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提高延安 市旱地小麦降水有 效利用率, 进而达到 高产、稳产的 目的,采用 冬小麦全 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 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穴播比同期露播增产 30.5% ,比常 规露播增产 20.5% ,说明地膜小 麦具有保水、抗旱、增产的全程优势作用。因此,旱地小麦覆膜穴播栽培 技术在该市干旱半干旱农业生态区有较高 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棉花高产经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宽行稀植、免整枝、少中耕为主体的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具有良好的高产高效结果。通过全国10个主产棉省区联合试验,简化栽培地产量较常规栽培增产8.2-10.8%,省工16.8%,,节省成本7.6%,产值增加10%,净产值增加11.3%,湖南试点大区示范理论产量增加8%,小区增产1.6%,简化栽培日劳动投工产出效益提高23.3%。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采用塑盘旱育小苗抛栽,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作用,比地膜湿润手栽秧增产15%左右,与普通旱育手栽秧增产效果相近,本田都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容易控制,有效穗数多。虽然苗床阶段秧苗生长缓慢,但秧苗抛栽后生长发育潜在能力大,大田分蘖快,分蘖叶位低。栽培上应抓好培育壮秧,掌握好抛栽密度,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坚持浅水发苗,多次露田等技术  相似文献   

4.
1997年根据市、区“一优二高”早稻丰收计划,在横屿村建立优质早籼——协作20高产抛栽示范片100亩,主要推广以软盘抛秧技术为主的建立产量因素协调的高产群体结构为口标的规范、模式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七月二十五日示范片经现场验收,抛栽亩产量最高达527kg,平均亩产485.4kg,与手插移栽稻相比亩产增加10.08%,每亩省工2.18工,节本近50元,比1996年同片同面积早稻,每亩增产53.26kg,增产率达12.3%,取得了显著增产,也为我镇发展抛秧稻生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起了示范作用。现就“协作—20”特性观察及丰产抛栽技术作一初…  相似文献   

5.
几何插秧法是目前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水稻个体生长规律,以超稀植理论为基础,探索提炼出的一种插秧新方法。绥化市应用几何插秧法栽培水稻33.3hm2,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kg,比普通超稀植增产8.97%,每平方米有效穗数398穗,比普通方法多33穗,株高增加8cm,穗长增加1cm,每穗成粒数增加2.2个。1增产、增收机理1.1省种省工几何插秧法每公顷需种20~25kg,比普通插秧法节约种子50%。平方米13~16穴,加快了插秧速度,节省插秧用工20%~30%。1.2结构合理由于穴距均等,穴与穴…  相似文献   

6.
秀水123系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选育而成的常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临安市2006年引入进行直播栽培试验示范.比对照秀水63增产10.7%。2007年示范141.78hm2.平均667m2产578kg,比对照增产7.6%,而且通过直播,省工节本增效.受到农民的青睐。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株高98cm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主蘖穗差异小,叶片挺直.茎秆粗壮,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7.
以宽行稀植、免整枝、少中耕为主体的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具有良好的高产高效结果。通过全国10个主产棉省区联合试验,简化栽培的产量较常规栽培增产82%~108%,省工168%,节省成本76%,产值增加10%,净产值增加113%。湖南试点大区示范理论产量增加8%,小区试验增产16%。简化栽培日劳动投工产出效益提高233%  相似文献   

8.
通过泗阳822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东台市进行麦后直播栽培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播后易出苗,蕾期和花铃期生长稳健,开花结铃集中产量高,铃壳薄,絮色白和光亮,吐絮畅,易采收;其产量既不比移栽棉低,又比移栽棉省去了棉花营养钵育苗的苗床和苗床管理等用工,省工、节本,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稻草包心栽培马铃薯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收,薯块商品率高等优点。2016年宁德市蕉城区良种场在蕉城区建立马铃薯兴佳2号稻草包心种植示范片7.3 hm~2,商品薯平均每667m~2产量2 405 kg,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60.1%。总结了马铃薯兴佳2号的特征特性及其稻草包心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栽培综合增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综合增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优点。该技术由无纺布钵盘育苗、水稻抛(摆)秧栽培、配方肥料抛前一次性深施、抗旱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几个方面的主要技术内容构成。介绍了上述各方面技术的要点,着重阐述了育苗、抛秧及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轻简栽培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材料,于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不同栽培方式(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大田试验,分析了中稻-再生稻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头季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翻耕直播头季稻产量较翻耕移栽平均增加3.5...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北方寒地绿色水稻栽培生产中存在的单一绿色防控能力弱和模式组装应用效果差等问题,采用核心区、辐射区和常规区示范推广方式,探讨了不同绿色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区相比,核心区与辐射区水稻产量要低,其中核心区差异达显著水平;功能性元素镁、硒、锌含量显著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核心区和辐射区较常规区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7 682元/hm2和5 670元/hm2,且核心区稻米符合A级绿色产品标准。可见,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是适于寒地水稻推广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南平市推广水稻机插的效益分析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物化成本、用工量、劳动强度、产量等方面分析了水稻机插的效益,并针对机插秧苗素质不高,整地质量达不到要求,缺丛率偏高,双晚生育期偏长,不利安全齐穗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稻和陆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应用Richards方程对水作和旱作水稻与陆稻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两种稻灌浆特性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作相比,水稻旱作穗数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下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降低,活跃灌浆期缩短,强势粒和中势粒的起始生长势减弱,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距缩短,从而影响弱势粒的灌浆,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的差异增大,最终导致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陆稻旱作与水作相比,除活跃灌浆期略有缩短以及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隔略有延长外,整体上灌浆过程变化不大。与水稻相比,陆稻在两种水分条件下灌浆过程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较小,表现为籽粒灌浆的起始生长势特别是强、中粒位势的起始生长势低,灌浆前、中期灌浆较强,强、中势籽粒对同化物的激烈竞争使弱势粒灌浆变差,籽粒灌浆期短,特别是灌浆后期持续时间短,导致结实率和粒重低,最终影响产量。旱作条件下,水稻与陆稻相比,籽粒灌浆速率较小,活跃灌浆期较长,强、弱势粒灌浆呈现明显的异步性。  相似文献   

15.
对山区马铃薯—再生稻耕作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马铃薯—再生稻耕作制既增产又增收。每667m2马铃薯产量达1 658 kg,再生稻两季产量达877.3 kg,产值达5 021.5元,纯收入达3 887.5元,比单季稻和单种再生稻效益显著提高。文章对其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试验对比研究了有机栽培与普通栽培对优质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水稻产量比普通栽培低,但稻米品质明显优于普通栽培,稻米商品价值和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总结了形成优质稻有机栽培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产量因素的遗传特性对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承101和长白20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3 a在其适应地区多点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穗的大小、粒数多少以及千粒重等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粒穗、结实率,无论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穗长与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穗长不一定穗粒数多。因此,初步明确了丰产性好的水稻品种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成穗率好,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对如何选育高产稳产型水稻品种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万克江 《中国稻米》2021,27(4):50-52
水稻生产技术在推进稻作技术进步、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水稻生产技术发展要以高产稳产、绿色优质、效益提升为方向,加快选育优良品种、集成绿色高效模式、强化生产指导服务、着力全产业链开发。  相似文献   

19.
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种栽培模式,探讨了“双迟”(迟熟水稻+迟播小麦)栽培模式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换茬时间的推迟,稻麦周年生产力不断增加,其中,水稻产量呈增长趋势,而小麦产量先增后减,迟熟中粳茬小麦产量最高。延长水稻生育期和攻取大穗是稻麦周年高产的关键。水稻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随着熟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小麦方面,除种子生产力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因子生产力先增后减,迟熟中粳水稻+小麦模式下表现最高。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稻麦周年的一些关键性投入的生产力,适当延迟稻麦换茬时间可以提高稻麦周年经济生产力。就稻麦“双迟”栽培模式的概念和调控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改变插秧方向来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本试验将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寻找高光效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高光效栽培的措施,本次试验中,行向南偏西23.5°插秧行向增加了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实际产量587.4 kg/667 m2,增产12.6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