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GRAPES_LZ、甘肃河东区域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甘肃河东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6年6月13日8:00至14日8:00的雷雨大风和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河东降雹主要是受蒙古西部冷涡后部冷平流南亚东移的影响,水汽条件较好(700 h Pa河东比湿>8 g/kg),CAPE>1 000 J/kg,T_(700-500)>20℃产生深厚不稳定层结,同时河东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高低空西北风急流明显创造了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33-235
应用环境场分析、物理量场诊断,对2015年7月29日盘锦地区暴雨的形势背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中小尺度系统和对流云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系统前倾及200 h Pa极锋急流分流区背景条件下,高层的强辐散造成的抽吸和通风作用,配合700 h Pa切变暖区与925 h Pa低空急流附近激发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V”型强对流云团的生成、移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冰雹是从冰雹云内降落到地面的固体降水物,是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冰雹天气是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产生的,其发生发展具有局部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本文利用常规气象单收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6月28日发生在垦区的这次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1976-2004年29a海晏县冰雹气象资料从天气时间变化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出现冰雹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海晏县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影响地区为金滩乡、银滩乡、哈勒乡、甘子河乡及青海湖乡的部分地区;造成海晏县冰雹的天气系统为高原低涡型、西北气流型、西风短波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为最多,占总次数的40%。并对海晏地区冰雹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预报因子,为此在今后的预报和防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谋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值、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7年4月17日傍晚发生在本溪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和高空槽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增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高、低空及地面系统配合较好,为此次冰雹发生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此次降雹区域K指数及各物理量要素配合都符合降雹标准。冰雹发生前期0℃层高度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生长;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与云顶亮温低值区对应。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灾情评估资料,对2005—2016年大连地区的23次冰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在6月的比例占61%,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的比例占65%,落区为北部地区占79%,强冰雹过程占57%;(2)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中,东北冷涡占57%,西风槽占39%;(3)0℃层高度、-20℃层高度、850hPa与500hPa温差、700hPa与500hPa温差、5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温度露点差综合分析能够较好地指示冰雹天气;(4)H40dBZ-H0、H40dBZ-H-20、VIL最大值、DVIL等雷达参量特征值能够作为冰雹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7.
冰雹天气是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对延边地区近三年冰雹天气分析总结,建立概念模型,通过雷达、卫星、区域自动站等资料找出此类天气监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给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滇中地区冰雹天气雷达反射率强度及高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灾害时雷达反射率的强度及对应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冰雹灾害发生时雷达反射率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应高度的区间分布情况。对利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预报短时对流天气过程,特别是冰雹灾害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及广州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11月18日发生在粤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辐散、中低层强辐合引发剧烈的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大量积累和强的触发机制,再加上有利冰雹生长的温湿环境和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是促使这次冬季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普勒雷达三体散射特征有利于判断冰雹的生消;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冰雹长时间维持和冰雹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盘锦地区2007—2011年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盘锦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强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盘锦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较高,集中发生在5—9月,7月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8月,最少的是10月;盘锦市短时强降水一般符合降水强度越强出现频次越小的规律,但40~50 mm/h降水出现的频次略高于30~40 mm/h降水等级出现的频次;盘锦短时强降水频次空间分布不均,中部、南部地区频次较少,西北部、东南部频次较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延边地区近3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建立了3类概念模型,并通过雷达、卫星、区域自动站等资料找出此类天气监测和预报预警指标,以期为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CAPS再生图像资料、ECMWF_FINE模式与多普勒雷达探测等图像产品资料,对在2016年4月17日三江镇发生的一次小范围强对流过程的天气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及多普勒雷达回波变化过程进行一次简单的短临预报思路浅析,结果展示为: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复杂;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集聚与适合的0℃层与-20℃层为冰雹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存在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与强烈的风速辐合通道加上适宜的风切变环境和地形抬升作用;雷达组合反照率与雷暴中心VIL的回波特征预示了本次冰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对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均冰雹日数虽然表现出小的波动,但是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夏季多发,以5月最多。冰雹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破坏性强,尤其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气象部门应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人工消雹作业,降低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相似文献   

15.
2010年8月7日海东地区出现了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的直径是6 mm,对海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等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冷温槽、地面辐合线等是造成此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1引言受东北低涡的影响,绥化市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并伴有短时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乡镇自动雨量站实时资料显示:全市共有6个乡镇出现50毫米以上的降水。此次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是绥化市今年汛期以来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北部地区降水强度明显,其中明水、海伦24小时雨量达大到暴雨程度。(如表1)  相似文献   

17.
利用FNL(NCEP/NCAR)1°×1°经纬度网格再分析资料,通过4个时次跟踪分析了2013年4月27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揭示了冰雹形成、发展、成熟、消散和大气物理量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形成前3~8h,高、低空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垂直切变,构成了叠加在基本气流上的次级环流,为不稳定能量的暴发提供了很强的外部抬升力;大气中低层出现较强的水汽短时强辐合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位于700hPa附近,水汽通量值达-2.5×10-6g/(cm2· hPa·s);假相当位温及温度垂直剖面图上随高度增加均存在递减锋区,说明大气层斜压不稳定增强,为冰雹发生区提供大量不稳定能量;-20℃层高度与0℃层间厚度适宜,有利于生成大雹;大气中高层先结束水汽辐合输送转为水汽辐散,冰雹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8.
19.
刘英杰  曹兴锋  朱义青  王庆华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67-16870,16877
[目的]研究临沂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方法]综合利用MICAPS常规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自动站、MM5模式产品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及鲁东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并从中找出一些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结果]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的影响;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以及高空干冷、低层暖湿,加上前倾槽的配置,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属于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回波,强回波区位于回波最前沿,对流发展最剧烈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回波顶高超过11km,且伴随风暴单体的发展,不断有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大值区跳跃性生消,并存在明显的弱回波区;风暴单体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单体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表现出钩状回波特征。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前后不同仰角上径向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发现,径向速度场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有一些预兆性的变化。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改进MM5模式的初始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报效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度。[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0—2012年5—9月辽西地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讨论,按照地面有无冷空气影响将冰雹类型分为锋后冰雹型、高压后部偏南气流冰雹型和锋前暖区冰雹型,并重点对锋前暖区冰雹型进行中小尺度和雷达资料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低值系统东移南压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是此类冰雹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大范围上冷下暖结构为此类冰雹提供不稳定层结条件;低层辐合配合高空急流轴南侧辐散产生明显上升运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显示,此类天气过程存在并维持尺度较小的中气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