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东南部山地丘陵土壤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是我国多山的省份之一.东南部靠山面海,以戴云山为主体的闽中大山带分布于本区西北部,平均高度为海拔800-1000米以上,成东北西南走向,其支脉密布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由中山过渡到低山、丘陵、台地直至海滨狭小的海积-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2.
3.
开展坡耕地细沟侵蚀的研究,对搞清坡面土壤侵蚀规律,促进坡耕地水土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细沟侵蚀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坡耕地产生细沟后,随着侵蚀性降雨的继续,坡面细沟向坡下侵蚀加长,细沟密度逐渐增大,细沟不断加深加宽,细沟侵蚀量也不断增加。细沟发展至其深度达到犁底层后,将基本趋于稳定。细沟侵蚀深度一般不超过30 cm,宽可达35 cm,而大多数细沟深度小于15 cm,宽度小于20 cm。由细沟侵蚀产生的年土壤侵蚀量可达到8 700 t/km2以上。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流域的不同,关于小流域的坡沟侵蚀关系仍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小流域的坡沟侵蚀关系,结果表明,小流域的坡沟侵蚀关系随小流域的沟道发育而变人,现出沟道侵蚀量逐渐减少,坡面侵蚀量逐渐增大总趋势,在次降雨中,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6.
为分析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侵蚀沟形态特征及其区域差异,以黄土高原第一副区和第五副区小流域为例,基于无人机影像(0.15 m)及DEM(1 m),分析沟谷网络特征和各类型侵蚀沟的数量特征,并对比冲沟和切沟的二维、三维形态参数。结果表明:丘一区小流域主沟支沟比为1∶35.6,远小于丘五区小流域主沟支沟比(1∶22.0),且各级沟谷密度多高于丘五区,表明丘一区支沟数量多,发育程度较高,地表更破碎,沟谷系统形态更复杂。丘一区和丘五区侵蚀沟类型都以切沟为主,密度分别为9.72,14.22 km/km2,冲沟密度分别为4.27,4.23 km/km2,冲沟数量虽少,但沟谷面积较大。切沟在沟谷网络分级中主要集中在1级,冲沟主要分布于1~3级,干沟多为3~5级。丘一区切沟除纵比降较大外,其他形态参数均明显小于丘五区,说明丘五区切沟规模更大,但两区冲沟形态差异较小。切沟、冲沟的体积和面积之间都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但丘一区冲沟和切沟的判定系数更高,表明其同类侵蚀沟在形态上更具有相似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侵蚀沟准确统计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天山北坡典型小流域侵蚀沟发育规律,为侵蚀沟的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天山北坡典型小流域10条侵蚀沟进行分析,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侵蚀沟形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侵蚀沟特征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横截面积与平均沟宽、平均沟深呈极显著正相关;沟壑面积与沟长呈显著正相关;沟壑体积与横截面积、沟壑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沟宽、平均沟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沟长、平均沟宽、平均沟深相互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汇水面积与特征值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关系。(2)研究区侵蚀沟均是开析型侵蚀沟和弱度割裂型侵蚀沟。(3)研究区侵蚀沟密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坡度越大,密度越大;侵蚀沟密度与沟长无相关关系,侵蚀沟密度随沟长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典型侵蚀沟密度在南坡最大,西坡和西南坡的密度相对较小。[结论]坡度和坡向是影响小流域尺度侵蚀沟发育的重要地形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6条典型小流域,开展侵蚀沟形状特征、发育程度、形态变化等监测,对侵蚀沟稳定性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侵蚀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雨季前后2次对6条典型小流域主沟道代表性断面、支毛沟代表性断面、支毛沟的沟头进行亚米级精度测量。[结果]获得了6条典型小流域各等级侵蚀沟数量和各流域沟道主断面、支毛沟沟道断面、支毛沟沟头变化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侵蚀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影响沟道形态变化的因素基本总结为:降水因素、水保措施、植被覆盖因素、汇水面积、坡度、地表组成物质等。  相似文献   

9.
降雨是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主要动力因素,土壤、地形、地貌等下垫面因素地域性分异造成降雨对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降雨侵蚀力是衡量降雨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与侵蚀沟的发育密切相关,选取3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GPS实地测量获取侵蚀沟2013年雨季发育数据,计算各流域2013年雨季降雨侵蚀力,分析不同流域降雨侵蚀力与侵蚀沟发育的关系。研究发现,降雨侵蚀力对光荣、吉兴流域侵蚀沟发育影响显著,对光荣流域侵蚀沟发育影响相对较弱,平均1 MJ·mm/(hm2·h)降雨侵蚀力造成光荣、吉兴、五一流域侵蚀沟长度增加0.001、0.013、0.025 m,侵蚀沟面积增加0.037、0.02、0.334 m2,侵蚀沟体积增加0.078、0.144、0.154 m3。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侵蚀沟分布广泛,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土壤条件迥异,植物区带跨度较大,在既往侵蚀沟治理设计中,由于植物措施相对弱化,树种选择单一,配置形式千篇一律,不能充分适应各类树种的生物性状,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防护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植物措施的治沟效果。通过深入分析侵蚀沟治理需求,系统总结植物措施治沟经验,在挖掘乡土树种资源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植物措施配置模式进行探讨,基于侵蚀沟立地条件、水土保持树种生物学特性,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结合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实践,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侵蚀沟防治部位,提出了几种植物治沟配置方案,并明确了相应苗木规格、整地方式和栽植密度等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沟蚀以及由沟蚀导致的土壤质量退化正在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环境质量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省侵蚀沟的分布和形态特性分析,探讨降雨特征对该地区侵蚀沟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侵蚀沟数量、割裂度、沟壑密度随多年平均最大1 h、6 h、24 h和3 d降水量呈现规律性变化。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平原漫岗区侵蚀沟治理新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平原漫岗区地平沟深,沟道既宽又深长,汇流速度快,洪水来去迅猛,季节性洪水侵蚀严重,现处于中年发展时期,20世纪60~90年代沟道每年以300~500m的速度延伸,沟床每年以0 2~0 3m的速度下切。实践中探索出的削坡筑堤造林法、沟内栽植植物谷坊、修建拦沟式闸堤治沟新措施,均收到了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流域侵蚀地貌演化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杏子河流域内22条小流域沟谷纵剖面和斯特拉勘(Strahler)曲线的信息熵计算,表明流域沟谷纵剖面处理均衡状态,但流域地貌处于壮年期状态,杏子河地貌演化与戴维斯(Davis)模型的不同点是地貌达准平原,就有内营力抬升作用,结果使地貌长期处于非平衡态。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验证了国外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通过GPS实测数据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随着坡度的增大,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的临界值a增大,高强度降雨致使判定式中汇水面积(A)的指数b值减小,从而降低了汇水面积的影响作用。在假定其它因素相同时,浅沟形成只需较小的汇水面积,而切沟形成则需要相对较大的汇水面积;当单位汇水面积相同时,发生切沟侵蚀比浅沟侵蚀需要更大的坡度。利用国外研究结果预测提取的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发生区,明显夸大了研究区的沟蚀发生区;而用作者所建立的判定式提取的浅沟和切沟侵蚀分布区与野外实际相当吻合。即浅沟侵蚀主要发生在15°~35°的沟间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间地面积的60%,切沟侵蚀主要发生在大于35°的沟坡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坡面积的93%。  相似文献   

15.
作为黄河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的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区域地形、侵蚀在坡沟系统的分布迥异。区域土壤侵蚀研究多集中于刻画侵蚀空间分布及不同地类差异性研究,从坡沟系统细化开展研究工作较少,不能较好地为后续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因此,选取位于准格尔旗的3个典型砒砂岩区小流域,结合目视解译的流域沟沿线,开展了流域地形、水力侵蚀分布规律及其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地形因子分布特征与地貌特征分布一致,高值集中分布在沟道,低值则集中在坡面,且特拉沟小流域(覆沙)沟道处的地形因子统计值最大;砒砂岩典型流域水力侵蚀在坡面、沟道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流域坡面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比达87%~97%,沟道微度侵蚀占比较坡面该值下降54%~72%,什卜尔泰支沟(裸露)沟道处的水力侵蚀模数均值最高,达97.5 t/(hm2·a);坡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与水力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阳坡成为强度侵蚀以上单元的主要分布坡向,占比达56.8%~75.8%。因此,该区在后续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沟道及其阳坡是亟待加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孟宗沟小流域是长江源头区第一个综合治理试点小流域,本文从经济、蓄水保土、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的效益进行分析,以寻求科学、合理的治理途径和方法,为同类地区大面积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按照小流域划分技术标准与相关技术要求,基于DEM数据,结合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河湖分布和地物实际,进行空间分析建模和水文分析,提取集水区,划分小流域,并分析其特征。经分析:(1)黑龙江省共有小流域20 424条,密度为0.045 1条/km2,平均面积为21.84 km2,平均坡度为4.31°。(2)全省小流域数量呈“一区一带”的集中分布特征;密度呈“三线”线性分布特征;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绥化市、伊春市和牡丹江市5个市(地)小流域面积呈弱变异性,其他8个市呈中等变异性;大庆市小流域平均坡度呈弱变异性,其他12个市(地)呈中等变异性。(3)平原及漫川漫岗区小流域的平均面积大于山地丘陵区的,平原及漫川漫岗区小流域的平均密度、平均坡度均小于山地丘陵区的。  相似文献   

18.
<正>1 流域治理概况 陶家沟小流域是国家八片重点治理区之一的大凌河北票段一级支流。总面积29.26km~2,海拔300~400m,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春旱少雨多  相似文献   

19.
<正>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纳林沟小流域,面积18.09平方公里,自1980年开始综合治理,八年来共修淤地坝2座,谷坊73座,基本农田589亩,造林9127亩,种草3964亩。  相似文献   

20.
侵蚀沟是水力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生、发展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点。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侵蚀沟相关研究按地区、研究机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汇总分析,以期为水土保持、土壤科学及生态建设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