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适合地道栽培的优良平菇菌种,我们于1986年在地道内设置了品比试验.一、材料和方法(一)场地为使试验有代表性,我们将试验安排在兰州市三号洞人防工事内,地道宽4米,高6米,总面积约4000米~2,水泥拱型,走向为“7”字形,南面和东面各有一个洞口,试验设在离南洞口250米左右处。(二)试材参试菌株共11个:P_1(引自中国农科院蔬菜所),P_2(引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P_3(引自黑龙江应用微生物所),P_4(引自中科院微  相似文献   

2.
我厂为了选育出适合制罐的金针菇优良菌株,自1985年起,对引进的16个金针菇菌株,采用连续组织分离和自然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了适合制罐的优良菌株8501,现将试验结果简报于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8501(引自上海农科院),8502、8504(引自陕西铜川),8503、8509、8510(引自福建三明,8505(引自山东枣庄),8506(引自浙江庆元),8507(引自昆明),8508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合人防地道栽培的稳产高产金针菇当家品种,我们在三年多的试验基础上,1988年又引进了金针菇杂交19号进行地道栽培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有金针菇杂交19号,由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三明1号(对照株),由湖北大学生物系提供(原菌株来自三明所).培养基配方为:棉子壳78%,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另加KH_2PO_40.15%,含水量70%,pH自然.(二)栽培方法采用熟料袋栽,栽培袋规格15×35×0.045cm的低压聚乙烯筒料制作,每袋装干料200g.拌料、装袋、灭菌按塑料袋制种常规法,采用单  相似文献   

4.
酒糟代麸皮栽金针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弟 《食用菌》1992,14(6):23-23
酒糟是酿酒工业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多种氨基酸.为增加生产金针菇的原辅材料,降低金针菇生产成本.我们于1991年10月至1992年3月进行了以鲜酒糟代替麸皮栽培金针菇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金针菇菌株为FV25,引自江山市农科所.鲜酒糟由我市酒厂提供,分黄酒糟与白酒糟两类,出厂后隔天直接使用.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是一种喜低湿,对空气要求不甚严格的食用菌。利用人防地道栽培金针菇具有多种有利条件: 1.地道内湿度较大,保湿条件好,水分管理相当方便,可节省大量人工。 2.地道内温度比较稳定而又适于金针菇结菇的需要,保温条件又好。据测,太原市的人防地道,  相似文献   

6.
金针菇适应性广,有较强的耐寒性,是适合我省冬季栽培的一种优质食用菌。冬令上市,将会深受人们欢迎。为选择适合棉籽壳培养料生长的优质高产菌株,探讨适宜的栽培容器,我们用四个金针菇菌株在三种栽培容器上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F_1(作者从保定西郊杨树段木金针菇子实体上分离的驯化株),F_2(从日本引入),F_3(引自上海农科院),F_4(引自中科院微生物所). (二)培养料:棉籽壳89%,麦麸10%,石膏1%,料水比为1:1.4,pH自然。  相似文献   

7.
人防地道低温、高湿、黑暗,特别适宜发展金针菇生产,其经济效益远远超过种植平菇、凤尾菇、蘑菇。我们根据人防地道特点,摸索出一套适合人防地道条件的袋栽金针菇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适宜品种的选择:不同品种金针菇需要的氧气情况不一样,在地面种植的高产金针菇品种,在人防地道中就不一定高产。  相似文献   

8.
在金针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菇体色泽深、产量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问题,笔者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进行了袋栽金针菇用大塑料筒出菇试验.结果表明,用塑料筒出菇可改善金针菇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一)供试材料 菌株为金针菇19号,引自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0%,麸皮10%,另加石膏粉1%,含水量70%,pH值自然.(二)试验方法 采用常规熟料袋栽,袋规格有两种,15×45×0.06cm的袋装干料250g,17×45×  相似文献   

9.
我省利用人防工事及室内袋栽金针菇已较普及,为了使金针菇的栽培不受人防工事及栽培室的限制,我们开展了室内养菌室外地沟出菇的两步栽培法试验,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供试材料金针菇三江5号菌株,引自黑龙江集贤县农技高中。培养料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采用17×33cm(厚5~6丝)的聚丙烯塑料袋作栽培容器。(二)制栽培种每袋装干料400g,料含水量65~70%,装料不宜太实,以能打孔不变形为宜。采用塑料颈圈、棉塞封口.按常规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接种。养菌室必须清洁、黑暗,室温保持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以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FV7为材料,采用紫外线诱变、氯化锂诱变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等多种诱变方法对金针菇的菌丝细胞进行诱变,诱变后的菌丝细胞经过菌丝体生长阶段33℃高温初筛和子实体发育阶段20℃中温复筛,并经过多轮筛选获得耐高温突变菌株FV7EMS。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磺酸乙酯对金针菇菌丝细胞的诱变效果明显,突变菌株FV7EMS能在20℃温度出菇,且生长速度快、菌柄较长,生物学效率比亲本FV7提高了28.82%,与亲本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金针菇耐高温新品种的培育,对于降低工厂化栽培能耗、多季节栽培金针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91~1993年,对引进的12个金针菇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 ①三明1号;②杂交19号(引自三明市食品工业所);③常山金针菇(引自常山县微生物总厂);④V9(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⑤SFV9(引自中国农科院土肥所);⑥FV17(引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⑦8815;⑧8817(引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⑨088(引自河北省微生物所);⑩8809;(11)99号(同②);(12)FV29(同⑥)。在这12个品种中,①~⑧子实体为黄色,⑨~(12)子实体为纯白色。 (二)试验方法 采用熟料栽培。配方(%)为:棉子壳50,锯末36,麸皮10,过磷酸钙0.5,尿素0.2,石膏1.3,石灰1,蔗糖1,料含水量60。试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品比试验于1991年10月24日和25日拌料,料水比1:1.2~1.3。采用33×17cm聚丙烯袋,装料高14cm,高压灭菌2小时。冷却后接入各供试品种的原种,于26℃左右下培养。各品种栽培袋设3次重复,随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品种间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利用同工酶的不同酵谱类型进行品种间鉴定.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种编号1.黄色金针菇,引自成都;2.白色金针菇,引自成都;3.金针菇4号,引自北农大;4.朴菇,引自重庆;5.高产金针菇,引自铜川市、6.金针菇,引自三明;7.金针菇8001,引自重庆;8.CN7,引自成都;9.三明一号,引自成都;10.构菌,引自上海;11.CN12,引自成都;12.金针菇,引自昆明;13.金针菇,引自重庆.  相似文献   

13.
烟草废料和紫茎泽兰栽培金针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辟食用菌生产原料,我们进行了烟草废料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 phorum)栽培金针菇试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菌株金针菇三明一号,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报道用紫外线照射孢子印的方法,诱变出平菇新菌株铜山4011。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株:低温型平菇Pleurotusostreatus(即粗皮侧耳),于1982年秋引自本县利国菌种厂(该厂1982年春引自上海农科院),本所编号401。参试菌株有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1981年引自福建农科院),紫孢侧耳Pleurotus sapidus(1981年引自省微生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是一种味美的菇类,国外以日本栽培较多,其产量仅次于香菇。近几年来我国福建、上海等地栽培面积逐步扩大,然而我省种植却不多。为了把金针菇的栽培在本地推开,我们于1987年10月至88年4月,进行了金针菇不同场地栽培试验,并对引进的七个菌株作了比较,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种来源G_1、G_2引自湖南农学院;G_4引自上海师大(原引自日本);G_5、G_6引自福建;G_7、G_8引自江苏常州蔬菜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七个平菇菌株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肇平  汪美雨 《食用菌》1998,20(2):19-20
1996年.我们引进部分地区的平菇新菌株,通过栽培比较.选出了适于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为今后平菇生产奠定了基础.现将试验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平菇菌株 杂交17号和杂交3号.广温型,引自江苏农科院;江都10号、12号,广温型,引自江苏江都富达食用菌所;高邮4号,广温型,引自江苏高邮食  相似文献   

17.
在《食用菌》第3、4期中,我们分别讨论了碳氮源和大量元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本文主要报道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金针菇菌株8508引自桐乡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人防工程培养金针茹过去有过报道,“北方地道周年生产金针菇技术”是本刊发表的第一篇利用地道周年生产金针菇的技术论文(见《食用菌》1996年第1期)。由于地道内夏季温度低、湿度高,而且温、湿度较为恒定,形成了地道内周年生产金针菇的必要条件。但在地道内周年栽培金针菇仍然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夏季菌种及生产菌丝的培养问题;夏季地道内  相似文献   

19.
周阿囡  沈金麟 《食用菌》1991,13(1):26-27
我县地处浙北平原,是粮、桑为主的地区,棉花面积不到全县耕地面积的8%,棉子壳极为紧缺,为了开发本地食用菌培养料资源,我们从1989年着手利用桑枝条加工成木屑袋栽金针菇技术的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金针菇3号,引自上海市菌种站.  相似文献   

20.
陕西南部汉中盆地系产稻区,稻草资源丰富,为提高稻草的利用价值,笔者于1988年用稻草粉作培养基,进行金针菇栽培试验,初步获得成效。(一)材料供试菌株为金针菇881,引自常山县微生物总厂。母种 PDA 培养基。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杂木屑78%、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原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