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戈壁荒漠区风电及光伏发电工程水土流失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河西走廊18个典型风电工程和光电工程为对象,对风电场和光电工程不同防治分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了对比,系统分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研究结论表明,风电场工程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道路区(63.33%) >风机区(21.85%) >集电线路区(10.47%) >施工营地区(2.93%) >监控中心区(1.42%),光电工程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 >道路区(27.17%) >其他防治区(1.77%) >管理区(1.18%) >施工营地区(1.15%);风电场工程各防治分区挖方量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风机区(77.38%) >道路区(13.76%) >集电线路区(6.39%) >监控中心区(2.16%) >施工营地区(0.32%),光电工程各防治分区挖方量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 >道路区(30.45%) >管理区(1.82%) >施工营地区(1.48%) >其他防治区(1.15%)。风电工程和光电工程的道路区和风机区(光电池板布置区)是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风电工程和光电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分别为0.314和0.419,以单位产能计算,光电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显著高于风电工程。  相似文献   

2.
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西走廊地区9个已建成的典型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首次指明国内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范围。结果表明:光伏发电项目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道路区(27.17%)〉其他防治区(1.77%)〉管理区(1.18%)〉施工营地区(1.15%);挖方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道路区(30.45%)〉管理区(1.82%)〉施工营地区(1.48%)〉其他防治区(1.15%),光电池板布置区和道路区是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419。  相似文献   

3.
山地型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风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大量风电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调整区域能源结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问题,不仅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而且会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风电场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多种侵蚀形式并存、扰动地表面积大、影响范围广、土壤侵蚀集中在施工期等特点。分析总结了山地型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要结合同类工程现场调查,综合确定风机区、道路区等直接影响区的范围;有关风速的介绍不能照搬当地气象站收集的资料,要查阅主体设计报告中工程区的近地面风速;项目土石方平衡要结合工程实际分区进行计算;在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中要考虑对风力侵蚀的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风电场通常位于高海拔山地区,水土流失风险高、危害大,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以江西省吉安市华润峡江玉峡风电场工程为例,从扰动面积、水土流失、挖填方量等方面分析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探讨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和防治重点。结果显示:风电场风电机组区和道路工程区是新增扰动面积和水土流失量的主要区域,也是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应在施工期第1年布设完毕,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单台风机挖填方量、造成的水土流失均小于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表明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挡土埂和挂网喷播植草是两种有效的边坡防护措施,可为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坝上风电场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分区、防治重点及植被恢复措施。结果如下: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为风电场工程的特殊性与坝上水土流失特征的相互耦合的表现;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点状与线状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土石方量较小、弃渣相对较少,水土流失重点在施工建设期等;风电场建设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升压站、风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和弃渣场等6个区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重点各有侧重;坝上风电场建设区的植被恢复可采取封育恢复自然植被,清理表土集中覆盖、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植被及人工植被建设3类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对河西走廊风电场进行了土样采集,借助SPSS软件对风电场扰动区域及对照区土壤养分指标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了风电场建设对扰动区域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电场的建设造成土壤p H值显著增大(P0.05),有机质、全钾含量显著减小(P0.05),全氮、全磷含量减小但不显著(P0.05);(2)风电场的建设对各扰动分区土壤p H值的影响大小为施工道路区架空线路区塔基建设区办公生活区,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为施工道路区办公生活区塔基建设区架空线路区,对全氮含量的影响为架空线路区施工道路区塔基建设区办公生活区,对全磷含量的影响西大河、昌马风电场为塔基建设区施工道路区架空线路区办公生活区,红砂岗风电场为塔基建设区办公生活区架空线路区施工道路区,对全钾含量的影响为办公生活区塔基建设区施工道路区架空线路区。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山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实践,对黑龙江省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措施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风电场工程建设周期短、扰动强度差异显著、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具有点线面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的水土流失特点;运输道路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部位。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电机组区、运输道路区、输电线路区、升压站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并有针对性地布设了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扰动地表面积大、土石方开挖量大、建设周期长、弃渣处理难度大等特点。该类项目的主要水土流失区域有车站、区间、附属设施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改移工程区等,而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增多,做好该类项目建设期的水土保持临时措施防治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风电场建设对河西走廊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力发电发展迅速。甘肃的风能资源蕴藏丰富,尤其是河西走廊的瓜州素有"风库"之称,为充分利用河西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国在酒泉地区规划建设了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风电场项目的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为加剧水土流失。对河西走廊建设风电场的优势进行概述,并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践,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该区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一是要严把项目的准入关,确保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施工管理,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三是要及时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完善后续措施。  相似文献   

10.
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需引起高度重视。以山东莒南风电场项目为例,指出该风电场水土流失具有点状与线状侵蚀并存、受风力和水力侵蚀共同作用、植被破坏点多且面积广、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间等特点,并依据项目区地形、气候特征和各项目分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植物、临时措施,以期为我国同类地区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浙江沿海风能开发前景广阔,近些年逐步进入风电开发的高峰期,风电建设中场内道路挖填、风机场施工等扰动剧烈,在沿海大风及暴雨侵袭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已成为沿海风电开发的环境关注重点。国电电力宁波穿山风电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水土保持设计,规范过程管控,积极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根据宁波穿山风电场工程实践,对沿海山地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码头工程施工期间会造成剧烈的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应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以闽东某泊位工程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分析闽东地区码头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防治措施布设成果及效果。结果表明:闽东码头工程具有占地面积多、可恢复性差,土石方开挖量大、余方总量多,施工期水土流失严重且集中,高陡边坡面积大等特点;分区设防,综合运用工程、植物及临时措施,形成综合防治措施体系;措施实施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9.96%,减少水土流失量达7 053t,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该码头可为闽东地区新建码头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借鉴,提高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河道整治工程是区域防汛排涝的重要基础,然而施工过程中的土石方开挖回填在水力冲刷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十分关键。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西片区横西河(秀沿路—龙游港)河道整治工程为例,探讨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建设。依据河道整治工程施工时序、工艺特点、建设区域环境特征等,将其分为陆域和水域工程防治区,因地制宜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形成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至设计水平年工程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金桥热电厂2×300 MW供热机组工程案例项目为背景,划定水土保持监测的分区布点、内容、方法、时段和频次等,对项目区内扰动地表的面积及扰动方式进行动态监测。采用集沙仪配合风速仪进行风沙流强度观测,风蚀模数观测;水蚀监测采用坡面侵蚀细沟体积量测法。通过各次降雨观测数据,分析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同时记录林草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等其它影响因子。热电厂类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包括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通过地面监测、调查监测和现场巡查等方法,能全面了解建设过程中人为产生水土流失的面积、流失量及其危害,为这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科学设计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调查结果,江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每年扰动的土地面积845.88km2,搬动土石方6.56亿m3,平均每年由此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1 779.39km2,水土流失量1 903.25万t。本文对该省近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实用性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直属水利工程项目具有建设规模大、涉及路线长、扰动面积广、动用土石方量大、施工场地多、管理难度大、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等特点,黄委采取建章立制、加强培训、强化组织、加强督导、全程监管等措施,推动该类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强化施工管理、规范资料档案等,为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在人为扰动和自然营力综合作用下,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其环境遭受加速破坏和损失的过程,由于施工活动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地表的扰动非常强烈,水土流失强度急剧增加。水利工程通常建设在江河湖海区域,施工过程涉及对原地形地貌的改变及大量土石方的开挖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同时重视水土资源管理和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从而达到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的。从当代水利发展的生态保护要求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特点出发,总结分析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土保持策略,旨在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省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30座已建光伏电站占地水土流失特征值调查研究可知:单轴跟踪式光伏电站平均占地为4.38 hm~2/MW,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光伏发电区及站区道路区(97.85%)>围栏边界区(1.56%)>控制管理中心区(0.35%)>施工生产生活区(0.24%);固定式光伏电站平均占地为2.49 hm~2/MW,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光伏发电区及站区道路区(95.42%)>围栏边界区(3.34%)>施工生产生活区(0.62%)>控制管理中心区(0.61%)。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2016年之前已建光伏电站各区实际占地面积之间的比值基本与国土资源部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一致。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光伏电站建设区域原地貌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施工中由于对地表的扰动,电站占地范围平均土壤侵蚀强度达到了极强烈,土壤侵蚀模数是原地貌土壤侵蚀的3.73倍;由于防护措施的实施及地表结皮的形成等,工程竣工后电站占地范围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下降为轻度,土壤侵蚀模数是原地貌的54%。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生态脆弱,自然格局极不均衡,是我国西部能源东送及引进中亚油气资源的必经之路,在西气东输一线、西部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引发了该区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若防护不当则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和区域生态安全。采取摸排清查、典型调查、定点监测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掌握了河西走廊段管道工程的情况,管道施工工艺及引发水土流失的因素,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类型、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等,并在对已建典型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建设和运行效果等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河西走廊段管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及措施布局,推荐了防护效果较好的防护技术和防护模式,为河西走廊地区管道工程建设及运行期水土流失防护措施设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