技》2020,(3):120-122
为选择更好的福建柏育种群体,对22个家系(其中20个选自福建柏种源试验林中的优良单株,2个为本场家系)开展福建柏优良家系子代测定试验,连续8年对生长和保存率进行观测,并进行差异分析,采用综合分析法选择优良家系子代。结果表明:8年生福建柏的平均树高为7.88m,平均胸径为11.08cm,平均材积为0.0346m^3,且20个引种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均与2个当地家系存在显著差异。共筛选出5个优良家系,分别为家系10、16、13、1、8。筛选出的优良家系树高均值为8.14m,比群体均值大3.3%,胸径均值为11.64,比群体均值大5.05%,材积均值为0.0387,比群体均值大11.85%。可为福建柏引种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闽南地区桉树人工林混交造林模式,2010年在福建省安溪白赖国有林场开展了桉树福建柏混交(混交比例为2桉∶8福建柏)造林试验,并与桉树纯林、福建柏纯林对比。5 a的试验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桉树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量都大于桉树纯林,增益可达39.2%、16.1%、109.5%以上;混交林中福建柏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生长分别比纯林减少了25.9%、10.7%、46.8%,但树高生长也超过速丰林标准的14.7%。说明桉树与福建柏混交存在着生长相互促进作用,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鄂西南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人工林的生长过程,以石板岭林场39年生日本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2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Logistic、Richards、Schumacher等6种经验生长模型拟合了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日本柳杉在鄂西南适应性强,39年生日本柳杉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23.2 cm、18.9 m、0.383 9 m3;其速生期在第6—第24年,树高、胸径平均生长量峰值均在第24年;胸高形数0.55~6.32,呈反“J”形,第12年后胸高形数趋于稳定;胸径、树高、材积的最佳生长方程均为理查德方程;材积连年生长量始终高于平均生长量,林分未达到数量成熟。  相似文献   

10.
对15年生的福建柏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处理对福建柏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以2000株/hm~2为最佳造林密度,胸径达到17.11cm、树高10.14m、单株材积达到0.1083m~3;不同造林密度福建柏土壤有机质和N、P、K含量差异较大,以密度在2501株/hm~2的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全K和速效K的含量最高;以施用N50+NPK25的方式最佳,树高达9.68m、胸径达16.17cm、单株材积达0.0931m~3。因此,在福建柏南方地区种植福建柏可选择2000株/hm~2,并适当施尿素和复合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1、22年生的闽中湿地松人工林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立地条件的生长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位、表土层厚度对优势木树高有显著影响,但对林分平均树高无显著影响;坡向(阴、阳坡)对平均胸径存在显著差异,且阳坡明显优于阴坡。不同经营密度的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且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在合理密度范围内,单株胸径、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少,但蓄积量却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营建的4年生光皮桦155个家系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在15%、树高、胸径遗传增益在5%以上作为优良家系的选择依据,从155个家系中初步筛选出32个优良家系,其平均树高6.3 m,平均胸径6.1 cm,平均材积0.0106 m3,平均冠幅为3 m,其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1.1%、16.2%、39.7%;以形质优良,绝对生长量大为主要指标,共选出53个优良个体,其平均树高7.6 m,平均胸径8.2 cm,平均材积0.0214 m3,平均冠幅为3.7 m,其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6.9%、22.9%、96.0%。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管理措施对杉木林分的生长、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定位观测,对不同密度杉木林的树高、胸径与材积生长规律、林分结构、林木分化和材质的差异;并对不同方式间伐后林分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地土壤肥力、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和间伐强度对杉木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而胸径和单株材积则随着林木株数的增加而减小;林下植被种类、数量和土壤肥力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而有所增加;中度间伐强度的生长、生态和经济等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省永春大荣国有林场16年生福建柏人工林进行间伐强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强度间伐对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效应最佳,弱度间伐后的蓄积量最大;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生长、单位面积蓄积量及林分总收获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马尾松优树子代从地点间、性状间、早—晚期间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①马尾松优树子代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在性状间保持高度的相关性, 试验点间呈中度以上相关; ②树高、胸径生长早—晚期均能保持相对一致, 用 8 年生时马尾松优树子代的生长表现来预估 13 年生左右时优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③造林成活率、虫害与生长性状呈中度、显著的负相关, 选择速生马尾松优树子代造林需解决造林成活率、虫害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比例选择及混交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南平市葫芦山国有林场开展闽粤栲、马尾松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混交比例,对闽粤栲胸径、材积生长量和马尾松的树高、材积生长量,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对闽粤栲的树高生长、马尾松的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闽粤栲与马尾松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林地生产能力。10栲纯林、7栲3马、5栲5马、7马3栲、10马纯林等5种造林模式中,以7栲3马单位面积蓄积最高,5栲5马次之,10马纯林最低。适当增加闽粤栲的比例,有利于闽粤栲、马尾松的胸径、树高生长。  相似文献   

17.
秃杉抚育间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溪县福前农场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的9年生秃杉林分设置极强度间伐(60%)、强度间伐(40%)、弱度间伐(20%)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间伐3 a后,调查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等指标,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其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胸径生长、单株材积、蓄积量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对9年生的秃杉林分,选择强度间伐(间伐总株数的40%)进行抚育间伐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利用第六次至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河北省2001,2006,2011,2016年4个年度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估计方法,建立了18个树种组的单木胸径生长率和材积生长率模型,以及12个树种组的林分材积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单木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MPE)基本都在3%以内,而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胸径生长率模型大都在10%以内,材积生长率模型大都在20%左右;林分生长率模型的平均预估误差(MPE)基本都在5%以内,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大都在25%以内。所建模型可为河北省开展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火炬松引种试验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邱文金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38-40,59
对从美国引进的火炬松第1代种子园的25个家系,以湿地松、马尾松为对照在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开展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的生长优于湿地松、马尾松;各家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性状上有着显著差异,3个性状的遗传力高,根据性状综合表现选择出6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20.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planting mixtures comprising of fly ash at the rate of 66%, 33% and 17% by soil volume were assessed for the early growth of two economic tree species, teak (Tectona grandis) and leucaena (Leucaena leucocephala) in rainfed Semi-Arid Tropical (SAT) Alfisols in India. Measurements of tree growth were made at six monthly intervals over a 3-year period. Fly ash at 66% by soil volume of the planting pi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iameter of teak at breast height (dbh). In leucaena, application of fly ash at 17% by soil volume was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dbh during most of the study period. Change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ulk density, water retention at 0.033 and 1.5 MPa, profile moisture content, pH, soluble salt content and organic carbon) were simultaneously studied. Among these soil properties, plant available water (PAW) and organic carbon (OC) contents explained variations i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in teak during most of the sampling period, while none of the soil properties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dbh in leucaena. The highest dose of fly ash applied (66% by volume) decreased bulk density (BD) and increased PAW in teak and to an extent in leucaena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of tree growth. Higher profile moisture content was noted in pits treated with 66% fly ash during the dry period of November (after the end of seasonal rainfall which occurred from June to October)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 after application.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