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城市劳动力相对短缺导致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农民工从外在就业表象来看已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为城镇补充了劳动力这一基本的要素,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分化,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存在理论上的就业竞争,城市中存在着双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从属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对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沈阳市为例,得出两者就业关系的相关结论。分析表明:沈阳市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个体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就业途径、工作类型与工作条件上有较大不同;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处于劳动力就业的两个分层上,城镇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接受培训可能性大,因此,尽管平均年龄较农民工稍高,但其下岗人员可以得到政府相关就业政策的扶持,在劳动力市场就业选择时处于较高层次;而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小、接受培训比例较低等个体特征,多依靠亲戚朋友及一技之长寻找工作,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也多是较低的职业与行业。因此,沈阳市农民工与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关系表现应以互补性为主。当地政府应从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政府培训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等方面入手,促进沈阳市农民工及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这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巨大障碍。技术培训是农民工获取技术与技能最普遍和最主要的途径。数控技术属于现代化技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进行数控技术培训,将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数控加工技能培训的意义、培训内容、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层次,促进农村劳动力往更高技术性行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推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国在城镇务工就业的农民工有1.3亿人以上。城镇流动就业人员达到数千万人。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流动性强、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新的变化趋势。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打零工这种非正规的就业模式在城市中逐渐发展起来。对沈阳市多个自发形成的马路农民工劳务市场进行调研,从工种类型、打零工原因、收入情况等方面了解零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对调研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志愿的农民,由国家财政适当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岗就业前的短期技能培训。在重点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辅助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基本常识、寻求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  相似文献   

6.
田富强 《中国农机化》2012,(5):180-183,176
贵州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成功率低,个人竞争力不足,不具备有利创业环境,劣势与威胁大于优势与机会。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创业;明确政府责任,拓宽准入领域,放宽登记条件,统筹安排创业用地,建立返乡创业基地,进行项目支持和金融扶持;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强化政府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和城镇公共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成立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园,给创业者超国民待遇,建设新生创业队伍。  相似文献   

7.
“阳光工程”始于2004年,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给农机化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如  相似文献   

8.
赵佳涛 《湖南农机》2016,(7):112-113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之中,期望在繁华的城市中找到发展的途径。然而,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这使得农民工就业难度相对提高。为了保证农民工的就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越加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文章针对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其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加以研究,指出对应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民工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职业教育培训与农民工的需求脱节、办学模式僵化、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等问题,影响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实现。针对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职业教育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路径,以推动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适应性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其市民化进程。课题组基于粤北地区的实际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工作、生活、社交和心理四个方面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指数在工作适应维度的权重最大,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工作类型均会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存在差异,且年龄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工作类型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劳动力转移尤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主要从实证方面论述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民纯收入间的关系,得出了转移后的农民工纯收入总量没有显著增加、增加的收入不足以抵消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并进行了原因分析.由此提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和提高农民工技术水平的对策,以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逆城市化”现象逐渐突显。以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托,利用Stata统计软件,从回流决策现状及回流选择原因两个方面对辽宁省农民工的回流行为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回流现象在农民工群体中较明显,并且农民工偏向于回流到县城或乡镇;在回流的原因中,个人、家庭及城市务工因素都对农民工的回流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吉林省各县为样本,利用《吉林统计年鉴》中吉林省39个县2004—2019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城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各变量长期的动态关系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在短期时间内,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来自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在未来的1期、5期和10期内,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产业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7.05%、6.79%、6.82%,238%、2.19%、2.20%和4.39%、6.80%、6.86%,3个变量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冲击效果不强,且随着时间变化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黄爱东 《农业工程》2013,3(2):83-87
我国30多年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相协调,城乡差别较为悬殊,削弱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后劲。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措施,并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西部省份。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诸如薪酬、养老、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农民工问题尤其突出,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期城乡不和谐因素的具体体现,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对陕西农民工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内在经济根源,是时代的潮流与要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城镇职工边际收益的节节攀升、农村劳动力人均农业收入不断降低的局面,作为一个追求独立物质利益的市场主体的农民就会理性地选择放弃农业,在农村或城市去从事第二、三产业。以此为出发点,对贵州省“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并在对估算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强调解决好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提出了辽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党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城乡一体化的重大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三农”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该文深刻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新技术、新机具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利用效率,解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有力举措。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总结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农业的机械化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和水平,才能说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帮助农村推广农用新技术、新机械,在积极推动机械化进程的同时,也注意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改变农业的薄弱基础性地位,用先进的机械化武装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峰  黄颖洁  柳娥 《农业工程》2015,5(4):166-168
农民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逐渐衍生壮大,他们建设城市繁荣农村。云南省作为我国西部经济的重要枢纽站,出现了农民工大量涌向城市务工潮流,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却一直阻碍着农民工的发展。从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着手,对制度模式进行定位和选择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合理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云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