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物间套作技术对烟草生产的借鉴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作物间套作技术在烟草生产中的作用,结合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间套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期望对该技术在烟草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介绍了间套作作物的搭配原则及间套作效果的评价手段,分析并总结了间套作模式的理论基础、成功间套作模式对作物(包括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等)和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了烟草间套作种植需要注意烟草不能与蔬菜类和茄科作物进行间套作,烟草与后作的共生期容许阈值在40天左右等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作物间套作技术对烟草生产的借鉴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作物间套作技术在烟草生产中的作用,结合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间套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期望对该技术在烟草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介绍了间套作作物的搭配原则及间套作效果的评价手段,分析总结了间套作模式的理论基础、成功间套作模式对作物(包括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等)和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了烟草间套作种植需要注意烟草不能与蔬菜类和茄科作物进行间套作,烟草与后作的共生期容许阈值在40天左右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国内外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及内容,总结近五年来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土壤容重、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抗病虫性、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部分等方面研究较少。提出间套作在栽培措施方面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合理安排间套作作物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对间套作领域当前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讨论。首先,综述了间套作复合群体在光能利用特性,指出了间套作可通过增强叶片光合性能和提高光的截获率与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光能利用率。其次,综述了不同间套作复合群体在氮、磷、钾养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和互补利用现象,讨论了各种间套作类型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能机制。最后,综述了间套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间套作可以使产量提高20%~50%,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复合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关键。不同间套作类型对秸秆和籽粒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指出了间套作研究在资源集约利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与农林生物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中药材与农林生物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及效益,包括中药材与大田作物组成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中药材与果树组成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中药材与林木组成的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等3个方面的内容及效益,以期为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生产、提高中药材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泸水县间套作的现状出发,阐述玉米间种矮脚豆的增产机理,探讨泸水县玉米间种矮脚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间套作综合效益,以期为该间套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不同施氮时期对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间套作条件下小麦不同施氮时期对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施氮时期对间套作小麦品质有显著的影响,随小麦施氮时期后延,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干、湿面筋含量均有大幅度地提高。同时,小麦不同施氮时期也改善了间套作玉米的品质指标,以小麦孕穗期追施氮肥间套作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和灰分含量最高,但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的基本情况及研究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意义,并对国内外不同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变化、间作群体中的土壤水分蒸发、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述,提出了在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是一项解决人多地少和前后茬作物抢节令问题、缓和劳动力矛盾、恢复地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科技措施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发展的意义,介绍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并提出农作物间套种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间套作是一种充分利用光、温、水和土壤资源,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化农业栽培技术,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玉米-大豆间套作是在我国应用较早、在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大豆间套作种植模式,以玉米为主的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占据重要位置。经过多年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表明,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并且可以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综述了间套作栽作物种间关系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作栽培作物种间关系对作物养分吸收、作物地下部以及作物产量优势的影响,讨论了丛枝菌根真菌(AMF)对间套作作物种间关系的响应.分析认为,对于作物养分吸收来说,豆科以及非豆科作物间套作栽培时,由于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通过不同作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了非豆科作物的氮素吸收,会表现出明显的互利关系;间套作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减少作物种间竞争;对于作物根系来说,不同作物间根系相互作用和根际过程,决定着作物间的互惠关系,种间互利关系的变化促进了地下根系生长;对于产量优势来说,间套作的产量优势建立在事宜的生长环境基础上,只有合理配置光、温、水、气、肥等资源,才能够増加作物之间的营养互补,减小竞争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作物间套作的产量优势;AM真菌对间套作作物的调控,可能是影响间套作作物产量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阐述了间套作种间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棉田经济效益并保证棉花种植面积的稳定性,因地制宜,改变植棉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是促进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其中,间套作模式在棉田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得到广泛关注。概括了棉田中主要的间套作模式,并总结了各种间套作模式的增产优势,阐述了间套作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根系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根据目前间套作模式在棉花实际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间套作模式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作物间套种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技术,是生长在同一田地上的2种或2种以上的农作物,它们的生长时间与生产季节均相近,按照一定占地比例将它们进行种植的技术。阐述了国内外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概况,论述了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发展的意义,介绍了农作物间套种的原则,并提出了发展农作物间套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成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分析了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节氮理论基础和增产原理;指出合理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能有效促进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能力,提高系统内作物养分利用率,减少农田氮素损失,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总结了甘肃不同生态区域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实现高产高效的重点技术措施。最后对间套作栽培在集约化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及间套作生产中机械化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建立现代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和耕作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咖啡间套作的意义以及小粒咖啡在云南的主要间套作栽培模式,以期为今后咖啡科研及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间套复合群体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间套复合群体水分利用的特征及其机理,展望了未来间套作研究的重点领域。间套复合群体总耗水量与单作耗水量的加权平均差异极小,但水分利用效率可较单作提高18%~99%,间套作有利于创造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环境。复合群体水分高效利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同作物水分需求时空生态位差异、提水作用、特殊的冠层结构、高效的光合产物转移特点、提高蒸腾量占腾发总量的比例。未来研究重点领域包括:间套作物根系时空分布与水分间的互作作用,配对作物生化互作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根系提水作用的诱导和利用,基于地面改进的间套作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和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20,(1):24-26
我国烤烟连作现象较为突出,对土壤生态、烟叶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烤烟间套作种植模式为解决连作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综述了目前我国烤烟间套作种植模式的研究概况,以及间套作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内在质量、土壤质量、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并展望了烤烟间套作的发展方向,为烤烟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2种当地常用辣椒品种二金条和川藤六号与花生间套作,调查辣椒花生行比不同的间套作、不同间距、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间套作对2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不同行比的辣椒花生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为29.71%~93.75%,防控效果最好的是2行川藤六号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达到93.75%;辣椒与花生行间距为10 cm时的辣椒炭疽病病情指数显著(P0.05)低于间距为30 cm时的病情指数,表明2种不同间套作植株在一定距离间距越小防控效果越明显;辣椒与花生间套作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控效果为37.68%~82.80%,最佳防控行比为2行二金条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为82.80%;基于对2种病害控制的角度考虑,2行辣椒与1行花生间套作的种植比例达最佳控病效果;花生窝间距为30 cm时的花生叶斑病病情指数显著(P0.05)低于10 cm时的病情指数,表明花生种植密度越小花生叶斑病发生越轻。  相似文献   

19.
酒用高粱是贵州省重点优势产业,但其产量远不能满足酿酒企业的需求。间套作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开展高粱间套作对于贵州发展高粱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高粱高产高效栽培及贵州省高粱产业发展提供思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高粱常用品种、共生群体作物品种选择、主要间套作栽培模式、经济效益等方面概述高粱间套作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