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吊养育珠蚌常会反复着生附着物,尤以池塘吊养蚌更易发生。轻者往往阻碍蚌体水流畅通,重者会影响育珠蚌摄食、生长,并消耗水中的养料,使水变瘦,降低珠质、珠量。珠蚌附着物防除技术:一类是蚌体受伤,感染水霉、绵霉等真菌,导致病变,患部有绵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优食一号为材料,探讨3龄期颗粒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温度、饲养密度、给饵次数对家蚕的生长发育等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龄期颗粒人工饲料育的适宜饲养温度为29℃,适宜饲养密度为0.59头/cm~2,饲养1盒蚕种(25 000头/盒)的3龄期家蚕的适宜蚕座面积约为4.25 m~2,大于此密度,家蚕的生长发育会显著变差。在适宜的饲养温度和饲养密度条件下,3龄期1盒蚕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总食下量约为2 300 g,盒种总给饵量以2 760 g为宜,给饵次数以2次为宜,其中3龄饷食给饵量约为1 840 g,3龄48 h给饵量约为920 g。  相似文献   

3.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对玛曲高寒草甸4种管理措施(不围栏、围栏、围栏+施肥、围栏+补播)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氮(SMBN)和磷(SMBP)连续4年(2011-2014年)变化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年份,不同管理措施,相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围栏+补播>围栏+施肥>围栏>不围栏(0~20 cm)和围栏+施肥>围栏+补播>围栏>不围栏(20~40 cm);同一年份,相同管理措施,不同空间层次(0~20 cm,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0~20 cm>20~40 cm, 一般前者为后者的1.22~3.39倍。2)不同年份,相同管理措施,相同空间层次(0~20 cm,20~40 cm),除不围栏(0~20 cm)SMBC外,土壤微生物量年际变化表现为2011至2012年上升至最大值,之后下降;不同年份,相同管理措施,不同空间层次(0~20 cm,20~40 cm),0~20 cm土壤微生物量年际变化幅度大于20~40 cm。土壤微生物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其值排序为:围栏+补播>围栏+施肥>围栏>不围栏。围栏+补播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3种措施,是玛曲高寒草甸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不同管理措施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4种不同管理措施(不围栏、围栏、围栏+施肥、围栏+补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相同月份,相同土层,不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围栏+补播围栏+施肥围栏不围栏;(2)相同月份,不同土层,相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量表现为:0~20cm20~40cm,且前者为后者的1.16~3.13倍;(3)不同月份,相同土层,相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7月出现最大值,各月间呈不同的显著性差异;(4)不同月份,不同土层,相同管理措施,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化幅度高于20~40cm。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变化与气温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其排序为:围栏+补播(0.193)围栏+施肥(0.096)围栏(-0.059)不围栏(-0.231)。围栏+补播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最佳,是玛曲高寒草甸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56-159
为了探索人工养殖大鲵适宜生存的水环境中浮游生物的构成,对大鲵仿生态养殖方式下的水环境进行浮游生物组成分析,共检测到浮游植物6个门,36个属(种),其中以舟形藻、栅列藻、小球藻、桥弯藻、微囊藻等种类最为常见。藻类的比例及排列顺序为硅藻(42.91%)﹥绿藻(40.30%)﹥蓝藻(8.81%)﹥黄藻(6.54%)﹥甲藻(1.03%)﹥裸藻(0.4%)。池塘中浮游动物4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21属(种),池塘中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为46.1个/L,其中原生动物28.2个/L,轮虫7.7个/L,枝角类8.9个/L,桡足类1.3个/L。综合评价样品所代表大鲵仿生态池塘为寡污型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水体水质良好,水质清澈无污染,可以满足大鲵对水质的要求,在该水质条件下,亲鲵的参繁率达到12.7%。  相似文献   

6.
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颗粒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方法和饲育环境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龄最适给饵量为50mg/头,适宜饲养密度为1.5头/cm^2,增加给饵次数有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温度和光照对小蚕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以29-30℃黑暗饲育成绩最好。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孟枋  叶荫云 《畜牧与兽医》1992,24(4):151-153
<正> 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属一种病毒(据有关报道系嵌砂样病毒).为了防治三角帆蚌瘟病,我们自1986年始对本省三个地区的疫点进行了调查和试验观察,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尤以春夏之交和秋末死亡较高,在死亡蚌中;又以育珠手术蚌最多,我们收集了三个地区部分蚌瘟带毒组织,进行人工感染、继代和保存试验,结果如下: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甘肃天祝高寒草地5种不同干扰生境(围栏内天然草地、围栏外天然草地、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一年生禾草人工草地和鼠丘地)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扰动生境土壤维素分解菌数量差异较大,0~20cm数量大于20~40cm,一般为2~6倍;0~20cm表现出较强的时间动态,20~40cm不表现时间动态或时间动态很弱。  相似文献   

10.
三毛金藻一般是小三毛金藻和舞三毛金藻.外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大小为8.3~13.5 μm,前顶生3根鞭毛,2长1短,两侧有2个金黄色的色素,体内有白糖体颗粒,它分泌的溶血素和鱼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其中毒程度并不是和藻的密度成正比,是和水中的辅助因子有关,如硬度在15 mgn/L以上,盐度在0.2%~0.5%,pH在8.5以上,总氮量在0.25 mg/L以下,水温在2~28 ℃,透明度较大等,这些因子可增强鱼毒素的活性,当具备这些因子时,由于毒性增强,较低的藻密度也能使鱼类致死.  相似文献   

11.
从微观视野认识土壤氮素形成机理,为高寒草甸微生物生长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玛曲高寒草甸4种不同管理措施(不围栏、围栏、围栏+施肥、围栏+补播)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管理措施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数量均显著高于20~30 cm土层(P<0.05),一般前者是后者的1.23~4.03倍和1.11~2.25倍;且不同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之间数量差异显著,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嫌气性固氮菌。2)同一空间层次,不同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间数量差异较大。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以围栏+施肥和围栏+补播草地最高,围栏草地次之,不围栏草地最少。3)不同管理措施,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但围栏+施肥和围栏+补播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可见,围栏+施肥和围栏+补播措施对玛曲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和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有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获得适合大规模生产虾青素的藻株及适宜其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培养基,研究比较了3个不同品系的雨生红球藻H2、H3、H4在4种不同培养基BBM、BBM+1 g/L Na AC、SM、BG11中的生长和虾青素积累情况。结果表明:SM有利于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在相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为H3H2H4。在所有试验组中,藻株H3在培养基SM中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最快,在培养基BBM+1 g/L Na AC中虾青素含量(2.17%)和虾青素产量(30.1 mg/L)最高,分别为其他试验组的1.16~4.72倍(P0.05)和1.18~6.28倍(P0.01)。因此,藻株H3比较适宜作为大规模培养的藻株,其最适生长繁殖和虾青素积累的培养基分别为SM和BBM+1 g/L Na AC。  相似文献   

13.
室内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对高氨氮废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红兵  何洋  李红芳  刘锋  张树楠  王迪  肖润林 《草业科学》2016,33(11):2189-2195
本研究以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系统为对象,分析绿狐尾藻湿地系统中NH_4~+-N的去除规律及氮质量平衡。结果表明,试验第28天,在200和400mg·L~(-1) NH_4~+-N两个处理中,水体全氮(TN)去除率分别为86.1%和77.7%,NH_4~+-N去除率分别为89.8%和78.8%。根据氮质量平衡得出,在200和400mg·L~(-1) NH_4~+-N两个处理中分别有14.7%和30.2%的外源NH_4~+-N直接被底泥吸附,25.3%和11.0%转化成底泥NO_3~--N,29.7%和12.7%被绿狐尾藻直接吸收利用,14.0%和23.3%残留在水体,剩余16.3%和22.8%可能被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绿狐尾藻对氨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为其在人工湿地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围栏封育、浅耕翻和耙地改良24年后的退化草原的土壤碳、氮储量测定表明:(1)不同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是:在L1层(0~10cm)自然恢复和耙地改良显著高于浅耕翻改良和围栏外放牧;L2(10~30cm)层自然恢复显著高于耙地改良;浅耕翻改良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2)土壤有机碳储量在L1层自然恢复、耙地改良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浅耕翻改良;在L2层自然恢复显著高于耙地改良;浅耕翻改良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3)L1层全氮含量、全氮储量均表现出自然恢复、耙地改良显著高于浅耕翻改良,三者均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L2层全氮含量、全氮储量表现出三种恢复改良措施改良后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4)三种改良措施都有利于土壤C、N的积累,且在中等时间尺度上随着改良干扰程度的加重积累量相对减少。(5)不同措施对退化草地恢复的效果不同,依据恢复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云南山地灌草丛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春德 《草业科学》2010,27(1):47-51
通过对云南山地灌草丛植被恢复研究表明,围栏封育、浅耕翻、浅耕翻+补播3种技术措施均可有效恢复山地灌草丛植被,提高草地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增强保水保土功效;浅耕翻+补播对退化山地灌草丛植被的恢复效果优于围栏封育和浅翻耕;在浅耕翻+补播处理中,3年平均草层高54.0cm、植被盖度95.4%、植株密度2250.1株/m2、鲜草产量7701.1kg/hm2,分别较对照提高210.34%、147.12%、123.60%和93.25%;土壤全氮(2.05g/kg)和有机质(62.61g/kg)分别较对照增加79.82%和109.82%,容重(0.83g/kg)较对照降低25.89%;地表径流量(5.73m3/hm2)及土壤侵蚀量(6.32kg/hm2)分别较对照下降93.59%和78.85%。  相似文献   

16.
荒漠草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围栏封育+灌木条带+施肥复壮、围栏封育+松土补播+草种包衣2种荒漠草原植被恢复模式草地地上生物量在生长末期分别比放牧天然草地,增加31.30g/m2、24.57g/m2;3种植被恢复模式及放牧样地的表层(0~20cm)土壤含水量均较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间呈正相关关系,围栏封育+灌木条带+施肥复壮、围栏封育+松土补播+草种包衣试验样地、放牧天然草地(CK)的地上生物量与0~20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围栏封育+灌木条带+施肥复壮"试验样地的地上生物量与20~40cm土壤含水量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退化荒漠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可采取围栏封育、施肥、补播、增加防护灌木带等多种措施以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产精量和精子密度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种公牛的一个生产周期及一生的生产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一个生产周期内,辽育白牛的平均产精量呈抛物线状,平均精子密度大致呈L状;国内培育的夏洛莱牛平均产精量呈反S状;进口利木赞的平均产精量呈阶段式递增趋势,平均精子密度呈阶段式递减趋势。在一生生产过程中,辽育白牛的平均产精量在前3年呈上升趋势;进口西门塔尔的平均产精量呈S状,在采精第二年有个低产点,在采精第四年有个高产点;所有品种牛平均精子密度均在采精后第1/2年显著降低,经过1/2年后再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6个家蚕原种、2个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重点探讨了4个原种1~2龄颗粒饲料育对其生长发育、产卵性能和叶卵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极大差异,从24 h疏毛率来看,杂交种高于原种,日系品种高于中系品种。原蚕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的1~3龄发育经过比全龄桑叶育对照显著延长,但5龄期发育加快,差距缩小。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原蚕虫蛹生命率无明显影响,全茧量高于全龄桑叶育,但茧层率低于对照组。造卵数1~2龄颗粒饲料育略少于全龄桑叶育,但残留卵率显著降低,平均产卵量与全龄桑叶育基本相同,良卵率也无明显差异。小蚕颗粒饲料育的5龄食下量均低于全龄桑叶育,4个品种平均减少11.0%,叶卵转化率比全龄桑叶育平均提高15.6%。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20.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cm。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