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布鲁氏菌病疫苗株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系统比较我国现有布鲁氏菌病疫苗株A19、M5和S2的毒力,分别用上述3种疫苗株以1×105CFU/只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每隔2周采集小鼠脾脏,分离细菌,测定各疫苗株在小鼠脾脏中的存留时间。结果 A19、M5、S2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依次为14周、大于16周、6周。将以上3种疫苗株分别以1×109CFU/只免疫Hartley豚鼠,15日后测定豚鼠脾脏含菌量,结果 A19、M5、S2免疫后每克脾脏含菌量分别为2.8×104CFU、大于6.7×105CFU、3.8×103CFU。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使用的布鲁氏菌疫苗中,S2毒力最弱,A19其次,M5最强。  相似文献   

2.
病原细菌的致病作用是其与宿主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细菌表达产生、分泌释放多种毒力因子,另一方面宿主通过其防御系统抵抗这些毒力因子的作用[1-2]。一般来说,由于环境条件的显著差差异,病原菌在体内外所表达的产物是明显不同的,其感染宿主时被诱导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  相似文献   

3.
绿脓杆菌细胞外毒力因子研究进展刘瑞田(济南军区医学研究所,山东250014)李洪民(济南市兽药监察所)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家畜、家禽均可感染发病,特别是集约化饲养的鸡群,往往感染严重,可发生败血症、...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定牛、羊、猪三株不同种布鲁氏菌参考强毒株的毒力,选择了牛种2308、羊种M28和猪种S1330株,分别用雌性豚鼠(Hartley)和雌性小鼠(Balb/c)对其毒力进行测定。豚鼠测毒试验中,用含不同菌数的菌液腹股沟皮下注射5只豚鼠,测定2308、M28、S1330菌株的豚鼠最小感染量(MID),结果显示以上3种毒株对豚鼠的最小感染量分别为9 CFU、10 CFU和30CFU。小鼠测毒实验中,将2308、M28和S1330菌液按1×105CFU/0.2 mL/只腹股沟皮下注射小鼠各5只,2周后分别剖杀小鼠,取脾脏测定含菌量,平均脾含菌量分别为1676971、314765、83811CFU/g脾脏。豚鼠和小鼠测毒均显示牛种2308株毒力最强,羊种M28株次之,猪种S1330毒力最弱。本研究首次用豚鼠和小鼠同时测定了布鲁氏菌2308、M28、S1330株的毒力,补充了布鲁氏菌参考强毒株的毒力数据。  相似文献   

5.
对分离到的一株疑似犬种布鲁氏菌进行生物特性和基因型鉴定,并用宿主实验动物(比格犬)测定了最小感染量和脾含菌量。通过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生化特性鉴定,及Multi-PCR、16S rRNA测序,表明该分离株为犬种布鲁氏菌,其对比格犬的最小感染剂量为105?CFU/ mL,对应的脾含菌量为4×105-3×106?CFU/g。  相似文献   

6.
用MTT法观察龙葵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用TUNEL染色法检测龙葵生物碱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龙葵生物碱对HeLa细胞PCNA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浓度为100μg/mL~800μg/mL的龙葵生物碱对HeLa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TUNEL染色结果提示400μg/mL的龙葵生物碱处理HeLa细胞48 h后,能够诱导更多的细胞出现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400μg/mL的龙葵生物碱处理HeLa细胞48 h后,会使HeLa细胞中PCNA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龙葵生物碱在体外具显著抗宫颈癌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更多的细胞出现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IBDV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凋双称程序化死亡,细胞在形态学和生化特征的改变是其发生凋亡的有力证明。IBDV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形态学表现为细胞浆膜失去联系,核膜对称性消失,染色质浓缩成为核体,并凝集成团,集于核膜旁,细胞拉长变形,最后细胞裂解成由膜包围着的小团,培养细胞贴壁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E3泛素连接酶Nrdp1、SOCS-1基因在布鲁氏菌侵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构建Nrdp1、SOCS-1基因的干扰和过表达细胞模型(简称为pLL3.7-N1、pLL3.7-S1和pLEX-Nrdp1、pLEX-SOCS-1);羊种布鲁氏菌16M(简称16M) 侵染正常细胞RAW264.7及pLL3.7-N1、pLEX-Nrdp1、pLL3.7-S1、pLEX-SOCS-1组细胞,qRT-PCR检测Bax、Bcl-2、TNF-α的mRNA表达量,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并筛选出干扰和过表达Nrdp1、SOCS-1效果最好的pLL3.7-N1、pLEX-Nrdp1、pLL3.7-S1、pLEX-SOCS-1细胞模型;16M侵染各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的时间段pLL3.7-N1、pLL3.7-S1、pLEX-Nrdp1、pLEX-SOCS-1组细胞的Bcl-2和Bax的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P < 0.05);pLL3.7-S1组细胞的TNF-α mRNA显著降低(P < 0.05),而pLEX-SOCS-1组显著升高(P < 0.05);pLEX-Nrdp1、pLEX-SOCS-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 0.05),而pLL3.7-S1组显著降低(P < 0.05)。研究结果表明,Nrdp1、SOCS-1基因与16M诱导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为16M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巨噬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与其分泌的几种主要细胞因子转录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建立THP-1体外巨噬细胞模型,用不同毒力MTB(强毒株H37Rv、弱毒株BCG)感染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在六个时间点的凋亡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0、IL-6的转录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显示:BCG组和H37Rv组的早期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巨噬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6的转录水平与分泌水平相符,弱毒菌株巨噬细胞凋亡情况随时间延长成上升趋势,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表现为相同趋势,IL-6表现为相反趋势。强毒株巨噬细胞凋亡情况低于弱毒株,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复杂,一般表现为一种先增强后抑制的情况。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与凋亡情况关系的研究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鸭肝炎病毒诱导雏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鸭肝炎病毒(DHV)病毒株背部皮下接种7日龄健康雏鸭,研究其不同时期诱导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表明,DHV能引起试验鸭淋巴细胞明显凋亡,维持时间较短,在36h达到高峰。揭示该病毒致病机理与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的免疫抑制相关。除淋巴细胞外,肝、肾、脑等器官的细胞凋亡不明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布鲁氏菌OmpR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马耳他布鲁氏菌M28为亲本株,利用同源重组构建OmpR基因缺失株M28ΔOmpR。菌落生长实验显示:M28ΔOmpR生长速度极显著低于亲本株M28(p0.001),回补株M28ΔOmpR-com可恢复菌落生长速度。巨噬细胞感染试验显示:M28ΔOmpR与M28相比,细菌分离数极显著降低2 Log10以上(p0.001),回补株M28ΔOmpR-com可恢复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能力。小鼠感染实验显示:感染1周后,M28ΔOmpR接种小鼠比M28接种小鼠脾重极显著降低(p0.001);第4周,前者细菌分离数极显著降低,二者相差0.8 Log10(p0.001)。以上结果表明,OmpR基因缺失抑制马耳他布鲁氏菌菌落生长,显著降低其在巨噬细胞和小鼠体内的复制能力,研究结果为探究OmpR在布鲁氏菌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miR-193a在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cp BVDV)感染MDBK细胞过程中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试验利用TargetScan和Microcosm Targets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凋亡相关的miR-193a靶基因Bax,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193a的靶基因;用过表达miR-193a的慢病毒pre-miR-193a-lv和抑制miR-193a表达的慢病毒pre-miR-193a-inhibitor-lv分别侵染MDBK细胞,48 h后收集细胞,然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通路中Bax的表达水平及MDBK细胞凋亡率。结果预测并验证了miR-193a的靶基因为Bax;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miR-193a能直接结合到Bax 3'UTR区域中的miRNA反应位点,并极显著下调Bax的表达水平(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显示,感染pre-miR-193a-lv慢病毒的MDBK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miR-193a能直接靶向凋亡通路中Bax基因,从而促进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心舞  冷雪  杜锐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9):2783-2791
试验旨在对不同毒力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AMDV)在猫肾细胞(feline kidney cell,CRFK)中的增殖规律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将标准毒株AMDV-G及分离到的野毒株AMDV-DL124、AMDV-DL125、AMDV-QD2、AMDV-QD3、AMDV-ZJ3接种CRFK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TCID50测定技术研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及表达情况,同时检测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5株野毒株荧光着色趋势差异不大,均在感染后12 h出现荧光,随感染时间延长荧光增多,AMDV-G荧光出现时间比野毒株晚,但病毒感染后72 h几乎所有细胞均出现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基因组复制趋势大致相同,AMDV-DL125感染后3 h复制开始,AMDV-G感染后24 h复制才开始并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感染后72 h均达到峰值。TCID50检测结果表明,0~12 h为病毒感染潜伏期,AMDV-G感染后60 h达到峰值,野毒株均在感染后72 h达到峰值,但是6株病毒均能在感染后48~72 h维持较高的感染滴度,其后随细胞崩解而降低。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毒株感染细胞后2~12 h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显著(P<0.05),AMDV-G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明显低于野毒株,但是诱导细胞凋亡时间较野毒株长,在感染后24 h仍对细胞凋亡有较明显的诱导作用,但是各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2~12 h。该结果为AMDV的培养、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JA1体外诱导HCC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宁  赵丽  方梅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3):281-283
采用噻唑蓝(MTT)还原法,测定了梯度浓度的某植物种子粗提物JA1对人肝癌细胞株HCC增殖作用的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在体外观察了JA1对HCC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JA1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CC的增殖,而且这种抑制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经JA1作用后的肝癌细胞HCC检测标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凝胶电泳呈现出典型的DNA梯形条带;电镜下出现细胞凋亡典型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利用口蹄疫病毒感染BHK-21细胞,通过MTT法、Hoechst 33258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流式细胞术和链特异性荧光定量RT-PCR,分别就口蹄疫病毒对BHK-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凋亡峰的出现和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在BHK-21细胞内的复制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口蹄疫病毒可抑制BHK-21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产生凋亡,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出现细胞凋亡峰并且细胞周期明显被阻滞在G1/G0期,同时对凋亡率和口蹄疫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关系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生动物病毒尤其是鱼类病毒侵染引起的暴发性疫病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成为现代水产养殖业中急需应对的课题。依赖于宿主细胞代谢系统的病毒复制机制催生了复杂的病毒与宿主细胞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作为几种常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凋亡、坏死性凋亡和自噬等已在多种水生病毒侵染过程中被发现,在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或宿主细胞应对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对目前已报道的有关水生动物病毒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进行综述,并探讨基于这些基础理论研究而采取的可能应对措施,以期为未来相关水生动物病毒的感染机理和防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即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所出现的细胞自杀过程.这种细胞死亡模式一般与细胞的更新、组织自身的稳定、衰老及胚胎发育相关.凋亡的细胞具有典型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变化的特征,如细胞皱缩、细胞间的间质增大、染色质聚集、细胞核和细胞质浓缩以及凋亡小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接受某种信号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后,为了维持内环境稳定而发生的一种主动性消亡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基因调控、蛋白表达以及酶的激活等作用.细胞凋亡存在着许多诱导因素.其中,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是当今最令人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流感病毒能够引起多种禽类、哺乳动物、以及人的流行性感冒。禽类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禽流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重大,已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A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公约动物类传染病名单。至今,国内外已相继报道了流感病毒与细胞凋亡存在密切关系,1993年,Takizawa等人首次证明流感病毒感染可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从而为揭示流感病毒致病机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流感病毒致病的生物学机理至今还是未能研究清楚。而流感病毒诱导凋亡的相关基凶或蛋白及其分子机制也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针对这些相关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从而有助于增进对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