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水变动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和管栽试验,研究土壤水变动对冬小麦地上部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对水分胁迫的发生时期较敏感,叶面积对水分胁迫的持续时间更敏感,与其他水分胁迫处理相比,分蘖至拔节阶段水分胁迫处理的株高最小,分蘖至孕穗阶段水分胁迫处理的叶面积最小。冠重主要受胁迫持续时间的影响,分蘖至孕穗阶段水分胁迫处理的冠重最小。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穗数和WUE的影响基本上表现为正效应,而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则全部为负效应。在各水分胁迫处理中,拔节至孕穗阶段经中度水分胁迫后抽穗期复水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充分供水对照的62%;分蘖至拔节阶段经中度水分胁迫后孕穗期复水的处理,WUE最大。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及各产量要素对土壤水变动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通过设计不同的灌溉处理,从叶片水平、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3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的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叶片水平WUE或蒸腾效率(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TE)是群体蒸散效率基础;气孔运动机制及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差异是叶片水平WUE的生理基础;而产量水平WUE是群体蒸散效率与收获指数共同决定的。随耗水量的增加,叶片光合速率、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都呈二次曲线增长趋势,结果使叶片水平WUE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保水剂(B)与灌水水平(W)两因素2×4完全均衡方案和裂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水平在20%~80%条件下,不施保水剂时,灌水量为80%时冬小麦产量达到最大值;施用保水剂时,灌水量为60%时冬小麦产量最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有所提高,施用保水剂后土壤水分显著提高;在冬小麦孕穗期灌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时,施用保水剂后土壤水分增加1.57倍。低灌水水平和高灌水水平均削弱保水剂对水分生产效率、灌水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增加效应。可见,灌水的增产效应与灌水对水分生产效率、灌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在本年度(2011年10月~2012年6月)降水及气候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时,最佳灌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陕西省长武县旱塬冬小麦肥料实验资料,分析了冬小麦的水肥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底墒利用率与产量关系密切;施肥方式、种类和数量均直接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和底墒利用率;注重肥料配合施用,适当增施有机肥、N肥和P2O5能明显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底墒利用率。N、P2O5比例对土壤水分利用表明,N肥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P2O5则有利于提高底墒利用率和增加对土壤深层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据陕西省长武县旱源冬小麦肥料实验资料,分析了冬小麦的水肥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作物耗水量,水分复铉氏墒复率一产量关系密切;施肥方式、种类和数量均直接影响水分利用和底墒利用率;注重肥料配合施用,适当施有机肥、N肥和P2O5能明显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底墒利用率。N、P2O5比例对土壤水分利用表明,N肥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P2O5则有利于提高底墒利用率和增加对土壤深层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采用了3种灌溉处理:在拔节期一次灌溉120mm,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及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研究了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情况下,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显著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旗叶...  相似文献   

7.
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在试验室内,进行了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分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 cm和40 cm埋管深度的水分分布特征,在生育早期抑制地上部分营养生长,促进冬小麦蹲苗;而中后期则促进生殖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不考虑犁底层影响时,在重壤土上40 cm是冬小麦进行地下滴灌的较好埋深。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对冬小麦农艺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试验研究不同灌水对 10个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冬小麦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响应规律基本相同 ,但品种间有一定差异 ,充分灌水处理冬小麦生物量较大且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而灌 2水 (拔节~抽穗水 )处理效果较佳 ,其中“6 36 5”抗旱性能和产量潜力最佳 ,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轮耕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提高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还田对2015-2017年2个生长季冬小麦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NS);副区分别为深耕(DT)、轮耕(RT)和免耕(NT)处理。结果表明:S处理较NS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旗叶SPAD和光合速率,提高成熟期植株生物量,但产量增加不显著。RT处理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较DT处理分别显著增产4.88%和9.05%,2016-2017年较NT处理显著增产3.64%。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S+RT处理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较NS+D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8.68%和16.98%。S处理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RT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及其利用效率。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R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NT处理分别提高8.45%和8.92%,2015-2016年较DT处理提高5.24%;2016-2017年RT处理氮肥偏生产力较NT和D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68%和9.16%;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NT和D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0.60%和4.78%。S+RT处理花后SPAD下降幅度最小,花期和成熟期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NS+DT和S+DT相比分别平均提高了12.58%,8.53%,7.95%和4.11%,19.79%,11.44%。因此,秸秆还田配合轮耕措施是黄淮海南部较为适宜的节水省肥型冬小麦耕作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旱农区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我国典型半湿润偏旱的山西寿阳试区,通过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结合秋施肥是一项适用于该区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功效,特别是土壤表土的含水率较春施肥提高了1.09%~3.04%,从而提高了春玉米的出苗率,使得苗齐、苗壮。秸秆还田秋施肥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6~0.29 g/kg,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9%~13.9%和3.0%~9.1%。从5年的产量统计结果看,秋施肥和春施肥处理相比较,玉米籽粒增产2.56~3.88 t/hm2,增产幅度为8.10%~13.4%。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和化肥单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相同时, 秸秆与氮肥配施越冬前和拔节期冬小麦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低于化肥单施, 施氮量在75~225 kg·hm-2 时, 植株干重高于化肥单施; 孕穗期到成熟期植株干重、成穗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秸秆与氮肥配施处理高于化肥单施处理, 籽粒产量增加58.9~339.6kg·hm-2, 水分生产率提高0.026~0.083 kg·m-3。施氮量在75 kg·hm-2 时, 秸秆与氮肥配施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低于化肥单施; 在150~300 kg·hm-2 时高于化肥单施。因此, 针对目前黄淮海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 秸秆还田前期生物争氮、后期供肥能力增强的特点, 秸秆连续还田后配施纯氮225 kg·hm-2, 可有效提高灌水和氮肥利用率, 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型智能人工气候箱中的盆栽试验, 研究了35%RH、85%RH 两个大气湿度与0、150 mg·kg-1、300 mg·kg-1 3 个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大气湿度能够增加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 但对冬小麦分蘖在不施氮和中施氮时表现出负效应; 大气湿度对冬小麦干物质量的影响取决于氮肥施用水平, 中施氮时, 高大气湿度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量并降低其根冠比; 高大气湿度可显著降低冬小麦水分消耗量, 中、高施氮水平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且施氮肥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冬春干旱日益频繁, 而环渤海区微咸水资源丰富。探讨微咸水在冬小麦造墒或冬灌中应用的可行性, 对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微咸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北地区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水旱兼用型“石家庄8号”、旱作型“晋麦47”和抗盐型“小偃81”)为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方式, 分析了微咸水对冬小麦萌发和苗期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咸水对“石家庄8号”和“小偃81”的萌发无影响, 使“晋麦47”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 而3个品种冬小麦的胚芽鲜重对微咸水处理无响应。微咸水处理抑制冬小麦根系的生长, 而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 使“石家庄8号”、“小偃81”和“晋麦47”的根冠比分别降低51.6%、32.3%和36.8%, 使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38.5%、26.0%和12.9%。微咸水促进冬小麦的地上部生长, 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但是对冬小麦苗期的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微咸水处理提高3个品种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主要是由于降低了冬小麦的单株耗水量。  相似文献   

14.
秸秆覆盖麦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改变作物耗水规律。即前期能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消耗;后期则增强植株蒸腾,促进干物质积累,使农田耗水由物理过程向生物学过程转化,有利于提高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不同覆盖期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覆盖效果不同,土壤含水量55%~70%的麦田覆盖效果最佳,覆盖时间以冬小麦进入越冬期停止生长时覆盖为宜。  相似文献   

15.
水氮管理及品种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光能利用率(RUE)是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遗传特性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影响作物冠层结构及冠层形成过程,进而影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为探讨不同冬小麦品种在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的光能利用率,于2012—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3个冬小麦品种(‘冀麦585’、‘科农199’和‘石新828’)在3个氮水平[135 kg(N)·hm?2,180 kg(N)·hm?2,225 kg(N)·hm?2]和3个灌溉水平(70 mm,140 mm,210 mm)下的大田试验,对关键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生物量和叶面积等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能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冀麦585’、‘科农199’和‘石新828’的光能利用率分别为2.10 g?MJ?1、2.05 g?MJ?1和1.93 g?MJ?1。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有一定的影响,其值为1.80~2.20 g?MJ?1;水氮因素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光能利用率增加,适度的水分亏缺会产生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增加与生物量形成呈正相关,但当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冬小麦产量并不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干物质量转移率随着生物量增加而降低有关。结果还显示:从拔节期到灌浆期冬小麦的光能利用率与气温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其在水氮条件下表现不一致。综合上述分析结果,需要适宜水氮供应才能获得适度干物质积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有效干物质运转,最终提升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董勤各  冯浩  杜健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4):156-162
为了深入地研究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措施对不同品种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选用西农9871、荔高6号、闫麦9710、陕139、衡观35、中原98-68、小偃22共7个冬小麦品种,采用邻比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措施相比,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措施对冬小麦总耗水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无效耗水,增加作物蒸腾用水,约12mm耗水由土面无效蒸发变为作物有效蒸腾,同一肥料措施下不同冬小麦品种间耗水量也无显著差异;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措施有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平均株高较常规施肥措施下的增加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