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黑棘鲷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种属特征。在28 dph,体色发育进入到模式形成期,首先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3个色素带,至40 dph共7条色素带形成,完成体色的模式发育。  相似文献   

2.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约需要30d,1~15日龄主要是器官发育,16日龄进入变态期,30日龄左右变态完成。半滑舌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幼体色素,以后逐渐密集,色素颗粒变大,幼体色素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菊花状为主;仔鱼期体表的幼体色素对称分布,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5个色素带;在变态前期幼体色素发生至最发达时期。进入变态期后,幼体色素逐渐减少,同时有眼侧出现颗粒较小的成体色素,形状为点状为主,在身体有眼侧均匀分布。无眼侧色素完全消失,成为无色。个别个体有眼侧的成体色素形成受阻,幼体色素消失后,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3.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滔  肖志忠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2012,36(8):1242-1248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掌握仔稚鱼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摄食量。对摸清天然海域中仔稚鱼的减耗过程和存活机理,研究资源变动和在人工育苗生产上有计划地培养生物饵料,根据仔稚鱼发育阶段投喂适量饵料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过去许多学者研究了香鱼、牙鲆、黑鲷、真鲷、条石鲷、鲈鱼、(鱼师)鱼等仔稚鱼的日间摄食量。  相似文献   

8.
9.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光对红剑鱼红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光对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运动的影响机制,以红剑鱼(Xiphophorus helleri)鳞片上红色素细胞为材料,体外培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色素颗粒对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应答,并利用药理学手段研究色素颗粒对光应答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1)紫外光(350 nm,WU)、蓝光(450 nm,WB)、绿光(550 nm,WG)对红色素细胞色素颗粒的运动有不同影响;WB使色素颗粒聚集,WG使色素颗粒分散,而WU使红色素细胞剧烈收缩,色素颗粒聚集于细胞中心。2)双信使通路中的IP3通路可抑制色素颗粒的聚集反应;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子星孢素(ST)和H-7不影响WU引起的色素颗粒聚集反应,而IP3的抑制剂W-7可使色素颗粒聚集反应加快。3)色素颗粒运动反应与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有关;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佛司可林(FSK)和cAMP-PDE阻断剂茶碱可抑制色素颗粒聚集反应,而蛋白激酶A(PKA)特异抑制子H-89可抑制色素颗粒的分散反应。以上结果提示,光对红色素细胞色素颗粒运动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信号通道cAMP路径和IP3路径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野生型和6种不同色泽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4种主要色素基因(Cpeα、Cpcα、Apcβ、Chl.a)在不同色泽突变体不同生长期(初期、盛期、末期)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不同色泽不同生长期的坛紫菜色素突变体中,各色素基因表达水平由高到低均为Apcβ>Cpcα>Chl.a>Cpeα,且Cpeα基因的表达水平最不稳定,会随着生长过程发生显著变化,而Cpcα、Apcβ和Chl.a基因表达水平则相对稳定;此外,对色素突变体和野生型藻体中色素基因表达水平和相应色素蛋白含量的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没有相关性,即各色素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藻体最终显示的颜色无关,由此推测坛紫菜色素突变的可能机制是色素蛋白合成过程中一些相关调控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2.
李广超  王林果 《畜禽业》2012,(12):20-21
试验旨在研究两种天然色素在肉鸡脚胫沉积规律,同时比较不同色素添加量对鸡着色程度的影响,以确定最佳色素添加量并试讨论色素沉积影响因素。选用1日龄408只鸡苗随机分成4组,其中1、2、3组饲喂A公司小鸡饲料,4组饲喂B公司童鸡饲料,分别在7、9、11、13、15、17、19、21日龄用罗氏比色扇测试每组12只鸡脚胫着色程度(RYCF值),记录数据求平均值。结果表明色素沉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添加叶黄素42g/t及角黄素33.6g/t能减少成本并得到较好的沉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坛紫菜品系间杂交分离色素突变体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野生选育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为母本,诱变选育全棕红的品系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从杂交子代大量叶片中,筛选出1株褐黄色素突变体、1株翠绿色与野生色相嵌的嵌合体和1株褐绿色与野生色相嵌的嵌合体。通过酶法分离突变体的营养细胞,单性生殖获得丝状体;分别使丝状体成熟并放散壳孢子,然后单株培养和筛选获得褐黄、翠绿和褐绿色子代叶状体。实验进行50 d。结果:(1)褐黄色突变体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低;孢子囊枝的细胞较小,且大量形成时间比亲本晚15 d;幼苗培养初期日平均生长量仅为(1.22±0.28)cm,当叶片长到60 cm左右时生长优势逐步凸显,日平均生长量可达(7.50±1.18)cm;(2)翠绿色丝状体容易成熟,发育方式特殊,营养藻丝不经过藻丝加粗阶段,直接由球形细胞发育成孢子囊枝和壳孢子囊;翠绿色叶状体藻红蛋白含量低,仅有(5.513 0±1.049 6)mg/g(干品);叶状体生长快速,60 cm长的藻体日平均生长量高达(11.95±2.33)cm;(3)褐绿色突变体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这3种色素蛋白和叶绿素的含量均较低;藻丝细胞短且细,叶状体生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4.
光照强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及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哲  刘敏  梁磊  鲍时翔 《水产养殖》2012,33(10):44-46
为了进一步提高琼枝麒麟菜的养殖产量,研究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及其色素含量的影响.琼枝麒麟菜对光照强度适应范围比较广,在光照强度500~11 000 lx均可生长.当光照强度在2 000~3 000 lx时,琼枝麒麟菜的日生长率为1.5%,叶绿素浓度95.5 μg/g,为最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藻蓝蛋白(PC),别藻蓝蛋白(APC)和藻红蛋白(PE)的浓度分别下降;琼枝麒麟菜表面颜色也会逐渐发生改变,由棕红色变成黄绿色.光照强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率和色素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及其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宪栋  蒋霞敏  符方尧 《水产科学》2007,26(12):643-647
以COA为基础培养基,进行了光照、温度、盐度等理化因子对原绿球藻生长和色素含量影响的单因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绿球藻适宜生长的光照度为500~2500lx,最适光照度为500~1000lx: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的盐度为0~44.9,最适盐度为13.7~33.4;适宜生长的pH5~11,最适pH8~10;最适氮源为NH4-N,其次为(NH2)2CO;适宜生长的氮(NH4Cl)质量浓度为5~25mg/L,最适质量浓度为15~25mg/L。理化因子对该藻色素含量的影响与其生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草金鱼总色素光谱吸收峰在400~600nm,系类胡萝卜素色素。在不同酸碱度、维生素和有机物作用下,该观赏鱼总色素稳定性各不相同。环境pH值过高或过低对该色素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中性pH值溶液利于该色素的有效保存;Vc和VE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当Vc剂量不适时,该色素遭到严重破坏,VK对该色素具较强的破坏作用;乳酸对该色素具有增色作用,苯甲酸、草酸、柠檬酸,丙二酸和反丁烯二酸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乌头酸、水杨酸、顺丁烯二酸、亚油酸、萘乙酸、溴丙酸和苹果酸对该色素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苹果酸的破坏作用最强。淀粉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葡萄糖和蔗糖则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蔗糖的破坏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提示:在提取、保存该色素以及配制增色饵料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试验结论的正确和增色效果的良好。  相似文献   

17.
黄嘉慧  郭昱嵩  杜娟  董忠典  王中铎 《水产学报》2021,45(12):1965-1972
体表色素具有保护鱼类免受紫外线辐照伤害等重要功能。依照自然选择理论,不同群体的体色形成过程可能受到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选择作用而发生遗传分化。为了检验这一假说,本研究以相同条件下人工繁育的不同纬度的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群体(饶平、高桥、三亚)后代(F6)为材料,使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对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进行观察统计,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4种色素细胞发生关键基因(黑色素形成的限速酶基因tyr、虹彩色素细胞相关基因alk、sox10和pax3)在高桥群体后代早期发育(6-10,12,14肌节期)过程中的表达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高纬度饶平群体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分别集中出现于8肌节期和10肌节期,占比为81.9%和52.1%;相应地,高桥群体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分别集中出现于7和11肌节期,占比47.7%和42.1%;而三亚群体早期胚胎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分别集中出现于8和12肌节期,占比 44.0%和62.2%。对高桥F6代胚胎样本的色素细胞发生相关基因qRT-PCR检测确定:tyr表达水平从6肌节期开始上调,至10肌节期趋于平稳;而抑制黑色素形成通路并启动虹彩细胞分化通路的sox10和pax3基因与下游的虹彩色素细胞相关基因alk在10-14肌节期均呈现一致的单峰表达模式。综上,本研究支持弓背青鳉早期发育阶段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发生模式与鱼类经典理论相符,受tyr、alk、sox10、pax3等基因的有序表达的调控,且证实了发生阶段存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群体分化,低纬度群体的虹彩细胞发生更晚,其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两种抗生素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温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土霉素和氯霉素对亚心形扁藻细胞的数量、大小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mg/L范围内,土霉素的浓度越大,细胞数量在增长期内增幅越大,在衰退期内衰退越快;土霉素对色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氯霉素浓度>1mg/L时,浓度越大,扁藻细胞数量增幅越小,类胡萝卜素越多。土霉素,氯霉素对扁藻细胞大小的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rhodopsin-porphyropsin ratio of chum salmon and pink salmon in relation to the change in their habitat, the ratios were analyzed in individual fish prior to stocking, during the sea run, homing, and upstream migration. The ratio in both the species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ea run. However, the ratio decreased after upstream river migration. Moreover, in the sea, the rhodopsin-porphyropsin ratio of chum salmon was alway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ink salmon. The largest difference in the individual vari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individuals caught with a set net placed near the mouth of a home river.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繁殖水母的饵料中添加食用性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荧光色素、天然虾青素、铁元素和饲喂含有色素的海蜇等,测定水母采食饵料后感官指标、酪氨酸酶活力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析添加物质对水母生理机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4种人工食用色素均能大大提升水母的观赏性,但颜色保持时间短,3 h后,所有水母均恢复原来的体色,水母状态未发现改变。水母注射水溶性荧光色素,10 h后才能通过水循环扩散到全身,荧光色维持时间可达30 d。水母饲喂天然虾青素、铁元素和含有色素的海蜇1个月后,肉眼观察,海蜇组的水母比对照组的水母颜色深,而虾青素组、FeSO_4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各组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组内个体间酪氨酸酶活力差异较大,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总胡萝卜素在450 nm处吸收值最高。海蜇组水母的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33 U/mL和251.01 mg/kg。虾青素组酪氨酸酶活力最低,为0.109 U/mL。食用色素组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仅为158.83 mg/kg,酪氨酸酶活力仅高于虾青素组,可能与色素并未在表皮和中胶层形成色素沉淀有关。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添加色素能获得颜色各异的水母,水溶性荧光色素能长期保存在动物体内,可作为体色调控色素。水母的色素合成与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