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胸蓟马对香蕉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1997年在香蕉花期调查结果表明,黄胸蓟马在广州地区香蕉园中普遍存在,香蕉花感虫率达100%,平均每花苞感虫82.8头。感虫数与花苞着生高度有关,以高度120~140cm的花苞感虫数最高,以后随高度的增加剧减。黄胸蓟马只危害稍开和已开的第1至第4苞片内花段,且虫口数由外向里递减。园中杂草有助于蓟马对香蕉花的危害,平均每花苞虫口数多杂草蕉园比管理精细的无杂草园多3.6倍。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乐果、丁基克百威和灭多威对黄胸蓟马有很好的毒杀效果,氯氰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黄胸蓟马是香蕉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花蕾内危害,传统施药方式效果不佳,而且近年来该虫已对香蕉上常用的吡虫啉等药剂产生了抗性,并导致了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问题,因此本研究于香蕉现蕾初期,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方式,研究了施用溴虫氟苯双酰胺、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氯噻啉等新型药剂对香蕉蓟马的防效,并挑选防效较高的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开展残留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花蕾注射施用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和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各1次,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达到84.7%和82.1%,在香蕉上的半衰期分别为8.1 d和8.0 d,且在最终采收时香蕉全果中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LOQ=0.005 mg/kg)。因此,可推荐采用香蕉花蕾注射的方式施用溴虫氟苯双酰胺和氯噻啉来防治香蕉黄胸蓟马。  相似文献   

3.
黄胸蓟马是中国香蕉上重要害虫,生产上对该虫仍缺乏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法施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 (SC) 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WG),研究了其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UPLC-MS/MS) 分析了药剂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药效试验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22.4%螺虫乙酯SC和70%吡虫啉WG分别按有效成分0.12和0.18 g/株的剂量注射施药1次,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为89%和86%。残留试验表明:花蕾注射施药后,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2和6.5 d,且在施药后95 d的香蕉成熟果实中未检测到其残留。本研究表明,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与吡虫啉对黄胸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可推荐在香蕉园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假茎注射吡虫啉防控香蕉蓟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使用专用注射器在香蕉花蕾刚现出时,通过假茎注射吡虫啉防治蓟马。试验1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稀释200、250、300倍液,每株注射40mL;试验2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稀释200倍液,每株注射20、40、60mL。结果表明:试验1和试验2的各处理对香蕉植株均没有药害。试验1中,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稀释200倍液对蓟马的防效为82.4%,与常规处理差异不显著,而稀释250、300倍液的防效为75.5%、66.8%,显著低于常规处理。试验2中,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00倍液3个注射剂量处理对蓟马的防效分别为77.9%、86.3%、89.6%,注射20mL的防效显著低于注射40mL和60mL的处理。在生产中,利用香蕉假茎注射施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蓟马,考虑防效及成本,推荐浓度为稀释200倍液,每株注射40mL。该施药方法节省了农药使用量、施药时间,操作简便,达到了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为香蕉生产中减量使用农药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OD),按有效成分75 g/hm2的剂量,于香蕉抽蕾初期施药1次,比较了喷雾、灌根和埋药3种施药方式下溴氰虫酰胺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溴氰虫酰胺在香蕉果实、花瓣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药效试验表明:喷雾法与灌根法对黄胸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8%和74%,而埋药处理的防效较差,仅18%。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喷雾和灌根处理组,溴氰虫酰胺在果实、花瓣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14.0、8.5 d和16.0、5.7、8.0 d;在香蕉收获前7 d采样,果实中未检测到溴氰虫酰胺残留,其在土壤中残留量为0.028 mg/kg。研究表明,采用喷雾与灌根法施用溴氰虫酰胺可有效防治香蕉田黄胸蓟马,且其在香蕉上使用较安全,属于易降解性农药。  相似文献   

6.
银杏茶黄蓟马为害特性观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郯城县银杏茶黄蓟马发生为害特性的系统调查研究和药剂防治试验,明确了该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和年生活史,并提出了施药次数和药剂防治的适期。  相似文献   

7.
豆黄蓟马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黄蓟马的发生为害与防治周弘春,辛惠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密山158308)豆黄蓟马(TripsnigropilosusUzel)主要为害豆科植物,尤以大豆受害较重。作者70年代发现该虫在大豆上为害,但受害严重的地块较少,8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施用化...  相似文献   

8.
乙基多杀菌素与4种杀虫剂复配对黄胸蓟马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分别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在配比为3∶7、5∶5、7∶3和8∶2时,与毒死蜱在所有配比组合中,与阿维菌素在配比为2∶8、3∶7和6∶4时,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与高效氯氰菊酯在所有配比下均不具有增效作用。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采用上述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比复配,在害虫治理和抗性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Orius tantillus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的捕食作用及控害潜能,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 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其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成虫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 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平均捕食量减少, 捕食作用率降低?根据Beddington模型E=a/[1+aThN+bTw(P-1)]拟合获得淡翅小花蝽成虫捕食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干扰模型E=0.968 5/(0.011 0N+1.383 7P-0.383 7), 表明淡翅小花蝽的搜寻效应随其自身密度和黄胸蓟马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具有较大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10.
云南德宏柠檬花期蓟马种类调查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蓟马在柠檬开花初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均可对柠檬花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进行了德宏柠檬花期蓟马为害观察、标本采集、种类鉴定,以及大田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为害柠檬花的蓟马有9种,分别为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杜鹃蓟马(T.andrewsi)、色蓟马(T.coloratus)、棕榈蓟马(T.palmi)、黄蓟马(T.flavus)、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intonsa)、端大蓟马(Megalurothri ps distalis)和蓟马属一种(Thrips sp.),其中以黄胸蓟马为柠檬花期蓟马的优势种.供试的7种药剂中,以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500倍液、24%灭多威水剂2 000倍液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好,其施药后3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3.07%、90.90%和81.57%,校正防效分别为95.36%、93.91%和87.64%;施药后5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7.90%、95.32%和92.75%,校正防效分别为98.75%、97.21%和95.68%.药剂筛选试验为柠檬花期蓟马的大田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香蕉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田间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辉  钟义海  刘奎  梁晓维  彭帅 《植物保护》2011,37(2):145-147
香蕉花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在香蕉园中普遍发生,对香蕉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比较香蕉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反应、指导田间色板诱虫,本文采用10种不同颜色的黏虫卡研究香蕉花蓟马成虫对颜色的趋性及田间诱虫效果。结果表明,黄色对香蕉花蓟马成虫引诱效果最强,显著高于其他颜色;浅蓝色、白色和粉红色对香蕉花蓟马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剩余6种颜色。黄色黏板的诱虫量变化与香蕉花蓟马田间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一致,两者相关系数为0.98。色板悬挂高度对香蕉花蓟马的诱集效果有显著影响,色板悬挂高于花蕾时的诱虫数量显著少于色板悬挂于花蕾中部和顶部时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13.
An established population of 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Thysanoptera: Thripidae), a species originating from Asia and the Pacific, i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estern Palaeartic zone (in the South of France). Notes relating to the curren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dentification, biology and risk of establishment of this potentially invasive species in Europe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4.
Several permanent populations of 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1913) were discovered outdoo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Spain in 2010. Captures were made mainly on Rosa flowers, Nerium oleander and Gerbera sp.  相似文献   

15.
Phytoparasitica - The Hawaiian flower thrips, 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 (Thysanoptera: Thripidae), is a polyphagous and widespread pest in tropic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In 2015, T. hawaii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