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由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及水域共同构成的绿色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清福建省绿色空间的景观结构组成以及空间配置演变情况对构建生态屏障、打造全国生态示范省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绿色空间为对象,分析其景观格局在2000-2020年的演变,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整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较明显。福建省整体绿色空间破碎化程度上升,总体连通性降低和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上,整体绿色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和多样性变化随着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2)GWR模型在空间位置层面对不同时期的绿色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解释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GWR模型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多样性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且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差异。自然因素中,地形、温度、降水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也具空间差异。分析揭示了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空间层面上量化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福建省绿色空间格局并构建福建省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
德阳旌阳区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德阳市旌阳区1803个土壤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52-4.38 g/kg和15.00-326.74 mg/kg,均处于较丰富的水平。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化分别为0.264和0.505,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受结构因素与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西部平原区明显高于东部丘陵区。土壤母质可独立解释25.7%和12.2%的全氮和碱解氮空间变异。地形因素的解释能力分别为16.7%-29.7%和7.6%-16.2%,其中坡度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大。土类、亚类和土属对全氮和碱解氮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23.4%、28.0%、36.6%和12.5%、13.8%、18.6%。种植制度对全氮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为33.8%,小于土属的影响程度;对碱解氮的解释能力为22.4%,大于各种结构因素的独立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空间变异主要受母质、地形等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为活动因素是碱解氮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振奇    郭建英    秦富仓  刘静    张铁钢    张欣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5):133-139
以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典型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裸露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自相关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以鲍家沟小流域为代表的裸露砒砂岩区典型流域,流域内的优势景观为裸露基岩景观,其次为连片的人工植被景观。2)各斑块类型的破碎程度呈草地>山杏林>柠条林>油松林>沙棘林>裸露基岩的排列顺序。3)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具有零散和形状复杂的斑块特征,坡度和地表切割深度是导致植被景观破碎并决定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研究裸露砒砂岩区小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与地形关系,对于科学指导区域植被建设,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帝山林区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流域航片、森林经理调查资料和林相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要素优势度指数、类斑形状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维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对流域景观空间总体分布、景观组成结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的总体格局,分析了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特别是植被景观沿河流上中下游纵向梯度分布格局和河岸带横向距离梯度分布格局,初步总结了目前文峪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格局分析成果,针对流域森林景观保护和建设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流域景观建设和保护的总体设想,即上游及中高海拔带重点进行寒温性针叶林保护;中下游山地积极增加阔叶林,营造混交林;河谷重点开展河岸植被和河岸林规划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地形对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域各地形因子和植被景观信息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和地形的总体特征,揭示了植被分布在地形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区内各植被类型面积分布不均,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占总面积的70.53%。在海拔的影响下,保护区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坡度和坡向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影响程度不同,只对中山草甸、阔叶矮曲林和人工植被等3种植被类型有较显著影响。从各植被类型在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变异系数看,海拔因子对植被类型的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6.
探索大城市边缘区景观破碎化格局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有助于把握景观动态的变化机制及其生态问题。以北京市顺义区这一典型大城市边缘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有效粒度尺寸方法,对1992年、1999年和2009年景观破碎化空间变异进行了地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尺度依赖性、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破碎化空间变异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特征,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较高;1992年和1999年景观破碎化空间总变异相对缓和,2009年空间总变异强烈;通过不同尺度上的异质性对比,选取1000m幅度作为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较为适宜。2)景观破碎化空间异质性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斑块破碎化不断加剧,其中1999-2009年间的表现尤为强烈。3)景观破碎化高值区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态势,并且其空间布局具有集聚性与分散性的显著特征,空间上相似属性聚集与相异属性聚集的空间格局十分突出。4)景观破碎化空间自相关作用主要来自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城镇规划以及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量化城市中土壤Pb的空间分布是城市土壤P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景观格局指数、人口和经济指标、交通流量和道路密度等为变量,采用景观变量空间插值、滑动窗口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沿城市化梯度上土壤Pb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Pb不仅受交通流量的影响,也与景观格局指数所反映的城市化过程有关。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景观形状指数(LSI)和道路密度(RD)可以解释69%土壤铅的空间变化,景观形状指数(LSI)和道路密度(RD)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6%、13%。说明景观破碎度、复杂性越高,道路密度越高,土壤Pb的浓度值越高。研究证明梯度分析法和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解释城市化扩张的异质性格局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适宜分析尺度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两个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和2015年两期遥感数据,对16种空间粒度序列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分析,在最佳粒度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窗口法结合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连续植被斑块的空间分布动态,全面探索城市植被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连通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物质保障,地形及人类活动均会影响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以东北黑土区冒山小流域为例,将GIS技术与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地形因子、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冒山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系数为1734%~4081%。②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在流域中间位置较东西两侧含量偏高。③海拔因子和坡度因子均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坡向因子与表层土壤养分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④海拔因子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坡度因子和坡向因子与土地利用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生境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在对塔里木河下游铁干里克绿洲边缘至英苏荒漠-绿洲过渡带进行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空间位置特征,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划分植物群落类型,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并对环境空间变量进行定量分离.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2)0~180 cm的土层是与植被群落分布相关紧密的土壤层次,为开展植被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关键层次;(3)过渡带以水盐耦合为主导的环境梯度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起主导作用,其中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是以电导率、Cl-为代表的土壤盐分因子和土壤养分中的速效K;(4)环境因子总共解释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分布格局变异的52.08;,其中土壤盐分因子、土壤养分因子、水分因子、空间因子和四者的交互作用分别解释了16.589;、11.104;、9.940;、7.148;和7.247;.在对过渡带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采取分区治理,重点考虑土壤盐分因子,保持水盐动态平衡,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格局分析及其环境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影响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DCCA排序将喀纳斯森林群落划分为9个类型;②DCCA排序第一轴与坡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pH值显著相关,第二轴主要与海拔、坡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相关,但是对森林群落分布格...  相似文献   

12.
采用梯度格局法研究毛竹林下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毛竹林下植物的分布和各环境因子进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结果表明,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DCCA排序axes1效果和总体效果均为显著,其DCCA前2个排序轴特征值分别占总特征值的65.1%、65.6%、62.6%,排序效果良好;结合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和DCCA排序结果,海拔对毛竹林下植物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坡向,而坡度和坡位与林下植物的分布规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影响亚热带东部森林结构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第五次全国资源清查的部分数据,在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构造了一条以温度为主要驱动的,长约750km、宽约100km,地跨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五省的平行四边形样带,通过对样带内863块样地的胸径变异系数和有关林分因子、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确定了不同因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程度,其中,林分的平均胸径对林分结构的影响最显著,林分密度、海拔高度、坡度、经纬度、土壤厚度等对林分结构也有影响。这些因子最多能够解释整个样带林分结构变化的35%。  相似文献   

14.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不同尺度的植被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土壤特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的相关关系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指数小于流域尺度,但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两种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之间均存在接近显著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可能受控于别的环境因素或干扰过程,导致了其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因子对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林木选育、碳汇计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广东省樟树、木荷、枫香3个乡土阔叶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实测数据,利用含协变量和无交互作用的多因子方差分析法,从5大类30个因子(11个定性因子、19个定量因子)中,筛选出与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相关的因子,进而用增强回归树(BRT)来分析不同因子对3个树种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1)植被类型、枝下高、胸径、植被总覆盖度、冠幅东西向宽度是影响樟树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地市、植被类型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坡向、海拔、平均高度为影响枫香树干密度的主要因子;3个树种树干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无共同主要影响因子。(2)影响樟树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枝下高、植被类型、海拔、植被总覆盖度、平均高度、灌木盖度、年龄、胸径、林种、土层厚度,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年龄、草本盖度、枝下高、平均胸径、土层厚度、植被类型,影响枫香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为坡向、海拔、平均高度、枝下高;3个树种木材密度具有共同主要影响因子枝下高,其相对贡献率相近,均在10%左右。(3)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为影响樟树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7.04%和76.92%。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地域因子是影响木荷树干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79.96%;影响木荷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为林分因子、单木因子和土壤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3.04%。地形因子、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之和分别为83.98%和92.70%。结论本文通过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增强回归树对不同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同是影响樟树、木荷、枫香树干密度和木材密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21世纪初的10年,中国陆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基于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陆地区域和流域尺度上,对10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森林和耕地为主,其中草地、耕地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140413、20480、692 km 2,裸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增长的比较明显,增长了99645、26302 km 2;草地—裸地、草地—森林之间的转化较为剧烈,灌木地和人造地表的变化速率最大,达1.80%。各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不同,大部分流域以草地、耕地和森林为主。区域内草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类型的变化明显,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大且活跃,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为持久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云蒙山林场的3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资料,分析橡树次生林不同林分密度分别与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木蓄积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88以上。另根据云蒙山林场2009年二类清查资料,对20个小班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利用其平均优势木四十年生时的树高,按单项立地因子实际分布区间进行分组,计算其差异显著水平,分析各立地因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橡树次生林密度与林分的平均胸径、林木单株蓄积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密度对于评价林分的树高影响程度不如对胸径大;云蒙山林场四十年生橡树次生林的密度应控制在1 570株.hm-2以下;通过分析橡树次生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其适宜的立地条件为:高海拔,有效土层厚度在≥30 cm,坡度大于25°时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湖州不同林型建群种生物量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湖州林区不同林型建群种生物量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 .湖州主要森林类型生物量的平均值变动于 8.2 5~ 1 0 0 .85 t/hm2 之间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林型林木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 ,其中阔叶林最高为 1 0 0 .85 t/hm2 ,灌木林最低为 8.2 5 t/hm2 .多重比较 ( LSD)分析了不同林型林木两两之间生物量的差异性 ,其显著性差异程度因参比林种不同而异 .林木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 ,经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筛选出影响不同林木生物量的主导生态因子 ,其回归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孔萍  焦鸿渤  肖金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45-9748
根据庐山45年的气候和火灾历史资料,将气候要素按年代划分,首先用一元线性模拟年代间气候因子(气温、风速、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方差分析,确定出气候变化显著因子为风速和气温 其次,应用相关分析法,得出影响森林火灾的气候因子为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森林火灾次数增加,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种林型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为新疆天山云杉林土壤质量的管理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以中生草类-天山云杉林和藓类-天山云杉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据计算α多样性指数,分析幼龄期(0~60 a)、中龄期(60~100 a)、近熟期(100~12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