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甘蔗生产关键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影响广西甘蔗生产的关键因素,对广西335份蔗农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1)广西甘蔗生产主要面临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自然灾害太频繁、收益变动大等因素影响,多策并举化解劳动力短缺、改善农企关系、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社会关系网络、注重风险管理是主要解决方案;(2)甘蔗生产劳动力短缺可以通过短期雇工、机械化、互助组、帮工、服务外包等方式予以缓解;(3)订单违约降低糖企对农户扶持意愿,糖企更愿意通过价格竞争替代技术和资金扶持策略,价格竞争不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导致农户、糖企“双不赢”;(4)农户“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对于甘蔗生产影响较大,成为稳定生产和加快技术外溢的重要方式;(5)科技对于甘蔗增产、增收、降本效果以及甘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效果显著,科技服务以田间集中培训效果最好;(6)蔗农对糖厂基本满意,但拖欠甘蔗款、扣杂不合理和砍运安排不合理等现象影响农户满意度;(7)“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种苗”最为亟需,精准服务的需求也较迫切;(8)提高订单履约率、稳定蔗价、加快生产机械化、提高蔗款兑付率、构建合理的制度与优化入榨砍收安排对稳定农企关系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体制机制改革对广西甘蔗种植行为及成本收益带来的影响,对广西335份蔗农的调查问卷表明:(1)农户选种甘蔗的主要原因是糖厂确保收购,与其它作物比较效益高、价格稳;(2)甘蔗成本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资、劳动力、地租价格上涨(占88.38%)、甘蔗收购价格(占53.21%)和自然灾害发生(占43.43%);因春秋干旱导致单产下降6.3 t/hm2,2019/2020榨季公顷成本由上榨季的42035.25元下降至41 026.50元(下降2.4%),利润由上榨季的3 086.85元下降至1 121.55元(下降64%);2019/2020榨季新植蔗收益下滑超过6%而利润下滑64%;(3)人工短缺可通过雇工、机械化方式予以缓解,89.88%的家庭甘蔗从种到收需要雇工;(4)我国甘蔗自育新良种种植面积扩大,‘桂糖42’、‘桂柳05-136’、‘桂糖46’位居种植面积的前三位;(5)广西作物争地现象突出,竞争作物主要有水果、桉树、木薯、玉米等;(6)土地细碎化、种植规模小(以0.67~3.33 hm2为主,占52.31%)和坡地多(占55.62%)制约了甘蔗机械化发展进程,品种、种植行距(仅22%的蔗农选择1.2 m及以上行距)与机械化不配套问题仍突出;(7)蔗农生产决策更多受到上年甘蔗收购价格以及甘蔗与其替代作物比较收益的影响,决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8)甘蔗价调整对种植面积影响的不对称性明显,涨价对面积增加的边际效应不明显而降价引起面积明显下调,土壤资源可得性对种蔗面积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省沧源蔗区2010年甘蔗种植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沧源蔗区主要以旱地为主,气候条件能够满足甘蔗生长需求,但田间管理存在甘蔗品种结构不合理、灌溉条件差、施肥不科学、机械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亟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蔗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2013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北省46个县(市)的187个农户水稻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水稻种植、施肥及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揭示了农村劳动力短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传统的种植方式费时费工、施肥方式粗放、养分施用不平衡等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轻简化、机械一体化、施肥方式合理化等对策;总结了现阶段农户种植水稻积极性降低及机械化种植水平低的原因,提出了劳动力短缺形势下,实现播种(插秧)-施肥机械一体化作业的优势及发展趋势;最后展望了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蔗糖产业不仅是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更是扶贫产业。2018/2019榨季,云南甘蔗农业总产量1 843.27万t,入榨甘蔗1 625.17万t,产糖208.01万t,出糖率12.80%;2019/2020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28.993万hm~2,高优良种推广24.884万hm~2,产业覆盖全省8个州(市)50余个县(市、区)约128万户农户、600余万蔗农。但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蔗区劳动力严重短缺、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种植规模不够、丘陵山地甘蔗小型收获机械化进程缓慢、地膜残留污染等问题,制约了蔗糖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快甘蔗良种推广、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蔗区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及配套技术推广、加快推广地膜回收技术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实施境外种植拓展工程等探讨提质增效方案与对策,以期为云南蔗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甘蔗快锄低砍是临沧市近几年来在甘蔗生产中推广的一项新技术,2008/2009年榨季,市甘蔗技术推广站先后在幸福、耿马、华侨和勐永4个蔗区,选择不同田块、不同种植类型、不同熟期和不同茎型的10个甘蔗品种进行对比调查测定,结果显示,应用快锄低砍技术砍收甘蔗,平均每公顷比传统齐地面砍收或略高于地面砍收方法多收甘蔗4010.25kg,扣除额外增加的投入,蔗农可增收822.11元.  相似文献   

7.
《广西蔗糖》1999,(3):F003-F003
一般甘蔗品种优良工艺性状认定为田间生长甘蔗高纯度、高糖分的品种,而忽视了与糖厂产糖率密切相关的性状即甘蔗品种砍收后蔗糖分转化程度;目前国内糖厂绝大部分原料蔗由千家万户生产供应,从砍运甘蔗到原料蔗入榨一般3~4天时间,不同品种蔗糖分转化明显不同,糖分转化快的品种砍收后3~4天蔗汁纯度、蔗糖分明显变低,还原糖含量明显变高。建议选育种工作重工艺性状测定时增加蔗转化率这一项,并作为选育种筛选性状之一。糖厂对这种植的品种进行蔗糖转化率测定,蔗糖转化率大于10%的品种应坚决淘汰。甘蔗品种砍收后蔗糖分转化及蔗…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提高蔗农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宽窄行间套种玉米、大豆和花生试验,探索出甘蔗宽窄行种植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甘蔗糖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的甘蔗比普通种植的产量高1.9t/hm2,增1.8%。同时玉米收入达6.15t/hm2,产值达到12915元/hm2,两样产值比普通甘蔗种植的产值高13713元/hm2,增幅达30.35%。同时投入产出最高的是间套种花生为3.5∶1。通过探索宽窄行间套种提高植蔗的综合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水田选用ROC22、R6048、粤糖83-88、粤糖86-368品种进行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与常规种苗田间种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新植甘蔗增产9.49~27.73t/hm2,增幅9.63%~36.45%;甘蔗含糖分增加0.16~0.54个百分点。可见,种植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是防治甘蔗宿根矮化病(RSD)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生产上应加快推广应用,可显著提高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蔗农收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云南、广东甘蔗种植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糖料蔗的生产种植经营粗放,基础设施差,种植面积及产量稳中有降;制糖企业精深加工不足,食糖走私依然猖獗,制糖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的亏损状态。为此提出解决建议: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种植,深化精准扶贫,提高蔗农、蔗企效益和积极性;加大科研投入,转变甘蔗种植和生产加工方式,全面提升我国甘蔗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人工成本、地租等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甘蔗效益逐年减少。因此,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甘蔗效益是当前甘蔗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采用文献数据、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实地调查和试验结果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甘蔗间套种玉米历史和现阶段主要模式进行差异分析。宿根蔗间套种玉米主要有每行间种和隔行间种二行两种模式,且宿根蔗间套种模式当前只能靠人工操作,规模化发展难度大;新植蔗间套种玉米的主要方式有等行距每行种植、等行距隔行种植、宽窄行间套种(宽行2.4~3.2米)等模式,但是等行距间套种无法机械化种植难以推广,而宽窄行间套种模式适合机械种植但严重影响单位面积甘蔗苗数;甘蔗轮作玉米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但是只能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因此,选择适合的间套种品种和合理种植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蔗糖生产是龙州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注重大力发展蔗糖业,甘蔗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农民人均收入也逐年增加。据县糖业局统计,1997/1998年榨季我县甘蔗种植面积达1.57万公顷,平均公顷产61.5吨,入厂原料蔗96.5万吨,白砂糖产量为lO万吨,蔗农种蔗收入20265万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从1993~1997年甘蔗成本、收益的各单项调查指标指数对比来看,形势相当喜人。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研了解广西宾阳县甘蔗种植的现状,针对宾阳县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和施肥不科学两大主要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如建议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机械种植,同时扭转传统施肥观念;增施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等;其中宾阳县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策略,科学施肥,政府与企业的作用等建议对指导蔗区甘蔗优化施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探讨切段式联合收割机收获的甘蔗茎段糖分变化情况,为今后糖厂合理安排机械砍收顺序和入榨时间提供参考。分别对两个甘蔗品种粤糖94-128和粤糖00-236采取人工收获和机械化收获,分析其放置过程中(5 d内,自然条件下)蔗糖分、还原糖、重力纯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人工收获方式相对比,两个品种在机械化切段式收获方式下的蔗糖分、还原糖、重力纯度在收获当天转化不显著,而从收获后第二天开始,糖分开始变化,具体为蔗糖分、重力纯度下降,还原糖分升高,粤糖00-236的糖分转化损失速度大于粤糖94-128。因此建议切段式收获的甘蔗茎段应该安排当天入榨,而在同一天砍收这两个品种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安排粤糖00-236入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比例持续下降,从当时的71%下降到近年的40%左右。按单位土地面积计算,双季稻早晚两季产量比单季稻高57%左右,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种植,在保持稻田面积不变情况下,可大幅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益不高。制约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机插秧比例不高,特别是双季稻机插秧季节紧张,适宜机插搭配品种少,机插质量较差,及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不配套等。发展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途径是:选育和筛选一批适宜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优化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搭配布局;创新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模式,完善关键环节技术模式;创制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机械装备,实现机具装备配套;研发一批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技术配套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选择云南勐海蔗区4个高感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主栽品种粤糖93-159、粤糖00-236、ROC22、ROC20进行甘蔗温水脱毒种苗与常规种苗田间种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种苗相比,温水脱毒种苗增产增糖效果显著。新植增产甘蔗558~2532 kg/667m2,增幅9.5%~54.73%;甘蔗糖分提高0.68~1.69个百分点。可见,种植温水脱毒种苗是防治甘蔗RSD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可大幅度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从而显著提高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蔗农收入,建议在勐海蔗区加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2021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蔗区的甘蔗生产形势、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1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总体苗情比去年好,有足够的苗数,甘蔗植株较高,螟虫为害也有所下降,但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机械化收获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苗处理方式甘蔗对干旱条件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条件下,2个甘蔗品种剥叶不砍种处理的出苗率和成茎率、有效茎数高于剥叶砍种浸种的,而且具有较高的净光合强度、蒸腾强度、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甘蔗蔗糖分。在春季雨水较多的1998年,新台糖16号剥叶砍种浸种消毒处理的甘蔗产量最高;在春季连续干旱的1999年,桂糖11号剥叶不砍种的甘蔗产量是2个品种4种砍种处理中最高的,增产幅度为 11.94%~69.86%。  相似文献   

19.
巴西是世界第一大产糖国,甘蔗种植面积14250万亩,甘蔗主要用来生产食糖和酒精。巴西甘蔗制糖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甘蔗制糖及燃料酒精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种植工艺和病虫害防治;②甘蔗收割全程机械化;③制糖设备及工艺;④甘蔗综合开发利用;⑤燃料酒精生产利用;⑥国际食糖市场。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了解2023年广西南宁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蔗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植期、品种结构、总体苗情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2022年相比,2023年南宁蔗区甘蔗种植面积(12.01万hm2)稳中有升;总体苗情稍差,株高偏矮,但苗数增加;枯心苗率稍高,尤其是宿根蔗螟害严重,黑穗病发生率降低;大部分蔗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机械化收获水平低,甘蔗生产成本高;但在后期加强病虫害管理、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甘蔗生产形势可观。建议继续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进一步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