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猴头菇多糖(HEPS)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雏番鸭肠道修复作用与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 CAM-1)分泌量的关系,将200只1日龄番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G)、猴头菇多糖对照组(H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和猴头菇多糖预防组(HPG),其中后两组按建立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进行同居感染;各组番鸭分别于同居感染3、6、10、15和21 d后取血液和十二指肠样品进行放射性免疫检测MAd CAM-1含量,并观察其肠道形态和淋巴细胞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显示,HCG组番鸭肠道MAd CAM-1分泌量极显著高于HPG(P0.01),且显著高于CICG(P0.05),HEPS对MDRV感染番鸭血清中MAd CAM-1含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HPG组与CICG组相比,肠道形态结构较完整,淋巴细胞的分布有向黏膜上皮移动的趋向,且分布在细胞顶端的数量增多。研究表明:HEPS可能通过调节MDRV感染番鸭肠道MAd CAM-1的分泌量,参与淋巴细胞归巢过程,起到修复和保护肠道黏膜,提高雏番鸭的黏膜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剂量的猴头菇多糖(HPS)对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后病死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通过建立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采用HPS预防给药,给药剂量分别为0.1 g/L、0.2 g/L、0.4 g/L,试验期25 d。结果表明:给药组试验番鸭感染MDRV后该病潜伏期延长、发病临床症状减轻、病死率下降,中剂量(0.2 g/L)HPS效果最明显;MDRV感染后,番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腺比值(V/C值)、肠壁厚度、绒毛宽度、绒毛表面积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给药组上述指均标高于同居感染对照组(P0.01),其中中剂量HPS组提高最明显。由此可见,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HPS均可缓解MDRV感染的临床症状,保护消化道形态结构,降低感染番鸭的病死率,且以中剂量(0.2 g/L)HPS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猴头菇多糖对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雏鸭肠道黏膜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建立模拟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将200只1日龄健康雏番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猴头菇多糖对照组、同居感染对照组和猴头菇多糖预防组。各试验组番鸭在同居感染后第1、3、6、10、15、21天,采集样品测定各指标。结果显示,猴头菇多糖能够不同程度促进感染呼肠孤病毒雏番鸭肠道SIgA、IFN-γ、IL-4的分泌,具有维持肠道黏膜免疫平衡的作用;且显著(P0.05)提高SOD活性和GSH含量,降低了MDA含量,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猴头菇多糖对雏番鸭肠道黏膜免疫具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且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效减轻呼肠孤病毒对其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鸭后肠淋巴细胞归巢中的细胞定位,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扩增番鸭肠道α4编码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His-α4,将其转化E.coli BL21 (DE3)表达了r His-α4,以其为抗原免疫福建黄兔,制备了抗r His-α4多克隆抗体,该多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和琼扩效价分别为1∶52 000和1∶32。利用制备的多抗对MDRV感染的番鸭淋巴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体外淋巴细胞在感染MDRV后,α4蛋白的表达量呈增长趋势;雏番鸭感染MDRV后盲肠的α4+淋巴细胞增加的同时CFSE+淋巴细胞也显著增加,表明MDRV感染后诱导淋巴细胞大量表达了α4整合素,导致淋巴细胞向肠道黏膜组织归巢。本研究制备的番鸭r His-α4兔源多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番鸭整合素α4的检测,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MDRV感染诱导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体外活番鸭淋巴细胞的荧光标记方法,并用于分析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雏番鸭回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选择活细胞荧光染剂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SE,CFSE)对分离的番鸭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和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体外标记的淋巴细胞体内示踪检测分析,并利用该方法对MDRV感染雏番鸭回肠组织的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流式细胞术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分析;结果最终确定CFSE体外标记番鸭淋巴细胞的条件为以PBS为孵育液,终浓度10μmol·L~(-1),37℃30min;试验结果表明番鸭外周血内的CFSE~+淋巴细胞率基本稳定在2%~5%,CFSE~+淋巴细胞峰值出现顺序依次为脾、空肠、回肠、盲肠、十二指肠、法氏囊和胸腺;此外,感染MDRV后1~10dMDRV组中CFSE~+淋巴细胞率极显著(P0.01)高于MOCK组,该结果与α4~+淋巴细胞率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CFSE标记的淋巴细胞可用于体内淋巴细胞示踪,初步应用结果提示MDRV感染促进番鸭淋巴细胞向回肠归巢,为进一步阐明MDRV感染的肠道组织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体外活番鸭淋巴细胞的荧光标记方法,并用于分析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雏番鸭回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影响。选择活细胞荧光染剂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SE,CFSE)对分离的番鸭淋巴细胞进行标记和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体外标记的淋巴细胞体内示踪检测分析,并利用该方法对MDRV感染雏番鸭回肠组织的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流式细胞术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分析;结果最终确定CFSE体外标记番鸭淋巴细胞的条件为以PBS为孵育液,终浓度10 μmol·L-1,37℃ 30 min;试验结果表明番鸭外周血内的CFSE+淋巴细胞率基本稳定在2%~5%,CFSE+淋巴细胞峰值出现顺序依次为脾、空肠、回肠、盲肠、十二指肠、法氏囊和胸腺;此外,感染MDRV后1~10 d MDRV组中CFSE+淋巴细胞率极显著(P<0.01)高于MOCK组,该结果与α4+淋巴细胞率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CFSE标记的淋巴细胞可用于体内淋巴细胞示踪,初步应用结果提示MDRV感染促进番鸭淋巴细胞向回肠归巢,为进一步阐明MDRV感染的肠道组织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雏鸡饮水中每天添加低(0.3g/kg)、中(0.5g/kg)、高(0.7g/kg)剂量的朱砂七多糖(Polygonum cillinerve polysaccharide,PCP),运用常规组织学制片技术和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了给药后7、14、21d鸡十二指肠的组织学特点,肠壁黏膜层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柱状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goblet cells,GC)和肠壁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的数量差异,研究了朱砂七多糖对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CP可使雏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增加、隐窝深度降低、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加大;并可增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以及肠壁肥大细胞的数量,表明PCP具有促进雏鸡十二指肠组织发育及增强肠道黏膜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日龄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后,应用MTT法测定番鸭血液、脾脏和胸腺的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应用血凝抑制方法检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规律,探讨MDRV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组番鸭禽流感疫苗二免后H5和H9 AIV-HI抗体效价上升,二免后14 d HI效价最高,随后抗体效价维持在7.5 log2以上。MDRV组番鸭二免后抗体缓慢上升,二免后21 d HI效价最高,随后抗体效价维持在6.0 log2以下,HI效价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1日龄番鸭人工感染MDRV后,免疫后7 d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免疫后14~28 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MDRV感染抑制了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以上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抑制抗体应答和番鸭外周血和免疫器官中B细胞的增殖功能作用,造成B细胞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番鸭Viperin蛋白在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是否具有抗MDRV作用,采用RT-PCR方法检测番鸭Viperin基因在感染MDRV不同时间点293T细胞、番鸭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和雏番鸭脾脏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T-PCR方法从番鸭脾脏中扩增出Viperin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 Flag-CMV-5a中,测序验证后转染入293T细胞,运用Western-Blot技术鉴定蛋白表达情况;最后用MDRV感染过表达番鸭Viperin的293T细胞,通过RT-PCR和qRT-PCR检测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Viperin基因在感染MDRV的293T细胞、MDEF细胞和雏番鸭脾脏中表达量均升高;MDRV P10基因在过表达番鸭Viperin基因的293T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证实番鸭Viperin蛋白具有抑制MDRV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以H9亚型禽流感和番鸭呼肠病毒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雏番鸭后1、3、5、7、10d对胸腺、法氏囊、脾脏细胞凋亡和P53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9亚型AIV,MDR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均可导致雏番鸭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出现淋巴细胞凋亡增多;病毒感染早期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凋亡明显,感染后期细胞凋亡量逐渐减少;混合感染组脾脏、胸腺细胞凋亡更为显著。P53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凋亡呈现相同变化规律,表明P53表达与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感染剂量MDRV对番鸭免疫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不同剂量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W9710株)感染8日龄番鸭后,通过检测血液中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反应和NK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的细胞毒性作用,探讨MDRV感染对番鸭免疫细胞功能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感染剂量MDRV均会抑制番鸭血液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且影响程度与剂量相关;同时感染番鸭生长缓慢,脾脏肿大,胸腺和法氏囊缩小。上述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且细胞免疫抑制程度与感染病毒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俗称番鸭"白点病"、"花肝病",是由MDRV引起雏番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番鸭肝和健康对照番鸭肝的蛋白质组差异,为深入研究MDRV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二维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MALDI-TOF-TOF质谱仪分析获取MDR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运用蛋白质搜索鉴定软件Mascot 2.3.02鉴定蛋白质。结果共鉴定出3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比较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结果,感染组番鸭肝中有10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和17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7个表达蛋白质仅出现在健康对照组,4个表达蛋白质仅出现在感染组。MDRV感染组的番鸭肝有肝细胞、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受损现象,同时存在细胞修复机制。差异蛋白质组学为MDRV分子发病机制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 AIV)共感染对番鸭法氏囊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MDRV或/和H9 AIV人工感染8日龄番鸭,观察法氏囊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法氏囊B细胞增殖能力及RE-5 AIV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规律.结果显示:H9 AIV感染组番鸭发病率低(10%),无死亡,法氏囊无病理变化,显著抑制番鸭法氏囊细胞增殖反应;MDRV感染番鸭发病率70%,死亡率40%,生长迟缓,法氏囊病理变化为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局部出现范围较小的坏死灶,番鸭法氏囊细胞增殖反应下降;共感染组番鸭发病率100%,死亡率80%,番鸭生长迟缓,法氏囊萎缩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下降程度均比单一病毒感染组严重.病毒感染使番鸭对RE-5 AIV疫苗免疫应答能力明显下降,其共感染组抑制抗体应答程度最严重;共感染组的病毒检出时间早于并且检出率大于单一病毒感染组.表明MDRV与H9 AIV共感染在番鸭免疫应答抑制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斑马鱼肠道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斑马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斑马鱼肠道可分为前、中、后3段,肠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测量肠道各段的绒毛高度、绒毛纵截面积、柱状上皮高度和肌层厚度,各指标从前肠到中肠和后肠呈逐渐降低趋势,前肠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中肠和后肠间无显著差异(P>0.05)。黏膜层向肠腔内折叠形成肠绒毛(多呈分枝状、指状),分为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复合体发达,上皮细胞间分布着杯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肠上皮下部,而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后肠上皮基底膜附近。细胞水平结果表明:斑马鱼肠道执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前肠,肠道黏膜免疫机能与免疫细胞位置的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不同锌源的高锌日粮对断奶应激仔猪肠道黏膜免疫及黏膜上皮形态的影响。选用临床检查健康的(26±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60头,按体质量和性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3 000 mg.kg-1氧化锌和基础日粮+500 mg.kg-1蛋氨酸锌。试验期70 d。于试验结束时,每组选取5头仔猪放血致死,分别取十二指肠近端、空肠近端1/4处、空肠远端1/4处和回肠中段,用于测定肠黏膜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小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粘液层厚度及肠道粘液中IgA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断奶后0~42 d,添加高锌日粮组仔猪的体重和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仔猪(P0.05或P0.01),而在断奶后42~70 d,对照组仔猪日增重显著高于添加高锌日粮组仔猪(P0.05);两高锌组仔猪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的损伤,表现为绒毛高度下降,隐窝变深,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肠道粘液层厚度变薄;上皮间淋巴细胞数、杯状细胞数和肠道黏液中IgA水平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锌日粮长期暴露引起断奶仔猪锌中毒,改变了肠道黏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并降低了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感染“白点病”番鸭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于感染后第1、3、5、7、10和14d测定了雏番鸭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雏番鸭感染“白点病”病毒后血浆中MDA的含量、SOD和GSH-Px活性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攻毒组雏番鸭在攻毒后第3d MDA含量开始升高,第5和第10d显著高于对照组;攻毒组雏番鸭SOD活性在攻毒后第3d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随后在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范围内波动;GSH-Px的活性在攻毒后第7d开始下降,攻毒后第10d攻毒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自由基可能在雏番鸭“白点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或/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AIV),观察其脾脏形态和显微结构变化,检测脾脏细胞增殖功能,探讨病毒感染对番鸭脾脏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H9AIV感染不引起番鸭发病死亡;番鸭脾脏轻度肿大,病理变化以出血、淋巴细胞坏死为主;显著抑制番鸭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DRV单独感染番鸭发病率80%、死亡率50%,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差异显著),生长迟缓;脾脏肿大,出现典型坏死病变,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共感染组番鸭发病率100%、死亡率80%,生长迟缓;脾脏异常肿大,白髓区淋巴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坏死灶明显增多,范围增大,坏死灶中淋巴细胞坏死消失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空白斑;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共感染组在H9AIV病毒检出时间和检出率上均大于AIV组。结果表明,MDRV与H9AIV共感染在番鸭脾脏免疫反应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发酵脐橙粕对番鸭肠道形态结构、肠黏膜免疫功能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究发酵脐橙粕用于番鸭节粮养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重为(267.33±9.50)g的180只16日龄番鸭,随机分成2组(每组公母各半),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含有100 g/kg发酵脐橙粕的基础饲粮,预饲期7 d,正式试验期48 d。试验结束后,采集番鸭十二指肠组织样品和盲肠内容物。通过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肠道形态学指标和肠黏膜免疫功能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盲肠内容物的微生物16S rDNA进行测序,分析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00 g/kg发酵脐橙粕可极显著提高番鸭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P<0.01),显著提高绒毛表面积和上皮内淋巴细胞阳性率(P<0.05)。(2)显著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0 g/kg发酵脐橙粕饲粮极显著抑制了番鸭盲肠脱铁杆菌门、厌氧菌科和无胆甾原体等有害菌丰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黄杆菌属、螺杆菌属和巨单胞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P<0.0...  相似文献   

20.
免疫组化法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0日龄健康番鸭84只,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于攻毒后6、12、24、48、60、72、84、108、144、204、312、384 h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从而探索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细胞及发病机理。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6、12 h时各脏器均呈阴性反应;感染后24 h,从肝脏、肠道、大脑中最先检测到阳性细胞;感染后144 h,各脏器均呈强阳性;感染后204 h,脾脏、肺脏及胸腺的阳性反应强度仍持续,其他脏器的阳性反应强度都有所下降。番鸭呼肠孤病毒对肝脏、脾脏、盲肠的组织嗜性最强,表明这3种组织为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细胞如下:各组织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肝脏的肝细胞、枯否氏细胞;脾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心脏的心肌细胞;肺脏的肺泡上皮细胞、尘细胞;胸腺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法氏囊的淋巴细胞;肠道的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淋巴细胞;大脑和小脑内的少突胶质细胞。在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组织内可见炎性浸润的淋巴细胞呈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