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目前中华稻蝗发生量不论是长期预报还是中期预报,均沿用铲土查卵方法进行调查,通过比较卵囊密度进行预报。此法固然有效,但不够简单,且误差也大。经对2005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改用当年9月上旬初稻蝗产卵前期的田间成虫量(x)来预测翌年6月上旬末蝗蝻的发生量(y),发生量预测式为y=55.191 6+1.440 6x。新的预报方法不仅简捷,工作强度小,而且有效解决了查卵预报带来的误差,使预报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
中华稻蝗 Oxya Chinesis(Thunb)发生量近年上升很快。为搞好预测预报,作者于1988~1989年对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1988年10月上中旬从野外捕获成虫,置于罩笼内饲养产卵。共搜集蝗卵281块,分别置于10种温度的恒温箱中培育,逐日观察记录各箱蝗蝻孵化虫数。用加权法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地一年发生4—5代,以二代发蛾量较大。过去由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预报方法不够准确,影响了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为了寻找较切合本地区二代发生量的预报办法,笔者根据本地区1976年以来的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找出影响稻纵卷叶螟二代发生量的主导因素(温雨系数与蛾初见期)。试图用回归分析法来探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在指导实习生进行稻纵卷叶螟卵的测报调查中,连年发现同学们往往把一种形似稻纵卷叶螟卵的稻粉虱(Bemisioa sp.)误认为卷叶螟卵,结果卵量较实际偏大。据调查,稻粉虱早于70年代初在湖南省浏阳县就有发现,至今在全省许多市、县的早、晚双季稻上普遍发生,且晚稻上发生量大  相似文献   

5.
中华稻蝗犤Oxyachinensis(Thunberg)犦是汉中稻区主要害虫之一,但一直没有可以参考的监测预报方法,造成了对该虫的监测资料的积累、汇总及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困难。为此,笔者从1997年起,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华稻蝗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结果犤1~3犦及测报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中华稻蝗监测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经汉中市各县区植保部门近年的应用和不断完善,反映效果较好,能及时准确地发布预报,指导大田防治。1调查内容和方法1.1越冬卵块密度调查于中华稻蝗终见期后(10月中、下旬)进行。选不同生态条件的区域各2~3个,每区域在田埂沟渠…  相似文献   

6.
据测查,中华稻蝗90%以上卵块产在田埂及田边,且喜选择潮湿、松软,向阳、寄主丰富的砂壤土产卵。查卵时,铲起田埂、田边3cm 左右土层,放在孔洞小于蝗卵的竹篓或塑料料篓内,在水中淘洗,去掉浮在上面的杂草(注意杂草根部或其间夹有卵块),充分搅拌,稻蝗卵块将全部浮起或附在篓边,这就很易查清单位面积的蝗卵数量,比起筛土查卵、手工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过程中蛾类的区分李仲惺(浙江温州市病虫测报站,325006)目前,在对稻纵卷叶螟的短期预测预报中,田间赶蛾仍是各地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因为它具有简单方便、直接明了、对发生期、发生量预报准确率高等优点;它还能矫正中、长期预报中所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郭建藩 《植物保护》1985,11(6):33-34
利用真值图进行病虫多因子综合定性预报效果较好,使用普遍,但用在预报地老虎发生量目前尚未见资料报道。作者近3年来用本测报站14年地老虎测报资料,进行二因子真值图预报探讨效果很好,现简介如下。 (一)资料处理 经14年测报资料分析,地老虎发生量的轻重,主要因子是虫源和气候,用x_1表示  相似文献   

9.
昆虫性信息素测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的预测预报是害虫综合防治各项措施协调配合的关键。当前大多数害虫的测报是根据测报灯和田间查卵、检查发育进度来预报,这种测报方法比较复杂、费劳力。而近年发展起来的昆虫性信息素测报新技术与常规测报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使用方便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多年测报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及自回归模型,自回归预报方程和时间序列方差分析等方法,对金华县1974─1993年褐稻虱的观察资料进行统计并作出预报,经检验发生等级和发生量的预测值两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在稻螟测报中,通过田间查卵只能获悉当天的卵块相对孵化率,对于这一天的绝对孵化率,则要在全代蛾子产卵结束后,根据系统调查资料才能计算出来。如果我们要用卵块孵化进度来验证预测的发生期,就要等到产卵结束后,这样对于判断防治适期是否可按预报方案进行为时太晚。为了运用田间  相似文献   

12.
蝗虫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作者根据多年实地查蝗经验 ,对河北白洋淀蝗区飞蝗调查测报技术作了进一步规范。它可供承担蝗虫监测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参考试用  相似文献   

13.
从1982年开始,应用我省各县级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观测数据,经微电脑计算逐步回归建立统计预报模式,逐年应用与更新已迄十年。历年预报对象为我省主要水稻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纹枯病。内容为主害代虫害发生舫治盛期,高峰虫发生量,病虫流行期及严重度。部分年份还进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生态因素间的数量关系。明确了影响田间成虫数量的主导因素是成虫迁入强度和植株密度;影响卵量的主导因素是成虫数量和叶色;影响幼虫数量的主导因素是卵量和天敌。分别组建了回归方程,这些方程可作为亚模型纳入到稻纵卷叶螟系统模型中进行数量预报,改变过去预报防治“一刀切”的现象。在电子计算机上检验河南各地材料,吻合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5.
岳凌云 《植物保护》1985,11(3):41-42
稻小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 Fallon是苏北沿海垦区低温年份早栽中稻秧苗期的重要害虫,随着薄膜育秧的推广,水稻的栽培时间提前,为害渐趋加重。对该虫的测报,以往是采用常规查卵和查虫泡叶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费时花工,预报期限短促,常因此而贻误防治适期。为此,我们于1982年开始,试用组合色板诱测成虫发生期,以指导大田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治蝗工作,积极组织蝗虫研究,掌握飞蝗发生规律,实行查残、查蝻、查卵三查的检查工作,系统掌握蝗情变化发展,开展预测预报,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绩。在党的“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全国约有3/4适宜发生飞蝗的苇草荒滩洼淀,已经得到改治。据1980年沧州会议统计,全国已改造四千五百多万亩适宜飞蝗发生的环境,其中滨海蝗区由  相似文献   

17.
温度是影响蝗虫滞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明确有效积温对东亚飞蝗卵滞育的影响,本文设置6个有效积温梯度处理饲养2代飞蝗,结果表明544.3、662.2、678.8、760.2、840.0、843.5日度处理下蝗卵滞育率为73.1%、58.6%、48.6%、12.1%、0、0;越冬蝗卵部分滞育,滞育率(D)与越冬前卵期有效积温(Y)负相关,D=-0.719Y+82.75,R2=0.774,Y≥115.1日度时蝗卵全部孵化。进一步分析越冬前不同温度积累有效积温对蝗卵滞育影响,结果表明27℃以上有效积温(E)对滞育率(D)影响最显著,呈线性负相关,D=-0.058E+0.732,R2=0.967。越冬蝗卵经历负积温(X)越小,滞育率(D)越低,呈线性负相关:D=-0.155ln(|X|)+1.136,R2=0.970。本文明确了不同时期越冬蝗卵滞育率与有效积温关系,为飞蝗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是西北麦蝽(Aelia sibiric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还寄生于稻黑蝽Scotinophara lurida、小黄蝽Piezodorus rubrofasciatus、黑腹蝽Eysarcoris ventralis、细毛蝽Dolycoris baccarum等虫卵中。据1983~1987年调查,该降对西北麦蝽卵寄生率最高可达100%,平均62.3%,田间自然发生量也较大。在4~6月间寄生西北麦蝽卵的8种黑卵蜂中,本种蜂发生量占总蜂量的89.2%。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化,经过多年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工作的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和预报技术作了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了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为有效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六(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适生临界期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7~2011年东台市稻纵卷叶螟各代测报资料的整理、水稻苗情分析及六(4)代稻纵卷叶螟迟发年份的发生特点、滞留比例的重点解剖,结合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纵卷叶螟卵、虫自然存活情况,研究判定出六(4)代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适宜取食生存的临界水稻生育期在水稻破口后20 d左右。稻纵卷叶螟适生临界期的判定,有利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增强防治技术指导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