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4种加工番茄为试材,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研究了5种药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及番茄抗病性。结果表明:30%烯酰·咪鲜胺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为73.88%;6%春雷霉素、56.7%氢氧化铜、30%烯酰·咪鲜胺和47%春雷王铜毒力相对较强,EC50分别为8.7、9.6、10.4、10.9mg·mL~(-1)。田间药剂防效试验表明,56.7%氢氧化铜、47%春雷王铜和30%烯酰·咪鲜胺对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效均在60.00%以上,其中30%烯酰·咪鲜胺防效较高为69.66%。供试的14种加工番茄品种中,有1个抗病品种、9个耐病品种、4个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加工番茄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个新疆加工番茄品种进行了抗细菌性斑点病的鉴定,结果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抗病品种,仅红帆表现耐病,红运、红宝3号属感病品种,其余均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3.
易凡 《中国蔬菜》2004,1(3):31-3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 & Wilkie]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印度、法国、意大利、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有日趋严重之势.据报道,1999~2001年在吉林、辽宁、山西均有发生,2002年在内蒙古发生严重,2004年在天津市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番茄为我国人民喜食的蔬菜,每年种植面积56.7万hm2左右,占商业蔬菜面积的6%~7%,设施蔬菜生产中,番茄也占有很大比重.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 & Wilkie]亦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  相似文献   

5.
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发生在低温潮湿地区的普通番茄上,当条件成熟时,加工番茄也会发生,一旦感染,其发病速度远比普通番茄快.2007年新疆和内蒙两大加工番茄主产区由于遭遇罕见的低温雨季影响,大面积发病,再加上其它病害的联合发生,造成2007年我国加工番茄严重减产,其中以内蒙受灾最重,产量损失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最佳消毒剂,采用9种药剂对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模拟带菌种子进行消毒,并测定不同药剂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和鲜质量。试验结果表明: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浸种6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3.33%,孢子负荷量为2.72个/粒,种子发芽率为91.11%;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 min处理的种子带菌率为5.12%,孢子负荷量为4.72个/粒,种子发芽率为91.56%。采用上述2种药剂对加工番茄种子进行消毒,能够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且对种子发芽无影响,推荐在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7.
1病原和发生症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果实和果柄,番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有黄色晕圈。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细菌性斑疹病或叶斑病,是严重危害番茄产量和品质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北美、南美、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9.
周黎  丁建军  戴志新 《蔬菜》2012,(1):49-52
对10个常用加工番茄品种进行抗根腐病鉴定,未发现抗腐霉菌和疫霉菌的品种,抗镰刀菌根腐病的品种只有红帆。用9种常用杀菌剂对加工番茄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进行室内药剂防治实验,结果表明:7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保佳利可湿性粉剂、绿亨1号(95%恶霉灵)和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斑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有日趋加重之势。2005年笔在河北定州发现有该病发生。番茄染病后,植株发育迟缓,果实膨大受阻或幼果开裂,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对番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望广大菜农提高警惕,做好播前种子处理以及播后的预防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番茄溃疡病的接种方法及微生物防治菌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操作简单、显症时间短、真实反映番茄溃疡病发病程度的病原菌接种方法,比较了剪顶法、茎上针刺法、浸根法和拌土法4种不同接种方法对番茄溃疡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剪顶法接种效果最好,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在90以上,操作简单,适用于番茄溃疡病菌的致病性测定和药效评价试验。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比较23种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微生物菌剂3种,分别为芽孢IVF 018号、芽孢IVF 021号和芽孢IVF 020号,防效均高于98%。  相似文献   

12.
对28个樱桃番茄品种的田间抗病性、植株类型、单果质量、果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调查。试验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红艳发病最重,发病率为73.67%,其次是红箭、红日和金艳,发病率分别为23.33%、21.67%和20.33%,其他品种发病率都在20%以下;28个品种的果实颜色、大小、口感等差异明显,除黑宝石映泰及黄金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4.10%以下外,其他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达5.20%以上。综合分析,筛选出绿天使、粉仙、红娘9号、绿圆、格丽贝、红椭圆等11个抗青枯病且经济性状优良的樱桃番茄品种,为优质抗青枯病樱桃番茄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番茄疮痂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和辣椒,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突变菌株(Mutant)、噬菌体(Phage)、其他生防菌及活性剂等生防因子防治番茄疮痂病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病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文才 《园艺学报》2013,40(9):1731-1740
 由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引起的番茄疮痂病是严重影响番茄生产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病原菌小种的快速变化,特别是X. gardneri 的扩散,加速了人们对抗性遗传、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工作。迄今已经定位了3 个抗T3 小种的基因、5 个抗T3 小种的QTL 和3 个抗T4 小种的QTL,并对部分基因或QTL 进行了精细定位,建立了标记辅助选择体系,育成了抗T4 小种的品种。本文将就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番茄疮痂病抗性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抗番茄疮痂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番茄抗青枯病材料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6年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引进36份番茄材料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比较及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R 3034 10 N UG(5045)、Cravel(5052)、CLN1463 160 40 60(5056)、CLN1464 111 30 45(5057和Redlander(5059)等5份材料青枯病发生少且产量、品质表现较好,可望在育种上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由抗番茄细菌性疮痂病菌T3小种材料PI114490构建的回交自交群体分析其抗性遗传规律,鉴定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从516个SSR、SNP和InDel标记中筛选到72个在亲本之间有多态性的标记。单标记分析结果显示,PI114490对T3小种的抗性由分布于1、3、8和11号染色体上的多个QTL控制,其中11号染色体上的QTL能提供高达56.5%的抗性;分析各回交自交系的基因型发现,这些QTL之间可能存在互作。这为进一步研究PI114490对T3小种的抗性机理和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从美国番茄遗传资源中心引进的3个抗青枯病番茄材料LA2701、LA3202和LA3526为砧木,以番茄栽培品种早冠30为接穗,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试验。对嫁接苗和自嫁苗利用伤根灌注法接种青枯病菌,3个嫁接砧木均明显提高了番茄的抗青枯病水平。对嫁接植株活体内青枯病菌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抗性砧木有效地抑制了青枯病菌在体内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柑橘轮斑病最适宜接种条件,建立一种快速鉴定柑橘轮斑病抗性的方法。【方法】以柑橘轮斑病菌为接种体,运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在室内不同温度下对离体柠檬叶片的不同部位进行接种,探讨柑橘轮斑病的最适宜接种条件。随后采用前期确立的接种体系对27个主栽柑橘品种进行轮斑病抗性评价。【结果】针刺接种易发病,最适宜的接种温度为10℃,最适宜接种部位为叶片背部。27个柑橘品种中沙田柚为免疫品种,091无核沃柑最易感病。【结论】研究建立了叶片背面针刺、10℃条件下保湿培养28 d的抗性鉴定体系。并利用此技术体系鉴定出柚类抗病力最强,杂柑类相对最感病,而橙类、柑类与橘类抗性处于柚类与杂柑类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