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蜜蜂杂志》1997年12期13页的讨论感想颇多。首先我认为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蜂群生物学是蜂群管理的理论基础,而蜜蜂行为学是蜂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对蜜蜂行为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管理蜂群,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蜜蜂在漫长的进化...  相似文献   

2.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07,27(11):33-34
快速繁蜂是每个饲养蜂群者的心愿.《蜜蜂杂志》2005年第2期第5~6页《利用恒温加热促进蜂群春繁的实验研究》一文,提出了蜂群饲养管理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繁蜂是应该顺应蜂群生物学特性,还是逆其生物学特性?是自然繁蜂好,还是耗能繁蜂好?"本文想对此问题及恒温加热的实验结论,再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孟兆和 《中国蜂业》2006,57(2):24-24
一年来.我对雄蜂的保留与割除做了一些试验,与蜂友们共同时论,共同找出雄蜂割与留的科学道理,便于今后管理蜂群更符合蜂群生物学。  相似文献   

4.
<正>一、要做到春季晚繁殖我在本地养蜂近50年,根据蜂群生物学特性,结合我地区气候特点,得出春季晚繁殖优于早繁殖。我地蜂群排泄正常年份在3月上、中旬,此时气温低,寒潮频繁,昼夜温差大,距柳树开花有30~40天之久。因此蜂群排泄之日并非开繁之时。室内越冬蜂群待充分排泄、整理蜂巢之后重新搬回室内,室内低温;室外越冬蜂群应减少外包装,对箱内加保温物的蜂群必须撤掉  相似文献   

5.
张功勋  王玉芝 《蜜蜂杂志》2005,25(11):13-14
蜂群“分区”管理法自1982年应用至今,不知修改过多少次;1998年《蜜蜂杂志》连载后,还进行过修改和补充,但它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众多蜂友中(包括我的学员)都认为:蜂群分区管理优点很多,就是调脾太麻烦,可否改进一下?人们多选择管理简便又能保强群的方法,哪一种方法好呢?因为任何一种饲养方法都必须遵循蜂群生物学特性,只有抓住其不同时期的规律特点,才能调控蜂群按人们的意愿去发展。我们养蜂55年,一直在琢磨怎样把蜂养好,走过不少弯路,吃了很多亏。1982年我们试用了蜂群2∶7分区法,在蜂群管理上总算摸出点头绪。前些年写过不同时期的养…  相似文献   

6.
靳洪印 《中国蜂业》2006,57(1):15-15
《中国养蜂》2005年第4期第11页.报道了我用“绝螨二号”药液诱王、合并蜂群的做法以后.我县蜂友陈某等人见到我说,你报道的诱王、合并蜂群方法,我们用过了确实不错,不过编者说药液喷王应用小剂量,用药量你也不写明,这是个问题。因而我想进一步全面谈谈。  相似文献   

7.
正龚老师:您好!2016年初,我的蜂群起了盗蜂,因为之前看过你发表在《蜜蜂杂志》2015年第9期第19页,关于《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的问与答,里面有相关内容,我情急之下便打电话与周文彬联系求购"防盗器",电话中我说龚老师证实的是"意盗中有用",我问他对于意蜂盗意蜂是否起作用?因为咱北方春天的意蜂群防盗能力差,根本无咬杀、不抵抗。周回答说"百发百中"。于是我于3月16日下午给周汇款600元购买了  相似文献   

8.
廖大昆 《蜜蜂杂志》2006,26(7):17-17
读了《失王6~10天内直接介绍蜂王的经验》一文(见《蜜蜂杂志》2006年第4期15页)后,笔者想对这一时间段和文章中蜂群的行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请指正。1该文方法可靠,但适用性不强蜂群失王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但失王多久,采取哪种介绍方法绝对安全?作者在该文中指出:蜂群失王够6天时间介绍蜂王才能确保成功。并重申:他以往十多年的实践都可以证明这种介绍蜂王方法的可靠性(详见15页第2段)。笔者在实践中也有同感。失王6天的蜂群没有可改造王台的适龄幼虫,当急造王台被毁弃后蜂群“需王感”强烈,因此采取直接介绍蜂王的方法非常安全。可是,我…  相似文献   

9.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6,26(11):18-20
《利用恒温加热促进蜂群春繁的实验研究》在《蜜蜂杂志》2005年第2期第5页发表后,有数百名读者向我提出了诸多问题,涉及到恒温加热的方方面面,现一一予以解答。1原理方面1)对蜂群实施恒温加热促进春繁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在本地蜂群春繁期(每年元月份)正值“三九”严寒,最低气温在0℃左右,而繁蜂时子脾中心的温度须达35℃,低温严重地制约了蜂群的春繁。为了解决春繁与低温之间的矛盾,故而采用人工的方法对蜂群实施加热,把蜂群所处的环境温度提高并稳定在24.5℃(相当于本地4月6日的最高气温),再由蜂群自身的温度调节机制把蜂团中心的温度提…  相似文献   

10.
蜂群“分区”管理法———实践及探索(一)·张功勋王玉芝编者按:蜂群“分区”管理法模式是根据国外养蜂技术发展动向和我国养蜂工作者的实践,结合蜂群生物学的原理总结出的。本刊通讯员张功勋蜂友自1982年起,试用蜂群“分区”管理法模式养蜂,并对该法进行了一些...  相似文献   

11.
在养蜂管理中,蜂王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养蜂的效益,所以更换蜂王是经常的.但是,根据塔兰诺夫在<蜂群生物学>一书中的研究[1],更换蜂王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才行,如果盲目地换,势必影响蜂群的采蜜量;流蜜期换王,可造成48%的减产;蜂王在蜂群里工作时问越长,蜂群的采蜜量越大.笔者根据我地的蜜源情况谈一下换王时间,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宋章辉 《蜜蜂杂志》2010,30(7):13-13
<正>又是一年秋繁越冬蜂的季节,面对2009年的培育工作,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呢?过去,我地蜂群买卖十分火爆,我和我的蜂友们以快速发展新分群为主,蜂群繁殖起来就卖,卖了又繁殖,每年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而2009年的养蜂形势:蜂产品售价跌入低谷,蜂群买卖无疑进入冰冻期,每家每户都有很多蜂群待售,因此不能继续发展新分群出售。  相似文献   

13.
我看“这群蜂为什么会有急造王台?”1997年第6期16页的答读者问,钱宗柏先生认为是蜂王被压伤了所致,但从张致军蜂友提出的问题(见1997年第1期18页)来看,该第二次分蜂群5脾蜂,母女交替王各自产的子脾中均有急造王台出现。我想,除了钱先生所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养蜂人都知道 ,蜜蜂是离不开蜂王的。当分蜂群出发时 ,大量蜜蜂在空中盘旋 ,它们找不到蜂王就不会结团。此时捉住蜂王就可以将飞舞的蜜蜂引到较低的地方进行收捕。有王的情况下 ,蜜蜂总是围着蜂王聚团。失王的蜂群就显得焦急不安。蜜蜂和蜂王之间这种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是蜂群生物学的一大特点。然而 ,当我们利用蜜蜂这一生物学特性去管理蜂群时 ,常又出乎意料。1 989年 ,我在书刊上看到囚王断子技术 ,就试着囚了几群。由于当时外界气温还高 ,我将王笼挂在巢脾中间。 1 0月中旬 ,一场寒流来临 ,蜜蜂缩团 ,我才发现多数蜂群并不是围着王笼结…  相似文献   

15.
江名甫 《中国蜂业》2009,60(12):29-30
蜂群虽然已家养上千年,但远没完全人工驯化。因此,越冬期的管理措施必须顺应蜂群生物学特性,尽可能降低蜂群非正常损耗。我所指的非正常损耗主要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蜂王损耗,越冬期蜂王产卵耗体能,受冻害失去产卵功能以及多种原因死亡等;二是饲料损耗,管理不善会过多消耗,蜂群终因缺饲料饿晕或饿死;三是减少工蜂非正常死亡和工蜂体能消耗,保持一定的工蜂数量,保持工蜂个体强壮,保持哺育力和应有的寿命。  相似文献   

16.
汽车是养蜂场用得较多的运输工具。不少蜂场为了及时赶上花期,蜂群长途转运,也采取用汽车运输。但是,由于目前的汽车运蜂通风设备较差,蜂群在转运途中,容易受闷,甚至全群死亡的情况。蜂群越强壮,汽车运输就越困难,就是短途运输,也有受闷和死亡的危险。根据我场一个小组统计,仅1976年至1980年5年期间,在汽车长、短途运输中就闷死蜂群32群,死蜂400多框。为了解决汽车运蜂途中停车放蜂的困难和蜂群受闷的问题,根据蜜蜂依靠行为信号而进行活动的生物学特性,得知在蜂群中,侦察蜂  相似文献   

17.
秦汉荣同志的文章,对拙文《蜜蜂的哺育极限不是3.85》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汉荣同志提出夏季“工蜂的平均寿命是否是30天?”拙文是对《蜂群生物学》中哺育力计算方法提出异议的,遵循逻辑同一律,我在计算时仍沿用《蜂群生物学》的工蜂平均寿命(即30天)。至于究竟是否30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于2011年5月9日完成后,已在笔记本内"沉睡"至今,原本不想"唤醒"它。但今读完《蜜蜂杂志》2017年第4期35页《雄蜂蛹不是鸡肋》一文,颇有感想。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养蜂业也要顺应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所以今将本文投向贵刊,供广大同仁们讨论。我认为雄蜂蛹不割为好。雄蜂,是蜂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受控于蜂群,而非养蜂者。  相似文献   

19.
<正>发生工蜂产卵的蜂群,无论是诱入蜂王,还是将其与正常蜂群合并都相当困难,这是因为产卵工蜂的存在,工蜂以为蜂群还是正常状态的缘故。将产卵工蜂一个不留地从蜂群中剔除,是确保诱王合并成功的前提。但是单凭肉眼和双手很难认出产卵工蜂并清除。那么,怎样才能将产卵工蜂与正常工蜂分开呢?我发现,利用蜂群生物学特性,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正常工蜂会外出采集,而蜂王只在巢内  相似文献   

20.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中蜂蜂群,依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在每年的一定时间内都规律性的发生自然分蜂,人们称为自然分蜂期,但在自然分蜂期,总是有一些蜂群不发生自然分蜂,有少数蜂群甚至几年也不发生自然分蜂。自然蜂群的分好,在蜂群生物学上涉及到蜜蜂生存和群体的增殖问题;在养蜂生产方面,又直接关系到对蜂群的管理措施和产品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