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优势利用一样,为粮食的增产将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种植杂交小麦的面积已达50hm^2以上,常规品种增产15%-24%。繁殖和制种技术日趋成熟,农户种植杂交小麦的热情也很高,杂交小麦正在稳步向大面积生产。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各种体系:化学杀雄,胞质不育三系中的T型、R型,以及光温敏不育的两系等均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化学杀雄中的药剂问题,种子纯度问题;T型与R型三系中的恢复系问题,种子皱缩穗上发芽和孪生单倍体问题;光温敏核不育中的温度效应问题等。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正在从各个方面着手来解决杂交小麦存在的问题,都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将有利于促进杂交小麦快速走向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2.
杂交小麦育种两系法将不育系和保持系合二为一,实现一系两用,繁育程序简化,配组自由,选育出优良组合的概率增高;克服了三系法细胞质负效应和广谱恢复源难以找到的难题;解决了化杀法对分蘖作物杀雄不彻底,难以配制出纯度很高的杂交种问题,预计将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最主要方法。但两系法现有不育系仍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温敏型人为精准控制气温困难,温光互作型不能摆脱温度影响,光敏型杂种优势利用仍存在制约因素。新型小麦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育性转换只受光长控制,不受气温影响,且配合力好、杂交优势强,从根本上解决了小麦两系不育系不过关的难题,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概述了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现状,分析了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应用前景,以期为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和优良光敏不育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双孝  王方明 《种子》1992,(5):61-61
为了加快T 型杂交小麦的推广应用,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产量,解决制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生产信息。现将我县近几年制种掌握的部分生产资料进行小结,认为T 型杂交小麦制种应注意以下几项技术要点:1 制种地的选择T 型杂交小麦的不育系种子外形瘪瘦、皱缩、胚乳未完全充实。这些表现性状决定了它对土壤的要求特性,如对水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应选择隔离安全,排灌方便,精耕细作的半沙壤土,如果耕作粗放,将造成种子吸水的不平衡性而烂种,出苗不整齐、缺苗缺窝现象严重。实践证明:T 型杂交小麦旱地制种比旱田制种产量高,有的甚至  相似文献   

4.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光敏两系法制种程序简单的技术优势与优良不育系选育、组合筛选、制种栽培技术以及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较简易、高效、实用的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即父母本同期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为杂交小麦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肖建国  蒋爱湘 《种子》1995,(4):63-64
化学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化学杀雄配制杂种一代技术,与遗传型“三系”法配制杂种一代技术相比,它具有制种程序简便、省工、省时的优点,并能避免优良杂交组合的亲本转育为不育秒、恢复系时,带来不良基因的弊端,因此,化学杀难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有着极其光明的前景。 天津市农科院作物所从1988年开始,引进美国sogetel公司合成的多种化学杀雄剂,经鉴定筛选出“Sc2053”,此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率可达100%,雄蕊活性不受影响,自然异交结实率可达75%,并完成  相似文献   

6.
龙增栋  何庆才 《种子》1994,(1):42-43,47
1前言世界许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历经40余年,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宗泽等1993)。1951年日本木原均培养了小麦雄性不盲细胞质;1962年美国威尔逊、罗斯选育出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讲学民1981)。其后美国、苏联、欧洲各国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美国已育出数个杂交组合在生产中试种,获得比常规推广良种增产20%左右的效果。1965年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首先引入了T型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接着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7.
杂种优势在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上的成功利用使这些作物的单产和总产都大大提高。近年来在小麦杂优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带来了曙光。小麦化学杀雄剂的应用,小麦光敏不育性的发现,尤其是K型等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有种体系的创制与完善,标志着我国小麦杂化利用的技术问题正在走向成熟。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选育已上升为小麦杂优利用从研究走向生产的最关键环节。关于小麦的杂种优势,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小麦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但是,不是任何杂交组合都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总结了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对原始温光型不育系的改造,恢复系的选育,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生产示范;提出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条锈病抗性的丧失影响杂交小麦的应用,(2)如何提高制种纯度的问题,(3)如何降低制种成本的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国阳  陈庆富 《种子》2008,27(3):44-47
本文综述了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从细胞质雄性不育、化学杂交剂、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等方面阐述不同模式杂交小麦的利弊,以及杂交小麦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等问题,并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化学杀雄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试验选用3种化学杀雄剂(苯磺隆、WP 1和WP 2)并设置不同的浓度,对4个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杨4、中11、早熟1号和早熟2号)和1个质不育系(中11 A)进行杀雄效果研究,获得了各供试油菜品种适宜的化学杀雄剂类型及施用浓度,为分别利用这4个油菜品种和质不育系中11 A作亲本进行杂交制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对化杀油菜品种的种子生产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包括:三系法、两系法、核系统、化学杀雄法、化杀辅助两系法等。国内育种工作者对“三系”、“两系”和“化杀”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小麦T型不育系已研究了三十年,而迟迟不能运用于大面积生产主要由于:恢复系的恢复力不高、不稳;T型细胞质的负作用和难以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但各国研究者仍公认它为目前相对优点较多的雄性不育系。随着新恢复源84—5的发现,恢复系已得到较好地解决,加之选育不育系已出现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以及强优势组合的相继产生,T型不育系杂种优势运用于大面积生产也就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13.
王岩 《小麦研究》2009,30(1):11-13
选育抗病、高配合力,具有良好制种性状的恢复系,恢复系的恢幅度达到90%,并建立三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250公斤/亩,制种的纯度达到98%,杂交种的发芽率达到90%,育成超高产杂交小麦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以上,加工品质优良,抗赤霉病强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制春性不同细胞质(T、K、Yen型)不育系;培育出春性异源细胞质恢复系;将恢复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高不同胞质的春性小麦三系水平;将超高产强优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制的研究,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方式,将为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鉴定,以及充分利用两系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与理论、不育性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任务仍然是培育可行的商用杂交小麦。获得充足的异花授粉的有效方法有赖于胞质雄性不育系(A系)与优良恢复系(R-系)的结合。有70多种雄性不育胞质,能引起普通小麦的雄性不育。其中,提莫菲维(T.tumopheevii)、Aegilop Kotschyi和Ae.ventricosa胞质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最为广泛,前者(T-型胞质雄性不育,T-  相似文献   

16.
<正>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油菜育种提高产量最有成效的手段。针对目前油菜大面积生产上杂交种子纯度难保证、制种产量不高等难题,四川省农科院通过远缘杂交、辐射诱变选育出能稳定遗传的彻底雄不育新胞质材料NEA及其恢复材料,再结合复合杂交、回交、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转育出一系列甘蓝型油菜JA新胞质不育系及JR新胞质不育恢复系,进而组配出一  相似文献   

17.
高效制种技术是杂交小麦推广和产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制种区域的探索是制种技术研究的关键内容。以往基于光温敏不育的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区域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安徽阜阳地区。为扩充杂交小麦的制种区域,本研究将陕西渭南地区与传统制种区域——安徽阜阳种子生产区进行了生态气候条件比较分析。渭南地区小麦生长期平均温度较阜阳低1.3℃,育性转化重要时期平均温度相差小于1℃;日可照时数与原阜阳制种区相近,从光温等生态气候条件上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提供了可能。同时,渭南地区在小麦种子生产关键时期降水量较阜阳低41.7%,种子质量更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在陕西渭南地区开展了BS系列光温敏不育系育性鉴定和中试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BS系列骨干不育系自交结实为0.5粒/穗左右,不育度可达98%以上;各杂交种平均异交结实数可达14.4~20.7粒/穗,制种产量超过3 000kg/hm 2,并且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符合杂交小麦制种生产要求。渭南地区可作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的备选区域。  相似文献   

18.
徐艳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9,27(11):32-33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水稻的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统称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与恢复系杂交,利用其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活动。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最大特性是存在育性转换的现象.导致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籼型)和光照(粳型),气候条件(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两系制种的关键因素。所以,与三系法制种相比,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证明,农业的出路应以种子为先。种子生产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杂交种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杂种优势的大小和种子的增产潜力。总结近几年来杂交油菜种子选育、生产、应用的资料和经验,油菜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且在应用中发挥着较大的增产潜力。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波力玛”胞质不育系的发现及投入应用,使我国油菜生产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末我国杂交油菜是以胞质不育杂交种应用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据有关资料显示,胞质不育杂交种在新品种选育中所占的比重已降到50%左右。究其原因,除其他因素外,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在生产过程中,不育系易产生微量花粉,从而降低种子纯度,给种业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应该是主因。近几年来,本课题组针对克服三系杂交油菜制种不育系在初花期容易产生微量花粉等技术难题做了系统的探索研究,形成了以下几项比较成熟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应用3个染败类型粳稻不育系与3个分子辅助选择的恢复系制种机制比较,研究北方杂交梗稻高产制种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动态和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张颖面积等特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高峰重叠时间对不育系结实率起决定性作用;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张颖面积对不育系结实率起关键性作用。大田制种比较9个组合相同行、不同行结实率与制种产量的差异,得出高产制种机制在于制种父母本各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综合各研究结果,认为制种关键因素对结实率所起的作用为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时高峰重叠时间>不育系柱头亲和力>柱头外露率>不育系张颖面积。本研究为杂交粳稻高产制种在不育系、恢复系的高异交结实特征特性的选育上提供理论基础,为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杂交梗稻制种产量偏低的问题和北方杂交粳稻稳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