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类别杀虫剂对玉米穗期主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控应用前景,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玉米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对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值分别在0.29~0.51、0.17~0.51、0.03~0.20、0.61~8.32 mg/L;辛硫磷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毒力分别为127.76、80.57、62.11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6种杀虫剂对玉米穗期害虫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各处理对穗虫防治效果较高,防效在73.29%~83.52%,显著高于甲氧虫酰肼、辛硫磷各处理防效,能有效控制玉米穗期害虫危害。综合室内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氯虫苯甲酰、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在玉米穗期害虫防控上具...  相似文献   

2.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淮北棉田不同时期棉铃虫卵及幼虫在棉株不同叶位间的发生量,计算了5种分布型指数,进行了频次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卵及幼虫在棉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卵及幼虫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聚集、随机和均匀的趋势。建立了卵及幼虫的理论抽样公式和估测种群密度公式。  相似文献   

4.
玉米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其中以玉米螟为主,但自1992年以来,发现危害玉米雌穗的不仅仅是玉米螟一种害虫,还有大量的棉铃虫,本来穗部二代平方米螟就很难防治,又增加防治难度,使损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布及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主要分布于棉株上部3台果枝的外围3个果节内。在不同器官上,蕾上卵量最多,其次为嫩叶正面,第三为幼铃。一龄幼虫以蕾上最多,二龄幼虫蕾和幼铃上各占一半左右,三龄幼虫大部分转移到铃上。由蕾及其它有关部位上卵量可推算出全株总卵量,这可用于简化测报手段。低龄虫在蕾、嫩叶及幼铃等棉花幼嫩部位存活率较高,在中老叶及大铃上存活率低。用药时应把上部果枝及外围果节上的蕾、嫩叶及幼铃作为重点喷药对象。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秆下部和雌穗端部。在茎秆上玉米螟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桃蛀螟;在雌穗上后者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前者。对其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进行分析,两者在茎秆和雌穗上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934 9和0.742 6,竞争系数分别为0.990 9和0.873 1,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雌穗上的竞争程度小于茎秆。  相似文献   

7.
由于根系的空间分布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而且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农业栽培中根系垂直分布很受重视,已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应研究二维或三维分布,以了解根系生态。耕作、灌溉和施肥能影响根系分布。根系分布不仅取决于这些环境因素,也取决于遗传因素,一些玉米和谷子品种根系的宽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南省保亭县橡胶园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速效氮、磷、钾在一定范围内均存在空间相关性,速效氮和速效磷的空间相关性较弱,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中等,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相关距离变化范围分别为6 938.8、18 040.8 、6 938.8 m。速效磷和速效氮的空间变异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速效钾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2)保亭县胶园土壤速效氮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为第四和第五等级;速效磷含量整体水平为中偏低,主要为中下水平的第四等级,速效钾含量整体水平较低,以第五等级为主。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棉铃虫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相同害虫危害条件下,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刘庆华  杨庆凯 《大豆科学》1995,14(3):221-225
本文根据1993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了花荚期灌水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对东农42号大豆籽实空间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3%至84%时,结英节位增加1.3个,英、粒数最多,产量最高,英、粒分布重心的高度最大,但颁重心在植株上的相对高度却最低;土壤水分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的处理,有效节位数最少,节长增加0.88-1.06cm,英、粒在植株上分布的密度比适量灌水时减小;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相似文献   

12.
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q RT-PCR和ELISA等方法测定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不同世代、不同组织目标基因表达量,开展玉米螟室内和田间生测鉴定,评价转Cry1Ab-Ma基因玉米CM8101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结果表明,Cry1Ab-Ma基因在CM8101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遗传稳定。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CM8101各组织均对亚洲玉米螟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不同世代间玉米螟的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101在T3、T4、T5世代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落卵情况进行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年度落卵结束时间明显延长,已出现第三代卵,该世代幼虫可安全越冬,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由传统二代区转变为二、三代混生区。  相似文献   

16.
赵冬晓  刘标 《玉米科学》2016,24(5):167-170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Bt玉米的重要靶标害虫之一。规避行为可以减少害虫与Bt玉米的接触而降低生理抗性选择压力。通过比较棉铃虫对Bt玉米与常规玉米的行为反应评估棉铃虫对Bt玉米的行为规避能力,产卵选择结果显示,棉铃虫成虫在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无选择条件下,仍然出现Bt玉米上的落卵量显著低于常规玉米的现象。幼虫实验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在Bt玉米植株上的居留时间显著短于在常规玉米上的居留时间。研究结果证明,棉铃虫对Bt玉米具有一定的行为规避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Cry1A.401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通过多代回交与自交获得BC4F1、BC4F2和BC4F3世代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利用qRT-PCR和ELISA方法明确转基因抗虫玉米叶片、花丝和子粒均有Cry1A.401基因表达,不同世代间目的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CM8302和CM8303三个世代心叶期和吐丝期的抗性等级均为1级,抗性水平为高抗。室内生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CM8302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4.0%;取食CM8303心叶、花丝和子粒第6天存活率分别为0、4.0%和2.0%。分析显示转基因抗虫玉米CM8302和CM8303的心叶、花丝和子粒均具有显著杀虫效果且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率为指标,从19种助剂中筛选出6种助剂进行不同浓度的配伍,根据悬浮率、乳化时间以及粘度最终确定白僵菌悬乳剂1号和白僵菌悬乳剂2号两种配方。玉米螟幼虫生测结果显示,白僵菌悬乳剂1号、2号和白僵菌高孢粉的LC50分别为7.09×107个/mL、5.02×107个/mL和7.03×107个/mL,LT50分别为192.37 h、136.21 h和213.68 h。玉米生产防效顺序为白僵菌颗粒剂>白僵菌悬乳剂2号>白僵菌悬乳剂1号>克百威。两种白僵菌悬乳剂对玉米螟有明显的毒杀作用,可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9.
刘志航  袁忠林  罗兰 《玉米科学》2015,23(2):147-151
通过平板稀释法对来自青岛不同地区的海洋样品进行分离,共得到18株海洋放线菌。采用浸虫法测定海洋放线菌发酵液对玉米螟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筛选得到2株活性较高的菌株YC3和SLR3,其48 h发酵液对玉米螟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21%和81.04%。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性状将活性菌株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