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景具有创作的连续性和可变性。树小盆景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松柏类盆景的可变化性最为典型。就盆景创作规律而言,从素材的培养开始到实施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一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连续制作过程中。作者根据作品的不断生长变化,会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改变自己的审美认识,从而重新确立创作方案,对原作品进行改作。从实际创作意义上,改作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盆景创作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改作地点:文华盆景联谊园 改作时间:2012年10月16日盆景改作不仅是盆景制作的继续,更是盆景的冉创作若是改变表现形式的改作,那不光是从另一思路的再创意更是一次挖掘主体潜艺价值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树桩盆景爱好者在创作盆景作品中,若能正确把握树桩盆景艺术的某些特性,对指导实践,提高创作水平大为有益。一、桩坯自然美的发现性桩坯自然美的发现,在盆景创作中相当重要。发现一个好的桩坯,往往是一个好的盆景作品成功  相似文献   

4.
制作一件优秀的盆景佳作,除了作者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制作技艺外,还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理想的桩坯,这是作品成功的基础。铜陵花良海先生选中的这棵榔榆桩坯可谓是百里挑一,十分难得。此桩粗约30厘米,高为100厘米。桩坯中间全部蛀空,只一张枯皮环绕,自然的磨难,岁月的苍久,显见一斑。经作者精心栽培,养护成活,使百年老桩萌发  相似文献   

5.
讣告     
植物盆景,随着时光的流动,它总是要这样那样,或快或慢地不断变化着。做为一个盆景人,怎样遵循、把握这种变化,适时的使用恰当的技艺、技巧予以改作,以求得变化和在变化中又求得新意。这,实际上是一个盆景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 2001年,文者虽在《中国花卉盆景》当年的第8期,写了一篇《我给一株铁树接个头》的文章,介绍自己这盆拱卫式铁树盆景的制作经过(见图照1)。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了,盆景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接上的那个大的球体,底部周围也丛生了不少子球。这样就对原来盆景的整体和谐有了不少的冲击,美的画面受到了影响。于是就动了改作念头。  相似文献   

6.
盆景作品,仅有优美的外型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形式与内涵和谐统一,富有意境,才能给人以较高的艺术享受,让欣赏者产生共鸣,令人回味。三角枫盆景《中国结》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其艺术效果及趣味性,耐人寻味,是富有创意的成功之作。这是件异形桩材,它的形态有别于人们常见的作品。原坯在粗壮的根盘上萌生出多条枝干,它们相互穿插扭转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极似中国结的图案。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也是作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巧妙的利  相似文献   

7.
我的业余爱好是喜欢做盆景什么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寻觅材料,也不想花太多的钱购买桩坯。偏偏平时制作盆景时,裁下的废料中也偶有难得的好东西,弃之可惜,便利用它们制作了一些盆景小品。以下三件作品就是我利用废料制作盆景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蝉噪疏林》(图1)这件作品的桩材是朋友让的。朋友名叫阿广,海口永兴镇美校村人。美校是海南著名的盆景(桩材)村,上世纪末,全村几乎家家上山挖树,一个村子正经做农活的剩不了三五家。"一盆盆景半栋楼",虽说有些夸张,却并非虚言。盆景桩材大多是不招眼的灌木、小灌木,有的匍匐在地任人畜踩踏,有的于石头缝里艰难求生,生命的坚韧倒是令人赞叹,但都是成不了大器的,庄户人家即便寻凳子脚桌子腿也琢磨不到它们头上,早些年随便挖,没人说不。后来政府为保护生态,不让挖了,  相似文献   

9.
刘传刚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盆景艺术家,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20年:80年代初,师承我国著名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在盆景美学、盆景艺术理论和造型技艺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先后制作了山水盆景、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以及博兰盆景、风动式盆景等多项系列作品,其中有20余件作品在全国盆景展览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2005,(8):40-41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树木园,有一座收藏盆景艺术珍品的园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又包括日本园、中国国和美国园三个部分,风格各异,分别用以陈列这三个国家的盆景作品。日本园中陈列的作品,系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日本盆栽协会赠送的53件树木盆景。这些盆景以松柏类为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350年的五针松和另一件来自日本皇室的180年的赤松。1986年,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先生赠送了31件树木盆景给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树龄从15年至200年不等,以杂木类为主。后来伍宜孙先生又出资在盆景博物馆内建造了中国园——文农学圃。近些年来,中一国园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收藏。笔者数年前在美国中大西洋盆景大会示范表演的作品三角枫水旱盆景,也陈放在中国园中。  相似文献   

11.
来说一段故事。 是日。袁师傅(袁启瑞)预约给相思盆景留影,以便日后回味,供改作参考。几个痴友相约前去,本着参观、学习、请教、见识的目的,劳碌半天后就餐时,话题集中在这盆奇特相思树盆景的命题上。 一说,就叫“盆景”罢。理由是:本身桩材就是一个能盛水的盆,盆上有丰富的景物。山、石、水、人物、自然环境俱全,那不就是盆上的景吗?现实。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件丛林式的练手盆景作品,我想通过丛林式最基本的双干搭配、呼应、穿插、依伴,相互协调的紧密关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而生、缺一不可的整体效果。5年前我尝试将这棵红叶小榆疙瘩做成了一个“石上”两干大树型多枝文人盆景。我想用最不经意的桩材去涉足大雅之堂,启发初涉盆景艺术领域的爱好者不要在盆景选材上走过于追求古、奇、怪或寻觅先天极佳桩材的弯路。  相似文献   

13.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14.
有残缺的树木盆景如何加工改作? 在我们身边,常有一些残缺树木盆景,留之缺乏观赏价值,弃之又觉可惜。对于这类盆景其实可加工改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修整加工,继续培养:对于长势较差或造型欠佳者,首先对总体造型(特别是主干和骨干枝条)作一番观察,找出姿态结构中的优势所在,确定造型方案,以剪、扎并用的方法,对其加工改  相似文献   

15.
<正>这棵桧柏是一棵半成品,已经制作几个年头了。盆景是活的艺术,因树木的不断生长,作者的创作情趣也在发生改变,对作品的审美要求也会变得更加严格。这种时候,作者不会只拘泥于一种树形的创作,而会开放思维大胆尝试,通过对作品的改作实现一种突破,提高观赏效果。这棵树我认为仍有潜在的美未被发掘出来,于是决定改作。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作品(图1、图2)现在的优、缺点:1、干的过渡自然协调,舍利干坚韧古朴,两根干一前一后,有主有次,且走势一  相似文献   

16.
映山红野生桩坯普遍都呈多于直立丛生状态,而且不少干身上下一般粗,像水管,这与制作树术盆景要求干身南下向上逐节渐细、匀称自然的必备条件背道而驰。此类桩材市场上太多,稍有盆景制作经验的人一般都不会选择这样的素材,但从艺术创作富有挑战性的思路上看,这些素材又未必个个都是废物。只要你对这些桩材多审视、多思考,发挥想象力,也能找到可用之材,进而改制成一件可供赏玩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17.
我的盆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业余盆景爱好者,每当我走进他家超过200多盆松柏黄杨盆景庭院时,总被那一件件多彩多姿的作品激起浓厚的兴趣。这里向大家推荐两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昌冠先生虽属业余爱好,笔者浮浅看来,他制作的盆景至少有三点特色:一是主干走势稳重厚实,这与他的人品、胸襟、学养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18.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几件瑞安盆景,本人观赏后觉得尚有些不足(优点在这里不一一分析))。现提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供参考。一、《水旱盆景》的不足是:1.整个作品中树体背对水面,缺少顾盼呼应。2.主树顶冠过大、过密,象一座小山  相似文献   

20.
读罢《中国花卉盆景》2002年11期任晓燕女士的文章并仔细观赏了三件插图作品,深感自育桩材创作盆中“小景”这种做法,值得在我国盆景界倡导、推广。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和发展林木资源,修复大地植被,是人类社会欲求生存发展而人人应尽的基本义务和天职。所以自育盆景创作素材,亦应是中国盆景发展、创新的唯一出路。笔者期望中国的专业盆景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