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2003年以来, 在我国北京?辽宁和山东等地的黄瓜上发现了一种重要细菌病害—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 对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从发病的黄瓜叶片?茎部和果实上分离的菌株接种到黄瓜后, 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经过多位点序列分型和BOX-PCR技术, 以及LOPAT?GATTa和Ayers碳源利用试验等, 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以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菌A2为供试菌株,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 P.syringae pv. lachrymans pslb8为对照菌株, 对其进行不同温度下致病力?体内和体外生长能力测定, 结果表明:20℃条件下, A2菌株的致病力?体内和体外生长能力均强于pslb8菌株, 相对低温的条件更有利于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6月 ,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大面积萝卜田突发一种叶片黑斑病。病情发生迅速 ,危害严重 ,仅 6月份发生面积约 6 6 6 7hm2 ,其中毁茬约 5 3hm2 、损失 50 %以上产量的约 1 33 3hm2 ,损失 2 0 %~50 %产量的约 2 0 0hm2 。 8~ 9月该病又再次流行 ,面积成倍增加。春夏两季发病面积约2 6 6 6 7hm2 ,损失萝卜产量 3万余t。因萝卜细菌性黑斑病危害直接经济损失 2 0 0 0万元以上。针对当前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 ,笔者对这一新的危险性病害进行了初步观察 ,并请有关专家进行病原鉴定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症状病斑初…  相似文献   

3.
以几种化合物作为诱抗剂,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的方法对甜瓜枯萎病进行诱导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以0.1、0.5mmol/L水杨酸及4mmol/L草酸处理土壤的诱抗效果较好,相对防效分别达70.0%、51.3%和65.1%;以2mmol/L草酸、1mmol/L及0.5mmol/L水杨酸浸种处理的诱抗效果较好,相对防效分别达55.5%、48.9%及40.0%。  相似文献   

4.
化学诱抗剂诱导金银花抗白粉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壳聚糖、草酸、水杨酸、葡聚糖、硅酸钠、硫酸亚铁、氟乐灵、磷酸氢二钾等8种药剂在不同株龄金银花上进行了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草酸对金银花白粉病有良好的诱导抗性,在1年生、2年生和4年生金银花上对白粉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82.3%、59.9%和72.1%,54.9%、58.4%和74.1%。水杨酸、硅酸钠、硫酸亚铁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但不稳定。葡聚糖和磷酸氢二钾无明显诱导抗病作用,氟乐灵则有促进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近年来危害严重的黄瓜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黄瓜大面积减产。本实验室从黄瓜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45。经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Biolog测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ZF145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在平板离体试验中的抑菌圈直径为5.60 cm,抑制率为62.22%;在盆栽和田间试验中,贝莱斯芽胞杆菌ZF145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盆栽防效为71.10%,田间防效为61.30%。平板对峙和双层培养试验证明菌株ZF145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可以明显抑制6株病原细菌和8株病原真菌的生长。综上,菌株ZF145生防性状优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香料烟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5年在云南保山香料烟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的新病害,称为香料烟细菌斑点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为黑褐色水浸状圆形或多角形小斑点,以后病斑扩大、连片,形成不规则的较大坏死斑。从病叶上分离到了28株细菌菌株,菌株接种于香料烟上,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病原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LOPAT试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23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Wolfet al.)Young et al.]。  相似文献   

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瓜细菌性叶枯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雷州市发生一种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叶枯病,病株叶片边缘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步发展成大病斑,后期病斑焦枯;在叶片上也可形成近圆形水渍状病斑,伴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枯斑;叶柄和匍匐茎被侵染后呈水渍状腐烂。从病斑上分离到一种细菌,在KB培养基上,菌落为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边缘参差不齐,紫外灯照射下产生荧光反应。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可侵染6个南瓜品种引起与田间症状相同的叶枯病。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与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的特性一致。应用假单胞菌属特异引物Ps-for/Ps-rev和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组群特异性引物Group III-F/Group III-R,可从该病原细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分别为1 018 bp和750 bp的目的片段。应用丁香致病变种syrB基因特异性引物B1/B2,可从该病原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为750 bp的丁香霉素基因片段。基于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南瓜叶枯病菌株与已报道的P. syringae pv. syringae菌株HS191(CP006256)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分支。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细菌还可侵染西葫芦、丝瓜、茄子、番茄、菜豆、扁豆等植物。这些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南瓜叶枯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引起南瓜叶枯病。  相似文献   

9.
植物诱导抗病性与诱抗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糖、蛋白和糖蛋白三大类生物源激发子为重要的植物诱抗剂,本文分析了植物诱抗剂作用于植物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信号识别与信号传导过程及植物典型的防卫反应,为植物诱抗剂的研发和植物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的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内生细菌230、248、261菌株和诱抗剂水杨酸、壳聚糖中科2号、壳聚糖中科6号对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和疫霉病的诱导抗性作用及对哈密瓜叶片中防御酶系POD、PPO、PAL活性的影响。筛选出了具有诱导哈密瓜抗细菌性叶斑病和疫霉病菌复合侵染的内生细菌菌株,其中261菌株的诱抗效果可达78.2%,高于化学诱抗剂,且防病效果较持续稳定。施用水杨酸、壳聚糖中科2号、壳聚糖中科6号亦可诱导哈密瓜的抗病性,以壳聚糖中科2号最为显著,诱抗效果可达74.2%。结果表明:230、248、261菌株诱导接种和施用水杨酸、壳聚糖中科2号、壳聚糖中科6号处理哈密瓜幼苗,可显著提高叶片中PPO、POD和PAL的活性,并与哈密瓜植株抗病性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的快速检测研究。为了研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通过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选择25 nm胶体金标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多克隆抗体(CMb)。采用双抗夹心法,将CMb-胶体金复合物包被在胶体金结合垫上,将羊抗兔二抗和CMb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作为质控线(C)和检测线(T),组装成试纸条。该试纸条检测灵敏度为106 cfu/mL,与唐菖蒲疮痂病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Ⅱ)等26个菌株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检测时间为15 min。稳定性试验表明试纸条在37℃条件下放置15 d可保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用试纸条对田间采集的病叶进行检测,C线和T线清晰可见,缓冲液对照呈阴性反应。本试纸条可应用于生产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早期快速检测,进而指导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12.
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和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加工型辣椒主要产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辣椒的细菌性病害。从发病辣椒叶片中分离细菌,通过烟草过敏性反应、马铃薯软腐试验和接种辣椒等致病性测定,确定了13个致病菌株,各菌株之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通过菌体形态、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寄主范围测定,结合16S rDNA和rpoD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病原菌人工接种还能侵染番茄、茄子、马铃薯及黄瓜、四季豆、白菜、萝卜、芹菜等植物。P. syringae pv. syringae引起加工型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席燕敏  贺伟 《植物保护》2012,38(3):23-27
对杨树角斑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培养特性的影响,以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并筛选出最佳培养条件,为杨树角斑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分别采用组织和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根据子实体形态和病菌rDNA ITS序列对其进行鉴定。观察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用杨树角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离较病组织分离易成功。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病菌鉴定为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alicina(Ell.&Ev.)Deighton]。培养基、温度、光照、pH等因素影响病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燕麦培养基、pH6~7、25℃、黑暗条件是适合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温229’为试验材料,通过茉莉酸甲酯(MeJA)浸种和喷雾处理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探索MeJA诱导大田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水稻幼苗期,0.004mmol/L MeJA浸种、0.1mmol/L MeJA喷雾、0.004mmol/L MeJA浸种后再用0.1mmol/L MeJA喷雾处理,均表现诱导幼苗抗白叶枯病的作用,其诱导效果最高达27.65%;其中,MeJA浸种再喷雾双重处理的效果与单一喷雾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单一浸种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水稻孕穗期,0.05~2.00mmol/L的MeJA喷雾后均可降低白叶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2011年MeJA诱导效果最佳的浓度为0.50mmol/L,而2012年和2013年则为1.00mmol/L,诱导效果最高为17.17%。以上结果表明,MeJA处理可有效缓解大田水稻幼苗和孕穗期白叶枯病的发生,其诱导效果可能与MeJA处理浓度、方法及水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樱桃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樱桃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评价了39个樱桃品种对褐斑病田间抗病能力。结果表明,燕麦培养基和PCD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生长;该病菌在10~35℃均能生长,25℃为最适生长温度;葡萄糖和蛋白胨是适宜病菌生长的碳、氮源;病菌有较广的酸碱度适应范围,在pH4~12均能生长,在pH7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不同光照条件下,黑暗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生孢子在10~35℃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5℃;在pH7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樱桃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39个品种中高抗品种6个,抗病品种12个,中抗品种9个,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4个,无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采用苗期喷雾法和针刺法对黑龙江省42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利用针刺法鉴定的各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有14个,其中高抗品种2个,对接种水稻品种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42个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喷雾法鉴定各品种,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有7个,占16.7%。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针刺法和喷雾法对抗病品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鉴定的2个高抗稻种资源对于抗细菌性褐斑病生产实践提供重要价值。因此,加大对水稻品种资源的深入研究,对实现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可持续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经带菌种子传播,对水稻的生产可造成严重危害。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该病原菌与水稻的互作关系,并广泛筛选和培育优良的抗病种质,以期通过利用水稻品种对该病原菌的抗性实现对该病的有效控制。作者对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技术、抗源筛选、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我国植保及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产生、病菌接种和寄主抗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和玉米叶粉琼脂两种培养基,温度24~25℃,培养5天,病菌可大量产生分生孢子;于植株喇叭口期,用注射器将病菌孢子悬浮液注射于植株喇叭口中,获得了理想的发病效果;对20个玉米自交系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但未发现免疫自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