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采食对荷斯坦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影响,以及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的日变规律,并初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期为减少奶牛异常口部行为的发生提供有效实践的思路。选择在长江以北地区五家不同规模的奶牛场实地采集试验数据。在每家牛场,分别选出一个断奶犊牛群、育成牛群、泌乳牛群进行观察,每天于8∶00~17∶00观测8~10次,连续观测3d,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荷斯坦牛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率泌乳牛群显著低于育成牛群(P0.05),育成牛群又显著低于断奶犊牛群(P0.05),且断奶犊牛群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率日变化波动幅度最大(极差7.35±0.86%),育成牛群次之(极差4.33±0.56%),泌乳牛群最小(极差2.17±0.44%),三者差异显著(P0.05);采食期间荷斯坦牛卷舌行为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显著降低(P0.05),过度梳理行为发生率相较采食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升高趋势。由此得出,荷斯坦牛日间异常口部行为发生率及其变化幅度由断奶犊牛、育成牛到泌乳牛显著降低,并受到采食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荷斯坦奶牛群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率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期为后续减少奶牛异常行为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实践。在长江以北地区选择5家不同规模的奶牛场进行实地调研。在每家牛场,分别选出1个断奶犊牛、育成牛、泌乳牛群进行观察,每天定时观测8次,每个牛群每次观测15 min,连续观测3 d,对有异常行为的奶牛进行记录统计。结果表明:异食、过度自我梳理、相互梳理、咳嗽和相互吮吸发生率,断奶犊牛极显著高于育成牛(P0.01),育成牛又极显著高于泌乳牛(P0.01);卷舌和蹭痒发生率断奶犊牛与育成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泌乳牛(P0.01);断奶犊牛、育成牛和泌乳牛之间的晃头及喊叫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荷斯坦奶牛部分异常行为发生率由断奶犊牛经育成牛到泌乳牛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北京市奶牛场环境调控能力与奶牛福利状态,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密云、大兴、昌平、延庆、顺义、房山6个区的62家存栏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本文分析了卧床地面类型、卧床垫料类型、运动场地面类型、运动空间大小配置及其与牛场年平均产奶量的关系和随牛场规模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64.5%的调研牛场配有卧床,在100~499头规模牛场中,有卧床的牛场平均产乳量显著大于无卧床的牛场(P0.05);(2)育成牛、青年牛、泌乳牛拥有运动场的牛场均在90%以上;(3)运动空间的实际需要以每头泌乳牛10~20m~2空间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4.
选用体重和出生日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育成牛和胎次与产奶量相近的成乳牛各5头,调查宁夏规模化奶牛场不同生长阶段奶牛尿液排污状况。结果显示:成乳牛尿液pH值显著低于育成牛(P<0.05),尿中全磷(TP)成乳牛显著高于育成牛(P<0.05),尿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全氮(TN)、Cu、Zn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宁夏地区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在宁夏5个地级市中的10个县(区)随机抽取10个规模牛场,采集牛粪便样品600份,用牛隐孢子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600份样品中,有157份样品隐孢子虫阳性,阳性率为26.17%。其中奶牛的阳性率为10.42%,肉牛的阳性率为36.67%,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地区牛的隐孢子虫阳性率不同,其中奶牛的阳性率在1.67%~23.33%之间,肉牛的阳性率在16.67%~63.33%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年龄阶段牛的阳性率也不同,育成奶牛、成年奶牛以及成年肉牛的阳性率较高,分别达11.25%、11.25%和41.67%。该研究首次采用牛隐孢子虫抗原检测试剂盒对宁夏5个市的规模养殖牛场进行检测,为深入了解该地区牛隐孢子虫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娟姗牛具有乳脂率高、耐热性好等特性,近10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养殖。若环境温度超过25℃,且伴有高湿情况时,通常会对温带品种奶牛的泌乳性能与乳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重庆为我国西南部高温高湿地区,夏季长达5个月。本研究选择重庆市巴南区某奶牛场处于泌乳阶段的娟姗牛(n=364)作为试验对象,通过与同场的荷斯坦牛(n=799)进行对比,获得娟姗牛与荷斯坦牛产奶性能与乳房健康性状的差异,以分析娟姗牛对我国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性。首先整理该牛场从2015年5月~2016年4月共12个月的DHI数据,并收集当地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季节对娟姗牛产奶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影响荷斯坦牛产奶量(P0.05);在该牛场现有饲养管理条件下,娟姗牛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1)、SCC极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1)。综上,较之荷斯坦牛,娟姗牛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了解山东省滨州地区及周边规模化牛场支原体流行的基本情况,[方法]对该区域14个规模化奶牛场和肉牛场进行了血清采集,采用牛支原体IgG抗体ELISA检测方法进行牛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SPSS 20进行卡方统计学检验。[结果]山东省规模化牛场的牛支原体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7.86%,奶牛场的阳性率为74.29%,肉牛场的阳性率为81.43%,奶牛场牛支原体IgG阳性率与肉牛场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场不同场区,肉牛场不同场区之间,牛支原体的IgG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山东省滨州地区及周边规模化牛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牛支原体感染,牛支原体感染可能成为危害国内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健康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个省、直辖市的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牛场数据,分析了调研牛场的存栏量、年产奶量、牛舍类型和犊牛饲养管理以及其随牛场规模的变化情况。结果得出:(1)1 000头以上规模牛场较100~499头规模牛场年平均产奶量高了11.1%。(2)西南地区主要以半开放式牛舍为主,占调研牛场的46.8%,随着牛场牛舍封闭程度的提高(从开放式到封闭式),泌乳牛年产奶量提高10.0%。(3)新生犊牛配置新生犊牛保育舍和专用产犊区、哺乳期犊牛一直单栏饲养或先单栏饲养后大群饲养、断奶缓冲7d再转群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综上所述,奶牛的产奶量与牛场存栏规模、牛舍类型以及犊牛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区乳牛饲养迅速发展,乳牛饲养正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饲养乳牛的知识,大部分农户沿用传统的饲养方式来饲养乳牛.粗饲料以野青菜、水花生和农副产品为主,优质牧草利用甚少.为推广水稻后茬播种多花黑麦草,改善乳牛粗饲料品质,笔者于1999年春季进行了多花黑麦草饲喂泌乳牛的试验,获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多花黑麦草饲喂泌乳牛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区乳牛饲养迅速发展,乳牛饲养正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缺乏科学饲养乳牛的知识,大部分农户沿用传统的饲养方式来饲养乳牛。粗饲料以野青菜、水花生和农副产品为主,优质牧草利用甚少。为推广水稻后茬播种多花黑麦草,改善乳牛粗饲料品质,笔者于1999年春季进行了多花黑麦草饲喂泌乳牛的试验,获得了可喜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SMT法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38.79%(313/807),乳区阳性率为19.35%(606/3132)。阳性牛的分布在不同牛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3胎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在不同乳区间有显著差异,左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同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牛床位置、泌乳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奶牛淘汰原因与淘汰时泌乳天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奶牛场每天重点关注的是泌乳牛、在群牛,往往忽略了淘汰牛,然而淘汰牛在牛场饲养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改善牛场管理的重要信号之一。本研究对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2 728头淘汰牛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淘汰牛的疾病效应对淘汰时泌乳天数有极显著(P<0.0001)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分析了各种疾病淘汰时的泌乳天数分布。这些研究结果将对奶牛饲养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牛群隐性乳房炎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19%,5岁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2~4岁奶牛(0.01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数据,分析了牛场福利设施的配备情况及其相关泌乳牛产奶量、肢蹄病数据。结果得出:(1)配备牛体刷的牛场占比为14.9%,其年平均产奶量比没有配备牛体刷的牛场高17.6%;配备防滑道、橡胶过道、蹄浴池的牛场占比分别为89.4%、68.1%、70.2%,相比没有配备防滑道、橡胶过道、蹄浴池的牛场年平均产奶量分别高3.3%、12.5%、18.8%,奶牛肢蹄病发病率在5%以上的牛场占比分别低44.8、44.8、50.0个百分点。(2)配有卧床的牛场占70.2%,其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比没有配备卧床的牛场高13.1%。(3)配有运动场的牛场占36.2%,与没有配备运动场的牛场相比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13.6%。运动场占有面积平均每头牛少于5m~2、5~10m~2、大于10m2的牛场分别占23.5%、47.1%、29.4%,随着每头牛占有的运动场面积的增加,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逐渐提高。综上,牛场配备牛体刷、防滑道、橡胶过道、蹄浴池、卧床和运动场均有利于提高奶牛产奶量或肢蹄健康,应重视这些配置的投入,特别是牛体刷和运动场配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黑龙江、辽宁、吉林存栏量100头以上的61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数据。通过对牛场牛群精细化管理以及健康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评估后备牛生长发育状况、配种选用公牛精液时考虑母牛难产、围产期时将后备牛与干奶牛分开饲养、新产牛与其他泌乳牛分开饲养的牛场占比均超过50%,49.2%的牛场将头胎牛与经产牛分开饲养,其年均产奶量分别较未采取相应措施的牛场高11.0%、11.1%、7.9%、27.3%、21.0%;(2)90.2%的牛场会定期评估牛群体况,其年均产奶量较没有定期评估牛群体况的牛场高15.0%;11.5%的牛场奶牛体况偏瘦或偏胖,其年均产奶量低于奶牛体况正常的牛场;(3)尽管产后瘫痪发生率在0.5%以下、酮病发生率在1%以下的牛场占比均超过50%,但产后瘫痪、酮病在产奶量高的牛场发生率偏高;夏季高产牛乳房炎发生率高,更应关注。综上所述,牛场应注重分群及其他精细化管理,并关注牛群的健康状况,以期获得更高的产奶量。  相似文献   

16.
南方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南方地区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变化规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南方地区某奶业集团2003—2006年7个牛场2063头中国荷斯坦牛92133次奶牛群改良计划(DHI)测定日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乳中体细胞数(SCC)为(399×1000±909×1000)个/mL,不同牛场、年份、月份、产犊季节、泌乳月和胎次对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SCC随着胎次和泌乳月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该乳业集团内部各牛场的饲养管理制度与本研究较高的乳中体细胞数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规模化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本文对规模化奶牛场育成牛和成乳牛粪便主要污染指标进行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育成牛及成乳牛粪便特性的影响显著(P<0.05)。生长阶段对粪便含水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而对有机质、氮、磷、铜、锌、钾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移植地点、受体牛来源、受体牛黄体位置、移植季节以及对受体牛实施尾椎硬膜外麻醉等对胚胎移植受胎率的影响。2013年9月~2015年3月,在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移植奶牛胚胎745枚,平均受胎率为57.2%。内蒙古地区的A牛场胚胎移植受胎率(50.3%)低于北京地区的B牛场(65.5%)和C牛场(61.7%),且差异显著(P0.05),而同一地区的B牛场和C牛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来源受体牛受胎率比较,新西兰荷斯坦牛受胎率(57.4%)略低于澳大利亚荷斯坦牛(65.4%)和中国荷斯坦牛(65.5%),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澳大利亚荷斯坦牛与中国荷斯坦牛受胎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受体牛不同黄体位置受胎率比较,左侧黄体受体牛受胎率(60.4%)略高于右侧(54.7%),但差异不显著(P0.05);移植季节对胚胎移植受胎率影响,以春季受胎率最高(71%),其次是冬季(63.2%),最低是秋季(60.6%),但不同移植季节的胚胎移植受胎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受体牛实施尾椎硬膜外麻醉的受胎率(66.7%)略高于未实施麻醉的受体牛(62.4%),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对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二胎泌乳早期荷斯坦牛体重、日产奶量、平均日增重和周平均日产奶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荷斯坦牛泌乳早期体重与产奶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泌乳周对2胎牛体重影响显著(P0.05),奶牛体重在第6泌乳周达到最低值;(2)不同泌乳周对2胎牛平均日增重影响极显著(P0.01);(3)不同泌乳周对2胎牛平均日产奶量影响极显著(P0.01),在第5泌乳周达到产奶高峰;(4)泌乳早期荷斯坦牛平均日增重和日产奶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前4周奶牛体重和产奶量呈负相关。该结果为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和牛场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宁夏吴忠地区奶牛场因传染性因素造成流产的基本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可能造成感染流产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新孢子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抗体及布鲁菌的抗原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48.84%,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30.2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9.77%,布鲁菌抗原阳性率为24.42%。牛场阳性率高达100%。根据统计显示,不同妊娠胎次的奶牛流产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第1胎流产率与其他胎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妊娠时间的奶牛流产率差异不显著(P0.05)。调查表明,宁夏部分奶牛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新孢子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布鲁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