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麦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吡虫啉有效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比麦长管蚜高 ,其LC50之比为1∶3左右。田间试验结果明确 ,吡虫啉持效性好 ,其持效期与吡虫啉用量和麦蚜种类有关。小麦穗蚜发生始盛期是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防治禾谷缢管蚜最佳有效用药量为1g/667m2,麦长管蚜为2g/667m2。  相似文献   

2.
麦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平均密度(X)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标(m*/X)进行模糊聚类,对麦蚜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麦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整个种群动态有6个状态集。防治重点要放在初盛期(A4),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蚜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淮北地区小麦上蚜虫发生危害调查明确,麦株上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38.5911-009398=-0.9244)。目前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50%粉多威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麦蚜均表现高效。根据麦蚜危害和药剂防治的投入产出比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穗期麦蚜的防治策略,应用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低剂量杀虫剂对星豹蛛捕食桃蚜功能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蜘蛛对蚜虫控制作用的影响,采用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定了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桃蚜Myzus persicae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利用HollingⅡ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析了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桃蚜和星豹蛛均对阿维菌素最敏感,其对应的LD50和LC50最低,分别为4.94×10-4 μg/头和0.14 mg/L;吡虫啉和啶虫脒居中,毒死蜱最低;前三者的LD50依次是毒死蜱的127.47、72.05和1.67倍,LC50依次是毒死蜱的261.36、3.60和4.08倍。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对桃蚜的功能反应类型基本符合HollingⅡ模型;除3.0、4.5 mg/L啶虫脒处理外,不同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对桃蚜的处理时间长于对照组的0.016 d,最大日捕食量小于对照组的60.7头;同种杀虫剂作用下,随着浓度增加平均日捕食量逐渐降低,处理时间延长,瞬间攻击率下降;寻找效应随着桃蚜密度和杀虫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表明低剂量杀虫剂处理星豹蛛后延长了其对猎物的处理时间,降低了瞬间攻击率,减少了日捕食数量,从而降低了对猎物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绿豆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调查表明,绿豆上的蚜虫主要为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其发生规律与绿豆生育期密切相关:1~3复叶期,豆蚜迁入绿豆田,始花期蚜量增长最快,盛花至初英期蚜量最大,为害最重,盛荚期后蚜量迅速下降。防治策略为前期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中期辅以药剂防治,后期充分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药剂防治以40%氧敌乳油1500倍液,盛花期施用1次即可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6.
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硫酸锌1000倍液对肿囊腐霉与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半径分别为1.6mm、2mm,而同一浓度的杀菌剂普力克为3.4mm与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6gZnSO分批施入再接肿囊腐霉的发病率在25%~17%,接禾谷镰刀菌的发病率在17%,均低于对照区50%。10ml普力克分批施入盆土内,然后分别接入两菌,均未见发病。ZnSO以667m1.5~2kg的用量与其他肥料组配成种肥,在大田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效果为79.65%~86.58%。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现阶段棉田常用化学杀虫剂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棉花主要害虫的毒力以及对新疆本地优势天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安全性,于室内分别测定当前21种棉田常用化学药剂对新疆棉田3种主要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截形叶螨Etranychus truncat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及优势天敌多异瓢虫的毒力,比较不同药剂对各种害虫和天敌的相对毒力指数以及益害毒性比。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10种蚜虫防治药剂对棉蚜成蚜的半致死浓度LC50由高到低依次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环氧虫啶、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烯啶虫胺、呋虫胺、螺虫乙酯和吡蚜酮,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氟啶虫胺腈和螺虫乙酯;5种叶螨防治药剂对截形叶螨成螨的LC50从高到低依次为阿维菌素、哒螨灵、四螨嗪、噻螨酮和炔螨特,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四螨嗪、噻螨酮和阿维菌素;6种鳞翅目害虫幼虫防治药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LC50由高到低顺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综合上述2个方面结果,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不仅对棉花害虫毒力效果强,而且对有益天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非洲山毛豆提取物对香蕉交脉蚜的忌避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和机油乳剂对香蕉交脉蚜的忌避作用及其混用效果 ,结果表明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和机油乳剂对香蕉交脉蚜均有明显的忌避作用。当非洲山毛豆乙醇提取物中干物质的量为0.1250g/100ml时 ,忌避作用率为0.3201,0.5g/100ml时忌避作用率为0.1393,两者混用后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建立了两种药剂对香蕉交脉蚜的忌避作用的回归模型 :非洲山毛豆Y1=0.2645-0.0904X1-0.0348X21;机油乳剂Y2=0.2645-0.0736X2-0.0068X22,以及混用后的忌避作用模型Y=0.2645-0.0904X1-0.0736X2-0.0348X21。  相似文献   

9.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10.
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和危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采用累积虫日作为危害量指标 ,建立了蚜虫危害量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回归模型 ,即Y1=1.4250+5.3529×10-4X1,Y2=1.1780+0.0106X2 ,确定了禾谷缢管蚜的动态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用模糊识别技术鉴定小麦品种(系)抗蚜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在田间对57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蚜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对麦蚜混合种群抗性表现较稳定的有16个品种(系),其中中抗的有9个,低抗7个;单测对麦长管蚜高抗的有中无芒,KOK(1679)等2个,中抗的有洛夫林10号、北京10号、Chul(1497)、L1、JP等11个,低抗的有小白冬麦、西农6028、丰产3号等10个。对禾谷缢管蚜抗性较稳定的有22个,即高抗有5个,中抗6个,低抗11个。其中Chul(1497)、KOK(1679)、JP、中无芒、L、郑州831、北京10号、洛夫林10号等抗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G—P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麦蚜和菜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G-P杀虫剂——灰绿拟青霉发酵液与两种植物提取物配制的复合生物杀虫剂防治麦蚜和菜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G-P杀虫剂400倍液48小时对3种麦蚜的毒效为98.4%~98.9%,对3种菜蚜的毒效为92.7%~98.3%;G-P杀虫剂对6种供试蚜虫的致死中浓度为稀释1536~2075倍。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G-P200和400倍液对麦蚜与菜蚜2天防效均达95%。  相似文献   

13.
新农药防治小麦蚜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常用于防治小麦蚜虫效果较好的农药主要有乐果、氧化乐果和辟蚜雾。但东果类农药对天敌杀伤严重;辟蚜雾虽对天敌较安全,但依赖进口,药源紧张。为了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治蚜新药剂,我们于1987—1988年对新合成的抗蚜威和灭蚜灵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4.
宁夏麦蚜天敌多样性及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蚜是宁夏小麦的主要害虫,为了实现自然天敌对麦蚜的有效控制,采用网捕法和陷阱法等采集手段,通过3年田间调查,共鉴定麦蚜天敌97种,包括寄生性天敌16种和捕食性天敌81种。将麦蚜天敌划分为单食性天敌、寡食性天敌、多食性天敌及杂食性天敌共4类功能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敌功能团对麦蚜种群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寄生性天敌中蚜茧蜂属的燕麦蚜茧蜂与烟蚜茧蜂是优势种;捕食性天敌种类较为复杂,不同地区麦蚜天敌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复杂的农业景观能够维持更高的天敌多样性。表明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建立和恢复非作物生境能够明显提高天敌种群数量,进而提高其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壤施硅对小麦和麦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土壤施硅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在小麦种植前分别配施0(CK)、40、80和120 kg/hm2四个浓度的硅肥,测量施硅后小麦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株高、产量指标以及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发生量。结果表明,施硅对小麦株高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但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小麦叶面积分别为1 786.03 mm2和2 033.54 mm2,生物量分别为133.68 g和134.50 g,小麦穗粒数分别为35.61粒和35.92粒,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5.34 g和45.59 g,小麦产量分别为9 684.45 kg/hm2和9 835.0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小麦成熟期较对照提前3 d;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禾谷缢管蚜发生量分别为90头和86头,均显著低于对照;40、80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荻草谷网蚜发生量分别为128、117和105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田间土壤施硅80 kg/hm2和120 kg/hm2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农艺性状,提高小麦产量,并能减少麦蚜发生量。  相似文献   

16.
柴立英 《植物保护》1998,24(6):29-31
采用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建立以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为目标函数的氧乐果()、久效磷()两因子效应编码值回归模型^(%)=105.56+21.27+16.10-22.32-18.10,计算得出:5~6a生苹果树每棵用40%氧乐果乳油3.15ml和50%久效磷乳油2.88ml混配药液,加面汤粘着剂3者共10ml涂干,施药后7d,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期望防效可达100%,残效期达15d以上,且对蜘蛛、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12种药剂防治麦蚜及对天敌安全性田间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30g/hm^2、啶虫脒11.5g/hm^2、辟蚜雾150g/hm^2、赛丹450g/hm^2对麦蚜防效高,药后7d的防效均在99%以上,且对捕食性天敌无害,可以作为综合防治麦蚜的药剂大面积推广应用。每hm^2喷液量为600kg。  相似文献   

18.
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纹枯病菌在含己唑醇系列浓度的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计算出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07+2.3632x,r=0.9971,药剂EC50=2.5464mg/L,EC95=12.6463mg/L,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田间药效显示,5%己唑醇悬浮剂250mg/667m2药后15d防效达69.54%。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二代粘虫对春小麦自然危害和模拟危害的研究,得出了=1.7484x1+13.383x2-29.1736±7.0784产量损失预测摸型;式中x1为危害期距腊熟期天数,x2为危害级值;明确了当地二代粘虫3龄前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下旬;确定了防治指标:一级被害株率15%或虫口密度60-70头/m2。证明了当小麦旗叶全部被害时将使籽粒产量损失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的有效药剂,用浸虫法测定了7种药剂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分别采用浸虫法、浸叶法、药膜法测定了7种药剂对其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试验作了进一步验证。浸虫法测得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成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1.38 mg/L;浸叶法测得辛硫磷毒力最高,为42.05 mg/L;药膜法测得毒死蜱毒力最高,为18.51 mg/L。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毒力值变化最大,浸虫法毒力是浸叶法毒力的61.86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在3种生测方法中毒力相当,但均较低。丁硫克百威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7.29 mg/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 500 g/hm2(有效成分,余同)防效达80.66%,对花生的保果、增产幅度分别为77.90%、17.56%;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2 250 g/hm2、20%丁硫克百威乳油3 000 g/hm2与辛硫磷防效相当,且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因此,选用以上药剂于7月中下旬花生封垄前田间灌墩可以有效减轻暗黑鳃金龟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