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在本省南京、泗阳,沭阳、丰县、射阳、仪征、南通、武进、太仓等地进行了Ⅰ—214杨、Ⅰ—72/58杨、Ⅰ—45/51杨、Ⅰ—63/51杨、Ⅰ—69/55杨、哈佛杨、鲁克斯杨、加龙杨8个杨树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为了掌握这些杨树新品种的生育特性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1975—1976年在南京、泗阳两地系统观察了杨树新品种的生育期、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进程。现将两年来的试验结果整理于后,供参考。 一、年生育期 植物的年周期生长发育能否正常进行,常作为判断引种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杨树新品种的年生育期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
1 引种与推广概况我省杨树引种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3—1974年,引种了沙南杨、银白杨、北京杨和163、169、172、加龙杨等,在澧县、西湖农场、岳阳等地栽植成功但未形成规模;第二阶段是1976年—1978年江苏泗阳全国平原绿化会议后,我省汉寿、沅江、澧县先后引进黑杨派Ⅰ63、Ⅰ69、Ⅰ72、Ⅰ214和Ⅰ45、加龙杨六个无性系。1978年汉寿县林科所用扦插苗营造试验林9.6亩,沅江林科所扦插栽植试验林30亩。引种试验表明,Ⅰ63、Ⅰ69、Ⅰ72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于1976年引种Ⅰ-45/51杨,1979年进行试验研究,现已推广造林666.7公顷左右。经多点试验证明,Ⅰ-45/51杨与早期引进的沙兰杨相比,3—7年生时,其树高、胸径、材积分别大8.87—19.46%、11.45—29.75%和30.18—69.23%。预计在短期内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杨树六个无性系Ⅰ—72/58、Ⅰ—69/55、Ⅰ—63/51、Ⅰ—214、Ⅰ—45/51和加龙引种我省业已开花.1980年春我所进行人工有性杂交,获得杂种,播种又得到一批杂交苗木.现将不同杂交方法对69×63杨杂种种实发育和苗木生长影响简报如下:一、杂交方法以63杨为母本,69杨为父本,采用以下三种杂交方法:1.温室切枝杂交 1980年3月4日从大树上采集花枝,在温室内进行水培.4月2—4日连续3次进行人工授粉.5月11—26日朔果成熟.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代,意大利育出世界著名速生抗病杨树良种Ⅰ-214(Populus×eur.CV.‘Ⅰ-214’)。五十年代育出Ⅰ-69/55(P.deltoides Barta CL.“Lux”Ⅰ-69/55),Ⅰ-72/58(P.×euramericana CL.“San Martino”Ⅰ-72/58杨)。七十年代罗马农林研究中心育成路伊莎(P.×euramericana CL.‘Luisa Avanzo’)与西玛场(P.×euramericana CL.‘Cima’)。并提出路伊莎杨是当前取代Ⅰ-214杨的最佳速生抗病良种。 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由意大利引进路伊莎杨等14个品种,并从1980年起与各省协作开展了多点引种和区试研究。1986年,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分别进行了省内引种鉴定,各省共造试验示范林1500亩,推广面积3000亩,预期1990年推广面积将达到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6.
速生杨树即Ⅰ—72/58、Ⅰ—63/51、Ⅰ—214、Ⅰ—69/55、Ⅰ—45/51和加龙杨,于1973年引入我省,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已经表现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繁殖容易、成材期短等优点,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目前正在全省普遍推广.1980年我们曾用63、72、69、214和加龙杨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并采收了自由授粉的72及69杨的种子,共得F_1苗木2,334株.今年我们对F_1苗木生长及形态变异进行了调查,并进行苗期选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972年农林部由意大利都灵杨树研究所引进的1—45/51杨、1—63/51杨、1—69/55杨、1—72/58杨,首先在江苏省泗阳县引种成功。后来,我省先后从泗阳转引,目前全省各地都正在进行引种试验。关于这几个品种的适应性,我们曾在茌平县王老苗圃、邹平县东范后大队、肥城县宋台大队作过调查,现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75年我县从南京引进黑杨派六个新无性系,即Ⅰ—214,Ⅰ—45/51,Ⅰ—63/51,Ⅰ—69/55,Ⅰ—72/58,加龙杨.总的说来,这六个新无性系在泗阳地区的生长表现,都比当地栽植的加杨小意杨突出,它们都具有主干通直,生长极为迅速,出材量大,具有早期速生丰产的特性,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经过四年试验证明:以Ⅰ—214为对照,加龙杨生长量仅次于214,Ⅰ—45杨秋季易感病害,这两个品种暂不发展.Ⅰ—214,Ⅰ—63/51,Ⅰ—69/55,Ⅰ—72/58四个品种是我县主要推广品种.但除214外,其余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Ⅰ—214杨1976年开始在临夏引种栽培试验,1984年进行中试。通过试验,使栽培区域向西推进400多公里,海拔上移700多米。Ⅰ—214杨在当地2000米以下有灌溉条件的川原地区可以正常越冬、生长和发育,材积生长量比当地造林当家品种北京杨、青杨成倍增长。试验结果说明,Ⅰ—214杨在我国黄土高原西部温暖指数大于55℃,寒冷指数小于-40℃的地方可以栽植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杨树桑天牛几种有效的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湖北省平原湖区大力引种栽培美州黑场(Ⅰ—63、Ⅰ—69)及欧美杨(Ⅰ—72)等品种,普遍生长良好。但是杨树在栽培过程中,常常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尤其是蛀干害虫—桑天牛危害最大,有些地方已有“十杨九蛀”之虑。为了给生产上提供一些省工省钱,简单易行,不污染环境,不杀害天敌,能保护生态环境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几年来我们在潜江、谷城、襄阳、江陵、监利等地,就杨树桑天  相似文献   

11.
为扩大我县优良树种资源,加速实现园林化,尽快改变木材奇缺的局面,自1963年以来,大沙河林场和本所先后开展引种试验,引进杨树90个品种,包括欧美杨类,小美杨类和白杨派杂交种。其中,Ⅰ—214杨、沙兰杨和欧美杨生长最快,在生产上已经推广,并收到显著增益。现将这三品种引种及栽培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引种的Ⅰ—214、Ⅰ—72/58、Ⅰ—69/55、Ⅰ—63/51 4个杨树无性系,已在生产上推广,但Ⅰ—63/51、Ⅰ—72/58、Ⅰ—69/55生根比较困难,移栽成活率较低,给大面积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给淮北地区增加一批生长快、干形好、抗病、易成活的优良杨树无性系,进一步提高杨树生产水平,我们进行了杨树人工杂种新无性系引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州Ⅰ—69黑杨原产北美州,我国70年代引种繁殖.1985年我县从湖北利川引种育苗,经3年全县引种育苗,我们初步调查分析了“6 9”杨在我县苗期生长规律以及地下部分根系分布状态,现将1986、1987两年观察结果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测定研究表明,在沿淮河平原的暧温带、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Ⅰ—72杨、Ⅰ—69杨和Ⅰ—63杨早期表现了显著的速生特性,是短期内培育大径材的理想树种;沙兰杨和Ⅰ—214杨虽前期生长量较小,但后期生长量大,生长持续时间长且比较稳定,亦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杨树,即Ⅰ—214、Ⅰ—72/58,Ⅰ—69/53和63/51杨等,于一九七二年引进我国,次年引入我省,一九七六年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和省林科所共同主持,泗阳县林苗圃、睢宁县林科所等单位协作,进行区域性试验,现已获得良好结果,一九七九年经省科委组织鉴定,目前正在我省大力推广。 实践证明,这类杨树具有生长快、抗性强,适合平原地区生长的特点。这组照片就是泗阳引种点的杨树生长情况的掠影。该县106万亩耕地,已有一半农田实现杨树林网化,绿化公路230公里,5年全县共植500万株左右,营造试验林、成片林18600多亩,育苗1240余万株,并先后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4个单位引种。 我们要大力推广意大利杨树,  相似文献   

16.
Ⅰ-69杨耐盐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Ⅰ-69杨耐盐力研究杨雄鹰,徐维坤,黄胜利,史迎寅,胡勤奋关键词Ⅰ-69杨,耐盐力,临界含盐量,极限含盐量宁波市位于浙东沿海,引种和推广Ⅰ-69杨的最大难题是:沿海平原土壤含盐量相对较高,Ⅰ-69杨不同程度遭受盐害。因此,鉴定Ⅰ-69杨的耐盐力,选择...  相似文献   

17.
1974年从河北引进北京杨种条10万株,分别在甘孜州姑咱、凉山州西昌种子站、阿坝州的马尔康、米亚罗等地栽培。1978年除在以上地区引进北京杨外,又在凉山州的美姑县引种沙兰杨、意大利杨;在普格县引种箭杆杨、沙兰杨。引种区属四川盆地西缘,地处东经100°10′——103°50′北纬27°13′——31°31′,海拔500—3500m,年平均气温5.0—17.0℃,年平均降雨量566—1478m,多集中在6—8月。气候包括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带。  相似文献   

18.
Ⅰ—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就集约经营的Ⅰ-72杨6种密度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与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了Ⅰ-72杨地上部分生物量。文中还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各年份的净生长量。根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建立了估测林木干、皮、枝及叶生物量的幂函数方程。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Ⅰ-72杨人工林平均总生物量(地上部分)为64—122t/ha。林分生物量与密度呈正相关;净生产量在10t/ha·a以上,高的可达20t/ha·a。林木地上部分(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60—70%:10—12%:12—21%:3—5%。林分生物量的连年生长在造林后第三年开始大幅度增长。到调查年龄(第6年)为止,林分平均生物量仍保持上升趋势。林分密度的变化对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宿迁市从70年代起大量引种杨树,先后引进大官杨、加杨、箭杆杨、北京杨、小意杨、泰山青、合作杨、健杨、德杨、沙兰杨、I—214、I—69、I—72、I—63、I—45、加龙杨、西玛、鲁易莎、中林46和南林121、105、213等杨树品种,促进了宿迁市林业发展。本文认真地总结引种经验和教训,对不同品种在宿迁适生类型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估算了Ⅰ—69杨×青杨、Ⅰ—69杨×小青杨、Ⅰ—69杨×美洲黑杨的 F_1群体苗木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认为依据苗木生长的表型值进行 F_1无性系选择是可行的。由1~7年生林木生长相关分析结果,提出7年生时是选择优良无性系的合理时机。通过杂种无性系生长特性的测定与分析,选出两个优良无性系——Ⅰ—69杨×美洲黑杨52号和Ⅰ—69杨×青杨(长安)1062号,选择后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0.23%、10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