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安徽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安徽省128个主栽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安徽省品种审定标准执行后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发展趋势,并对阜阳、亳州、宿州等主产区展示品种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中,无对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淮南片品种的抗性总体高于淮北片,42个淮南片品种中中抗和中感品种分别占14.3%和85.7%;淮北片品种中中抗比例为12.8%,中感占75.6%。2017、2018与2011和2012年相比,安徽省参加审定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明显提高,中感以下品种比例下降。3个试验点参展小麦品种国审与省审感病、中抗品种比例无显著差异,但4个主要育种地参试小麦品种中河南省参加展示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感病(S)的比例最高,为68.75%,其次为山东、安徽和江苏。[结论]品种抗性与审定地相关性不大,与育种地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7个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采用夹菌纸法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研究了赤霉病菌组毒素对抗、感品种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毒素处理初期,抗病品种西农67能够防御膜脂过氧化,维持其细胞膜透性相对稳定;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抗、感品种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水平均增加,但西农67增加程度小于感病品种8433,西农67细胞膜受伤害也较轻。可见,在粗毒素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抗膜脂过氧化能力,保  相似文献   

3.
选择信阳地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鲁农116、优麦2号、郑麦379、豫农035和新麦288进行大田种植,统计分析其赤霉病发病情况。同时,室内种植上述6个小麦品种,并在苗期接种不同浓度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培养至四叶期,测定不同品种间SOD和POD含量,分析各品种赤霉病苗期抗性。结果表明,西农979、鲁农116和优麦2号三个品种在大田种植中赤霉病抗性较好,郑麦379和豫农035田间抗性较差;各品种接种后SOD、POD指标出现显著变化,西农979、鲁农116和优麦2号苗期酶活性变化不大,推测其受赤霉病影响较小,抗性较强;豫农035苗期POD、SOD活性变化较大,推测其受赤霉病影响较大,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麦草E组染色体(臂)第1—7同源群的特异引物对3个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及其主要亲本小偃693、小偃597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长穗偃麦草的遗传区段。利用与长穗偃麦草7EL染色体上抗赤霉病基因Fhb7紧密连锁的标记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明确该抗性基因与Fhb7的关系。【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西农509、西农529和西农511的赤霉病抗性与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的抗性水平相当,表现为中抗。105个长穗偃麦草E基因组特异标记中有7个在3个新品种中均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5个标记定位于7EL染色体臂上,2个标记定位于7ES染色体臂上。利用97个定位于7E染色体的特异标记进一步对小偃693、小偃597和3个新品种的遗传片段进行鉴别,结果表明20个标记能在5个长穗偃麦草衍生品种(系)扩增出稳定的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其中包括与Fhb7紧密连锁的Xsdau K8、Xsdau K144、Xsdau K27、Xsdau K99、Xcfa2040和Xsdau K116等6个标记(7EL 149.00—7EL 153.77),即表明该区段源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跨距约89 c M。然而,已报道的7EL染色体臂末端与Fhb7两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sdau K60(7EL 153.77)、Xmag1932(7EL 154.70)、Xcfa2240(7EL 156.27)、Xsdau K66(7EL 158.02)、Xsdau K71(7EL 158.97)和Xsews19(7EL 160.00)等在3个新品种及小偃597中均没检出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条带。【结论】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具有较好的赤霉病抗性,携带来自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的遗传区段,然而该抗赤霉病基因不同于Fhb7。  相似文献   

5.
[目的]黄淮麦区南片各省品种存在较多的性状差异,通过发掘育成品种的产量、株高和抗病性等差异,找出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学习.[方法]针对河南、江苏、安徽、陕西四省审定品种相互备案的产量、产量性状和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从产量看,江苏备案品种产量最高,河南次之,安徽最低;陕西审定品种在江苏增产明显;河南、江苏、陕西的品种在安徽表现相差不大.②就株高而言,安徽和江苏的审定品种偏高,河南和陕西的偏低,尤其是河南品种的株高性状明显低于其余三省.③各省审定品种在抗病性上存在差异.安徽审定品种对黄花叶病的抗性比较突出;陕西审定品种对条锈病和纹枯病抗性较强,但大多高感叶锈病;河南和安徽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趋势比较一致,品种抗性大都集中在中感—中抗范围,江苏品种则集中在高感—中感区间.河南和安徽备案品种赤霉病抗性较好(50%以上达到中感);江苏备案品种赤霉病抗性偏低(达到中感以上占1/4),其中安徽审定品种抗性较好,陕西审定品种抗病性表现次之.[结论]安徽育种者需要改进的小麦性状,在保证抗性前提下,降低株高,提高粒重是工作重点;江苏育种者需要注重的是降低株高,适当提高粒数和粒重,增加对抗赤霉病材料的应用;河南育种者在丰产性与株高结合上走在前列,同时也应加强赤霉病抗性育种工作;陕西育种者在丰产性、抗条锈病方面比较成功,白粉病抗性偏弱,赤霉病抗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抗叶锈病育种是各省的育种短板.该研究可为品种经营者和使用者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选用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扬麦13号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3年通过江苏省认定(苏引麦200301)。春性.中早熟。2001~2002年度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8.10公斤。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束林华  陈震 《农家致富》2007,(18):25-25
一、弱筋小麦 扬麦13号(1)来源及审定情况。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3年通过江苏省认定(苏引麦200301)。(2)品种表现。春性,中早熟。2001~2002年度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8.10公斤。感赤霉病,中感纹柿病、白粉病(3)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我省淮南麦区种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一个优质高效拼干专用小麦品种西农34-9,于1992年12月26日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9.
正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马正强团队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论文,通过图位克隆的方式,找到了抵抗小麦"癌症"赤霉病的关键基因Fhb1。Fhb1是小麦中目前已知的最重要抗赤霉病QTL,具有最强的抗扩展效应,还可降低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将其导入到中感或高感赤霉病小麦品种中,抗赤霉病扩展能力的提高幅度达76%。  相似文献   

10.
为培育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小麦抗赤霉病品系(种),本研究以含有Fhb1、Fhb2、Fhb4和Fhb5共4个抗赤霉病基因聚合的种质NMAS020为抗源与农艺亲本复交构建的抗赤霉病育种选择群体为试验材料,综合利用农艺性状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了55份新品系,并通过单花滴注法评价了其赤霉病抗性。结果发现,不同抗赤霉病基因/QTL、不同抗赤霉病基因/QTL组合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表现不一,仅含Fhb1或Fhb4的品系平均感病小穗数明显低于仅含Fhb2或Fhb5的品系及对照品种济麦22,赤霉病抗性较好;含有Fhb2+Fhb5的品系平均感病小穗数和平均感病小穗率表现最低、赤霉病抗性最好,含Fhb1+Fhb2的品系次之,均明显低于含Fhb1+Fhb4和Fhb2+Fhb4的品系抗性。本研究创制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且抗赤霉病新品系济麦8681和济麦8775可作为抗病亲本进一步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黄淮小麦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生物灾害,可防不可治,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民种粮效益,小麦赤霉病危害必须用抗(耐)赤霉病品种来解决。选用抗赤霉病材料做亲本,后代材料采取当地接种和南方病区自然发病强压力下选择抗赤霉病品种。华成麦1688是以淮麦0566为母本,洛麦23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的半冬性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2013—2015年3a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8767. 5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9. 45%,达极显著水平,18点汇总全部增产,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5年安徽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289. 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 35%,6点汇总全部增产,居参试品种第1位。3a接种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通过了江苏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引种备案。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中抗赤霉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优点,在安徽省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可望在江苏、河南、陕西更广泛的种植。  相似文献   

12.
细胞工程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建立和完善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抗DON毒素细胞突变体筛选,小麦花药培养及野生抗赤霉病基因向普通小麦转移等实用技术体系,并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开展小麦赤霉病生物技术育种,5年来,选育出高抗小麦抗赤霉病品系14个,其中“894037”,“894013”已用作抗源,育成中抗或中抗偏强的品系23个,其中“895004”,“92P28”已通过审定,在省内外大面积示范试种,还有一批高产,中抗以上的品系,正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2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黄淮南部试验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及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没有对赤霉病抗性在高抗及以上的品种,中抗及中感的品种也较为匮乏。将27个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及中感的参试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发现其抗源主要来自阿夫及其衍生系、意大利"St"、辉县红及其衍生系、八倍体小偃麦及其衍生系。因此,黄淮南部麦区参试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且抗源较为单一,建议通过筛选赤霉病抗病新种质,挖掘抗赤霉病新基因,加快黄淮南部麦区抗赤霉病品种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14.
葛自强 《农家致富》2005,(19):24-25
一、弱筋小麦。扬麦13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2002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品审02020346),2003年通过江苏省认定(苏引麦200301)、春性.中早熟。1998~2001三年度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较对照扬麦158增产3.14%,感赤霉病,中感纹材病、白粉病。适宜我省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谢惠民研究员主持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西农 794”于日前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正式审定。“西农 794”的选育在抗旱、抗逆、优质、稳产等综合农艺性状改进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该品种为冬性 ,株型紧凑 ,分蘖力中等 ,株高 80~ 90 cm,较西农 1 0 4 3降低了 1 0 cm;抗倒伏性强 ,抗旱 ,抗逆 ,抗条锈病达到免疫或高抗水平 ;籽粒饱满 ,品质优良 ,属中筋小麦 ,千粒重 40 g左右 ;落黄好 ,成熟期比长武 1 34晚熟 1~ 2d。 1 998~ 2 0 0 1年陕西省旱地 2 0点中试中 ,平均单产 4873kg/ hm2 ,比对照长武 1 34增产 6.1…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选育和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对28个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分析了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病病情指数、平均反应级与千粒质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在供试的28个小麦品种中,喷雾接种条件下筛选出1个中抗品种、6个中感品种,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57%和21.43%,千粒质量分别下降了4.55%和4.56%~44.76%;单小花滴注接种条件下筛选出1个中抗品种、4个中感品种,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57%和14.29%,千粒质量分别下降了8.50%和5.73%~12.99%。病情指数、平均反应级与容重分别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与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喷雾接种条件下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展性、拉伸面积4项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单小花滴注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延展性和拉伸面积6项指标不同程度下降。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郑麦9023品质综合指标表现最优。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整体抗性较差,同时赤霉病会降低感病小麦品质,需要加强抗赤霉病品种的筛选与创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陕西旱地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了近年陕西省审定的一批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展示试验。结果表明铜麦6号、西农189、普冰151、中麦175、致胜5号、西农318、西农219、长航1号丰产性及综合抗性均优于晋麦47,可推广种植;尤其铜麦六号、西农189、普冰151群体合理,穗粒数及千粒重较高,株高适宜,综合抗性好,下年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病新材料H35、S42和N553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 5个抗赤霉病亲本与 1个感赤霉病亲本配制的部分双列杂交组合和 4个抗赤霉病亲本与感赤霉病亲本安农 8455配制的家系群体进行了小麦抗赤霉病性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抗赤霉病材料S42和H35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组合S42 /安农 8455和H35 /安农 8455具有较好的特殊配合力;②抗赤霉病材料苏麦 3号、H35、S42和N553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均主要受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但相互间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声波工业加湿器加湿和穴播种植技术构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并对其田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波加湿器加湿,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的相对湿度能够稳定在80%以上,是小麦赤霉病发病的适宜环境。通过构建的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对27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供试小麦材料经过单花滴注接种和喷雾接种处理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NMAS22、天民15E006和西农511等3份材料在2种接种条件下均表现为中抗以上,可以作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安徽省2011年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分析了江淮地区35个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结果]主栽的35个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性品种,中抗品种占11.4%,中感病品种占54.3%,感和高感品种占34.3%。[结论]应加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工作,提高小麦的整体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