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种类鉴别、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瑞景  卞晓东 《水产学报》2013,37(8):1129-1139
为了认识东海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明灯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84-1985年4-7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明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共鉴定出了西明灯鱼、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3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并构建了简要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明灯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臀鳍上方体侧的腹缘具有一列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这是明灯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之一;西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有一短的颌须,体侧中部有一丛大的枝状或星状或放射状或小型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无颌须,体侧中部无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分布,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无黑色素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2.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 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 –0.0049 D3+0.0369 D2–0.1333 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 –7×10–7 D3–0.0011 D2+0.2820 D+4.7083(R2= 0.9957)。  相似文献   

4.
谢满华 《科学养鱼》2005,(11):12-13
一、材料和方法1.鱼苗培育鱼苗下塘前10天注水施肥,仔鱼在暂养网箱(网箱采用30~40目网布加工而成,规格为长方形5米×4米,深度为0.7米,采用微流水,以便水体交换及排除污物)集中饲养一周长到0.9~1.0厘米后,下塘培育。对孵化出的鱼苗,下塘前两天投喂蛋黄,后期在培育池捞取浮游生  相似文献   

5.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水产学报》2023,47(8):089105-089105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以及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稚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和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稚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稚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13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团头鲂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是鳊鲌亚科中的重要经济鱼类,现已成为国内淡水养鱼业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为提高团头鲂人工繁殖中的孵化出苗率和下塘成活率,本研究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作了连续观察。根据形态和生态特点,作者认为当仔鱼发育至鳔雏形期就应及时下塘,孵化适温控制在18℃~27℃为宜。  相似文献   

7.
蓝宝石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各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蓝宝石鱼仔稚鱼从破膜至25日龄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各种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613龄后才明显检测到,并趋于稳定。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7日龄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并趋于稳定。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至7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一较低水平。脂肪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方式,全活力从3日龄到6日龄逐渐增加,到6层龄达到最大值,以后急剧下降;刚破膜时,比活力有较高的水平,后来始终降低.但在5~6日龄有所减缓。10日龄后脂肪酶的全活力、比活力都处于较低水平,12日龄时已经无法检出。蓝宝石鱼发育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着生长变化显著,反映蓝宝石鱼随生长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军曹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本实验通过连续显微观察,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结果显示,军曹鱼受精卵呈圆球形,为浮性卵,卵径(1.245±0.065) mm,油球1个,油球直径(0.325±0.027) mm。在水温(27.0±0.5)℃、盐度29、pH值8.3的条件下,军曹鱼卵从受精至孵化出膜约需26 h 30 min,经历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出膜7个阶段,共24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3.254±0.096) mm,仔鱼在孵化后第3天开口摄食,眼囊变黑,卵黄囊被消耗约80%,第5天卵黄囊消失,第7天油球耗尽,转化为外源性营养。孵化后第14天全长(19.933±1.118) mm,各鳍鳍条形成,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长(41.140±3.779) mm,尾柄部开始出现鳞片,46日龄的后期稚鱼全长达(116.667±5.916) mm,体表完全覆盖鳞片,除尾鳍形状外,体形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9.
刘铭  高杨 《河北渔业》2012,(6):10-1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稚鱼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日龄仔鱼就能测得胰蛋白酶活力,4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值,而后一直降低,10日龄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胃蛋白活力在19日龄前未测得,19日龄后迅速升高,28日龄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 2014 年 6–7 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 1.3 m、网目 0.5 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 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 3.3~12.7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 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多个骨环把脊柱分节, 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 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 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 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 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 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 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 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 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 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化树的分析中,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一支,所有物种都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这些物种都能有效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物种鉴定,且较多能鉴定到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大批量苗种培育条件下,通过对菊黄东方鲀胚后发育阶段的观察、测量和摄影,研究了菊黄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行为生态特点。结果显示,仔稚鱼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前期稚鱼、中期稚鱼和后期稚鱼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若干个时期组成,总共为17个时期。在盐度10.0~13.5、温度20.5~26.0 ℃条件下,鱼苗历时35 d 完成了从初孵仔鱼至夏花鱼种的发育。期间,鱼苗食性经历了开口和转食配合饲料2个关键时期。食物转换依次为卵黄、轮虫、卤虫幼体、中型枝角类、大型桡足类和枝角类、底栖生物和虾类幼体、配合饲料。同时,鱼苗完成了由水体中上层向中下层活动区域的转变。游泳行为经历了平游、巡游和池塘觅食巡游3个模式。鱼苗在后期仔鱼阶段特定生长率最低,为3.18%/d,中期稚鱼阶段最高,达13.31%/d。全长与日龄及积温均呈指数函数增长相关(y=aebx)。肛前长和体高相对于全长均呈有拐点的、可分段的异速生长相关(y=axb)。拐点分别出现在鱼苗16~17日龄、全长10.0 mm和16~17日龄、全长10.5 mm。在拐点前,肛前长、体高生长优于全长(b>1)。拐点后则相反(b<1)。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当菊黄东方鲀仔鱼4日龄开口时,采用S型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5~7 ind/mL);及时分池,时间在10~12日龄为好;下塘时间为20日龄左右;在鱼苗转食配合饲料后(35日龄),及时过筛、分级养殖等,提高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沈长春 《海洋渔业》2011,33(4):361-367
根据2008年春季(5月5日、5月17日)和秋季(11月14日、11月30日)分别在三沙湾进行4次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及历史相关资料,对三沙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出现的鱼卵、仔稚鱼有35种(包括2种未定种类),比199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了9种和12种;其中鱼卵数量...  相似文献   

15.
鱼类早期资源特征对鱼类种群的研究和渔业资源的评估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实验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黄海南部近岸水域设置47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使用仔稚鱼网采集仔稚鱼,揭示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漂移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环境因子与之关联.调查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仔稚鱼2385尾,出现在6—10月...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春季东海区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胡芬 《海洋渔业》2004,26(2):79-85
本文分析研究了2003年春季东海区(27°00′~34°00′N)150m以浅海域浮性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49种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3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26科、29属。优势种类为日本鳀、方氏云鳚、太平洋鲱。带鱼、小黄鱼等经济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少,鲱形目鱼类鱼卵、仔稚鱼数量较多。鱼卵、仔稚鱼分布主要在近海禁渔线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7.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鱼类繁殖盛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于2014年5月和6月在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23个站点分涨、落潮水平拖网同步检测环境因子,获得仔稚鱼样品357 ind。其中5月份样本125 ind,隶属于5目7科10种,以鲈形目居多,共5种,占50.00%,其次为鲤形目有2种,鲇形目、鯔形目和鲽形目各出现1种;优势种有香斜棘(Repomucenus olidus)、睛尾蝌蚪虾虎鱼(Lophiogobius ocellicauda)、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份获得样本232 ind,隶属于9目12科22种,同样以鲈形目占优,共11种,占50.00%,其次为鲤形目4种,其它各目均为1种;优势种有凤鲚(Coilia mystus)、贝氏、鮻、阿部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abei)、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分别对5月和6月份涨、落潮做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产卵盛期不同月份仔稚鱼种类差异较明显,优势种5月和6月差异也较明显,6月调查获得的种类明显高于5月。分布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5月份仔稚鱼主要分布在以S14站点为中心的长江口南支水域,6月份主要分布在以S22为中心的长江口东部海域。5月和6月份仔稚鱼在涨、落潮时的分布范围都存在一定差异,涨潮较落潮有向近岸移动的趋势并且涨潮时仔稚鱼分布较落潮更加集中。5月份涨潮种类和数量低于落潮,但是密度涨潮高于落潮;6月份涨潮仔稚鱼密度和种类较落潮高。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