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塞尔拜疆的茶叶事业是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发展起来的,年年改善管理从而提高了茶园的产量,在凌科蘭阿斯达里地区已有了不少的三丰产茶园和卓越的茶叶能手们在每公顷土地上获得了4,000—5,000公斤的茶叶鲜叶产量。  相似文献   

2.
茶叶是高产作物,茶叶产量的上限随各茶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异。世界最高单产是日本高达268斤。我国亦有不少高产典型,如杭州茶试站4400亩投产茶园平均亩产336斤,其中734亩单产高达520斤;江苏芙蓉茶场110亩茶园平均单产713斤;广东红星茶场最高亩产达1410斤;我省普文农场、勐海茶科所均培育出单产500——800斤的高产茶园。我县城关区回贤一队七五年试种的一亩密植茶园,八三年单产就达335斤,85年到七月十三日止,已收鲜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茶叶生产中面临的一大课题是老茶园的改造,其中心任务是改植换种。把大面积群体种的老茶园改植良种,实行规范化栽培,从而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效益,是茶叶工作者一项紧迫的任务。建国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人们对老茶园的改造,主要采用改树、改土、改园、改善茶园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它只能3—5—10年作为一个周期,波浪式地稳定茶叶的产量和茶园的收益,难以彻底改变茶园面貌。  相似文献   

4.
六、安溪乌龙茶的发展据史载:安溪乌龙茶至清光绪年间达到了鼎盛时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县乌龙茶产量达1250吨。进人民国,安溪乌龙茶逐渐走下坡路。·民国25年(1936年)全县茶叶产量降为550吨。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外销中断,安溪乌龙茶受到严重破坏,大片茶园荒芜,不少茶厂倒闭,产量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安溪乌龙茶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较快的发展。48年来,经历过恢复、受挫、发展三个时期。(一)、恢复时期(1949-1965年)1949年安溪广大茶农垦复荒芜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恢复到29953亩,茶叶产量恢复…  相似文献   

5.
覃士才 《茶业通报》2002,24(3):23-25
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新茶园,是提高茶园建园质量,开发名优茶、提高茶叶品质的基础,是培植五峰新世纪茶叶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县茶叶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的一项重大科技措施。因此从1997年冬开始,我县引进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白毫早”等,在全县3000多个农户中栽植茶苗2800万株(其中自繁240万株),建无性系茶树良种园250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85%,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三年亩收入过千元”的目标,最高的茶农亩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春茶开园…  相似文献   

6.
新茶园是茶叶生产的新生力量,也是茶叶生产向高产、优质、现代化发展的先锋。大跃进以来,新茶园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市场不断的扩大,现有茶园的茶叶产量与国内外人民的需要量相比较,全国每年都要大力发展新茶园,繁育种苗是个关键。在这一方面,我国有丰富的经验,其中短德扦插是最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余杭县双溪乡黎明农业社是个半山区,全社共有542户,有茶园434.1亩(市亩),自 1956年組織茶叶專管队以后,茶叶的产量和質量已迅速提高,茶园面积在1956—57年间也扩大143.03  相似文献   

8.
汪祖圭 《茶业通报》2000,22(3):25-25
近两年来 ,县委、县政府狠抓高效茶园建设 ,大力开发名优茶促进了我县茶叶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茶业产业化的进程。为使我县高效茶园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特对我县今后实施高效茶园建设提出几点建议。1 高效茶园建设要从发展良种新茶园抓起。 茶树良种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我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祁门种和杨树林种分别为国家级和安徽省级地方群体品种 ,另外还有祁门茶叶研究所选育的安徽一号、安徽三号、安徽七号及祁门县农业局选育的杨树林 783 ,这些都是经过国家认定或审定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 (尤其是杨树林 783和安徽七号 ,…  相似文献   

9.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产茶大县、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现有茶园面积214.5万公顷,2011年干茶产量7615吨、产值5.8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茶青(即茶叶鲜叶)是茶园的主要产品,要保证茶青的质量和产量,施肥是关键(唐章亮,2007)。成龄期是茶树生长较稳定的时期,对氮素吸收量较多,长期以来,由于有些茶农偏施化学氮肥,致使茶园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之间比例失调,出现了氮肥增产效果下  相似文献   

10.
油茶是我县的主要特产之一,茶叶产地,一般也产油茶,如苏庄公社,年产茶叶2000担,油茶子产量有15000担。解放以前,油茶饼大部作为燃料,或拿来毒鱼,洗衣服等,从来不当肥料的。解放后,党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改变了茶园不施肥的习惯,在千方百计挖掘肥源的同时,54年冬季,舜山社第一次用油茶饼作为茶园基地。在54年  相似文献   

11.
一、茶叶产量质量双跃进的伟大成就 1959年的茶叶生产,不仅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又增加8%,同时普遍提高了品质,获得了产量质量双跃进的巨大成绩。茶叶品质大大提高了。可是有个别人不承認这个事实,说什么“茶叶品质一年不如一年”、“机械制茶不如手炒品质高”、“双手采茶降低茶叶质量”、“大采秋茶是杀鸡取蛋”等謬論。事实胜于雄辯,建国以来,特別是大跃进以來,广大茶区群众在党的总路綫光辉照耀下,認真地貫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加强茶园培  相似文献   

12.
茶园杂草种类多、分布面积广、生长繁殖快,大多数恶性杂草常与茶树争光争肥、覆盖茶树蓬面,每年可对茶叶产量造成大约5.9%的潜在损失。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对茶树生长构成严重危害,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百草枯等药剂对茶园杂草的防控效果,2009年笔者特在我县亚鱼乡水电茶场内进行了化学除草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县传统特产和重要出口商品。建国以来,我县茶叶生产为繁荣本县经济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从1983年后茶叶市场出现疲软,我县大宗茶出现了茶园面积减少,产量徘徊,尤其是1990年,茶叶产值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据农业部门测算,全县大宗茶产值由1989年的947万元减少到1990年的594万元,净减产值达353万元,税收减少109.43万元,茶农人均收入减少23元。这些引起了全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茶叶科技人员及茶农的关注,就宁国县茶叶生产如何走出低谷迈上新了台阶纷纷献计献策。为此,本文拟从宁国县茶叶生产的现状和前景,探讨振兴宁国茶叶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蒋业武 《茶业通报》2001,23(3):25-26
皖东南茶区是安徽最大的绿茶产销基地 ,年茶叶产值超亿元 ,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五大国营茶场拥有茶园 3735hm2 ,“九五”期间最好年份 ,产量 850 0t,产值达 450 0万元 ,对推动本区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制约茶叶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很多 ,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 ,提高经济效益的难度较大 ,低产衰老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 40 %以上 ,部分茶园衰老速度加快 ,产量、质量、效益逐步下降 ,更新改造中低产茶园和巩固已改茶园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国有茶场在抓好茶园改种换植 ,试验推广嫁接换种工作的同时 ,要有计划、有针对…  相似文献   

15.
虎邱公社萍州大队千亩茶园亩产跨百斤、总产超千担、持续五年增产增收是我县第一个年产茶叶超千担的大队。现茶叶单产、总产均居全县首位。 1977年全大队茶叶总产仅有839担,平均单产也只有82.3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以来,茶叶产量、产值稳定上升,连续五年增产增收。今年茶叶总产1840担,比1977年839担增长了一倍多;茶叶单产也由1977年82.3斤增至180.3斤,提高119%,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有280亩的茶园单产在300斤以上,主要经验是:政策落实,科学种茶。  相似文献   

16.
茶树机剪机采试验示范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智仁 《茶业通报》2004,26(3):120-120
为推动我县茶叶机械化生产,提高茶叶采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年初从浙江引进落合、川崎两个厂家生产的修剪机106台、采茶机84台,在走马镇进行了茶树机剪机采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当地茶农的欢迎,为全县大面积推广茶树机剪机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基本情况1.1机剪机采面积本次试验示范在白果民族茶厂木耳山茶园基地和世为公司红罗沟茶园基地进行,面积共266.7hm2。1.2茶叶产量266.7hm2机采示范茶园的鲜叶总产量为2400t,平均亩产干茶150kg,比非机采茶园对照平均亩产100kg增产33%。增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美仙  胡杨芳 《茶业通报》2003,25(3):102-102
泰顺县地处浙南山区,是“温绿”的主产区;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1987年列入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命名“中国茶叶之乡”。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茶叶经营的放开,茶农得到实惠,极大激发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但是,自1994年以来,我县茶叶陷入了徘徊乃至滑坡的境地。1茶叶生产的基本现状泰顺县是老茶区,在明代修篡的《泰顺县志》中就有“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的记载,抗战前茶叶产量曾达390t,但在抗战时期,茶叶生产遭到了破坏,大批茶园荒芜,产量下降。1948年只有零星茶园近万亩,产量150t。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茶区…  相似文献   

18.
汉寿县月明潭公社谷家冲大队属岗山陵区,有11个生产队,279户,1253人,耕地面积1250亩,山林900亩,现有茶园400亩,其中幼龄茶园50亩,这些茶园有30%,是解放前的“老祖宗茶”70%是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茶园,新茶园中约有一半,由于播种和管理粗放,茶树未老先衰,因此,茶叶产量不高,质量低劣,1980年以前,全大队每年茶叶收入只1~2万元。1979年冬,大队党支部为了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夺取茶叶优质高产,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在茶叶生产上,推行包产到组、到户的责任制,此后,从实践中又不断总结、完善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并长期稳定不变,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中产茶园改造技术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天 《茶业通报》2006,28(4):164-165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重低产茶园的改造,而对产量和效益欠佳的中产茶园却忽视改造。为促进我县茶叶生产向高产、高效、优质和无公害方向发展,笔者于2001年10月在本县湖洋乡岩头村茶场20hm2茶园中,选择品种优良、树龄结构合理,骨架基本完好,具备高产条件,但管理欠佳经济效益较低的10hm2中产茶园进行改造示范,现将改造技术及效益报道如下。1概况茶园于1981年建立,为福鼎大白茶品种,面积10hm2,土质黄壤,土层厚1m以上,通透性良好,水源充足,附近无污染源,生态环境优越,水域、土壤、大气环境等都清新。改造前茶叶平均667m2产量在60kg徘徊,2001年667…  相似文献   

20.
《茶业通报》1990,12(3):16-22,13
我场现有茶园面积10053亩,年产茶叶1050吨,茶园面积大,茶叶采摘用工量大,常年采茶费用占鲜叶收入的30%左右,每年需支付外采工资90—100万元。近年来,随着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采茶劳力越来越紧张,导致采摘工资成倍增长,采摘质量下降。一些茶园由于茶叶不能及时采下,而减产减收。为了提高采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我们于1988年从日本进口两台V_8-NewZ_2型双人抬弧形采茶机,进行机采技术的试验研究。并于1989年5月列入蒲圻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