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副大肠杆菌病是由亚利桑那属副大肠杆菌引起的雏鸡的一种传染病,国内陈培义等作过报道(1981)。我区1982年以来有些鸡场不时发生本病,对雏鸡的成活危害较重。据6个鸡场统计,因本病死亡雏鸡8015只,死亡率为雏鸡病群72777只的11.01%。药物敏感试验及各场临床治疗本病的效果表明,初期应用硫酸庆大霉素较其他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疗效明显,但停药后仍有复发和  相似文献   

2.
鸡亚利桑那杆菌病,也可称为副大肠杆菌病,属于沙门氏菌族病。是由亚利桑那杆菌通过种蛋传染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症,各龄鸡群均发,尤以雏鸡的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3.
雏鸡亚利桑那菌病也称阿利桑那菌症,或叫副大肠杆菌病。本病是由欣肖氏亚利桑那菌(或叫亚利桑那副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雏鸡亚利桑那菌病也曾叫阿利桑那菌症或副大肠杆菌病,它是由欣肖氏亚利桑那菌或称亚利桑那副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母鸡通过蛋、粪便、公鸡通过精液传播此病。该菌能穿透蛋壳和膜侵入蛋内,孵出的幼雏为带苗雏。野  相似文献   

5.
雏鸡亚利桑那菌病又称阿利桑那菌症,或叫副大肠杆菌病。本病是由欣肖氏亚利桑那菌或称亚利桑那副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母鸡通过蛋、粪便,公鸡通过精液传播本病。本菌能穿透蛋壳和卵膜侵入蛋内,孵出的幼雏为带菌雏。感染后,通过粪便传染给...  相似文献   

6.
1996年1~2月份,上海市某鸡场3月龄以上的父母代雏鸡中,偶然发现了亚利桑那氏杆菌病(亦称副大肠杆菌病)。该病在未明病因的2~3月内,曾一度造成2000多只商品、父母代雏鸡死亡,死亡率约为35%。经细菌学检验和生化鉴定结果查明,引起本病的病原系亚利桑那氏杆菌即副大肠杆菌。该病在  相似文献   

7.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追求畜产品风味和高品质的绿色生态消费理念,林下饲养土鸡数量明显增多,而饲养管理技术未能及时更新,导致雏鸡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升高,引起雏鸡大量死亡,给养鸡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9年2月接诊一例雏鸡大肠杆菌病病例,通过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诊治情况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寒冷和气候多变的季节更易发生,且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鸡,20~60日龄的鸡最易感。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各个年龄阶段的鸡都可感染,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雏鸡和青年鸡多呈急性败血症,而成年鸡多表现为亚急性气囊炎和多发性浆膜炎。新城疫常并发大肠杆菌病,会使蛋鸡产蛋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雏鸡的烟曲霉菌人工感染模型,探讨烟曲霉菌感染雏鸡对大肠杆菌是否更易感。本试验以烟曲霉标准菌株1×107 CFU/mL的孢子悬液,经滴鼻、灌服、气管滴注、气囊注射4种方法人工感染14日龄雏鸡,通过观察受试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判断烟曲霉菌人工感染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对雏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通过比较大肠杆菌单纯感染组和霉菌继发大肠杆菌感染组雏鸡的死亡率及心、肝等主要器官的载菌量,判定烟曲霉菌感染雏鸡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结果显示,通过气管滴注及胸部气囊注射两种途径均能够成功地使烟曲霉菌感染雏鸡,但考虑操作的简单性,气囊注射途径为首选;在本研究中,0.1mL的1×10~7 CFU/mL的孢子悬液为烟曲霉菌气囊注射的最适感染剂量;雏鸡在烟曲霉菌感染的基础上,更容易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雏鸡的烟曲霉菌人工感染模型,确定了烟曲霉菌感染雏鸡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雏鸡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多以急性败血症和慢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围炎致死雏鸡。在进口种雏检疫的病死鸡中,大肠杆菌病占相当大的比例,如防治不及时,可引起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国产头孢噻呋钠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O78的雏鸡进行疗效试验。其结果显示:应用头孢噻呋钠和阿莫西林钠可有效控制雏鸡大肠杆菌病,降低雏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0.1 mg/只和0.2 mg/只剂量皮下注射头孢噻呋钠,对雏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鸡的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所致,各种周龄的鸡都可发病,由于可以用药物预防,一般引不起重视,而出壳雏鸡一周龄内由于大肠杆菌病造成大批死亡,并不多见。90年入夏以来,某大型养鸡场蛋鸡育雏舍1—7日龄雏鸡发生了大肠杆菌病,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将诊断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研究黄芩抗鸡大肠杆菌作用.通过体外抑菌作用测定黄芩水煎液对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g/ml;体内抑菌作用通过对7日龄雏鸡的攻毒与治疗试验来研究,体内治疗药物浓度5g/ml可使90%以上雏鸡获得保护,10g/ml可使100%雏鸡获得保护.以上说明黄芩可以对抗鸡大肠杆菌,可以防治鸡的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4.
鸡大肠杆菌病及其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禽的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病),包括脐炎、大肠杆菌败血症、气囊炎、肠炎、关节炎、输卵管炎或腹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全眼球炎。这些疾病往往对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被认为是集约化养鸡场最为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在肉鸡场尤其如此。 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已有详尽描述,众多的文献也作过报道。通过蛋传递感染可导致胚胎和雏鸡死亡。空气传染可导致气囊炎(继发性感染),在仔鸡和雏鸡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牛津杯试验和细菌黏附抑制试验,初步得到体外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良好的3种益生菌及它们的等比例混合菌液,分别为植物乳杆菌ZN-3、鼠李糖乳杆菌QC、丁酸梭菌HYCB和混合菌制剂X。连续30 d向7日龄SPF雏鸡分别灌服各益生菌及它们的混合制剂,并在灌服的第26~30天每天感染1次大肠杆菌XT-13,记录雏鸡存活率和体重变化。利用相同的灌服与感染方案,分析混合益生菌组雏鸡感染XT-13后的心脏、肝脏以及大肠的剖检与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和肠道的大肠杆菌载菌量。另外,为了分析灌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后雏鸡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非致死剂量的XT-13感染雏鸡,分别在感染后第4、8和14天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肝脏中禽防御素-β1(AvBD1)的水平,并测试感染后14 d血清的杀菌能力。最后,评估混合益生菌制剂对O78血清型大肠杆菌AV006感染雏鸡的广谱保护力。结果表明,各益生菌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效果明显,益生菌混合后可降低XT-13对DF-1细胞的黏附率(P<0.05);灌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对雏鸡的增重效果优于单一益生菌,且对雏鸡感染XT-13后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存活率达到87.50%;混合益生菌制剂可显著降低雏鸡肝脏和大肠的XT-13载菌量,减轻病理损伤,调节机体血清IL-10和IL-17以及肝脏中AvBD1的水平,并提高血清的杀菌能力;大肠杆菌AV006的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制剂还可降低雏鸡感染O78型大肠杆菌的死亡率。综上,植物乳杆菌ZN-3、鼠李糖乳杆菌QC和丁酸梭菌HYCB的混合制剂可促进雏鸡增重、减少载菌量、降低组织病变程度并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对禽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具有开发成为抗禽大肠杆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在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可引起雏鸡各种疾病,临床出现各种症状.现就2005年在我县发生的一起大肠杆菌引起的雏鸡全眼球炎发病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鸡大肠杆菌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疾病总称,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当机体遭受各种不良应激影响时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进而发生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常可诱发其他并发病、继发病,此病可侵害各个生长阶段的鸡,对雏鸡危害最大,特别是在3~6周龄内雏鸡易感性最强。此病流行不分季节性,尤其以冬春寒冷季节、梅雨季节较为多见。传播途径为被污染的饲草、饮水、尘埃、垫料等,也可通过种蛋  相似文献   

18.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2009年我县某鸡场雏鸡发生大肠杆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青年肉鸡和雏鸡,以心包炎和肝周炎为主症。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两种血清型O:2;K:1和 O:78;K:80流行于许多国家.10日龄前小鸡的免疫系统不能对埃希氏大肠杆菌菌苗产生免疫应答,通过卵黄传给后代的母源抗体可保护这期间小鸡对大肠杆菌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12日龄罗曼公雏鸡 ,试验接种感染鸡大肠杆菌病 ,然后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蒽诺沙星、培氟沙星、硫酸新霉素进行肌肉注射给药 ,以比较其抗菌疗效。通过临床观察记录、尸体剖检、细菌检验 ,结果表明 :试验药物组与感染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即试验药物对雏鸡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疗效 ;环丙沙星对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培氟沙星 ,建议今后尽量不用培氟沙星治疗雏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