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要求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亟需加快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研究针对地方高校科技体制存在科研管理理念落后,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城乡建设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基于区域城乡建设的需求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城乡建设的需求,也是对教育更重、更高水平的要求,构建什么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分析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构建地方高校“分子型”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其内涵,为地方高校开创了一个人才培养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发展为省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及其服务区域创新能力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立足于"双一流"建设背景,研究重新审视省属本科高校学科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省属本科高校学科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协同发展与错位竞争的定位,并据此提出了特色优势学科与区域创新能力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出了特色优势学科与区域创新能力在资源、人才、价值上的协同发展以及在区域创新、特色优势、应用性方面形成错位竞争优势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支持性政策,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和时代发展创新创业。本文从皖北区域文化视角出发,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皖北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案,以期为皖北区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使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嘉兴学院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的发挥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意义,指出了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区域产业集群升级中,地方特色行业公益性信息资源、特色馆藏和专题数据库建设以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文,献信息资源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给出了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方面的主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构建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成为区域提高创新效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普遍实践。  相似文献   

7.
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区域创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尚缺乏统一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政府参与,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多个主体相互作用的系统,核心是创新成果的应用.政府作为区域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知识产权的保护者、创新产品的公共采购者、创新主体的培育者、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其财政政策的支持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基于财政支持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平台;另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主体资源投入,建立合作共赢的创新平台等.  相似文献   

9.
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系统研究地方高校学术文化的内涵、功能以及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积极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朝积极方向发展,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对于助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科技创新贡献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教育对区域贡献率的理论模型。选取辽宁省2004—2013年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熵权法赋权并通过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出各个年份高等教育对辽宁省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国家和辽宁省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除2007年与2011年贡献率下降外,辽宁省高等教育对区域内科技创新的贡献保持基本稳定的整体上升趋势;区域内高水平大学的聚集,使得辽宁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高校RD人员、RD经费支出以及出售的技术转让合同与金额数的减少是导致2007年贡献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获国家科技奖励贡献率的大幅下降是导致2011年贡献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必须搭建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区域农民培训中心和科技创新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同时要加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锐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56-15360
阐述了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皖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讨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指明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一是区域科技创新与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的密切联系与同质性特征;二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指向对区域科技创新方向提出了导向性要求。剖析了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内涵的相互作用和深刻影响:一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总体性、内涵包容性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二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主导性特质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深刻影响;三是科技创新的本质属性使其成为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内涵特质。探讨了皖江区域发展增长极作用的根本保障——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关系和谐统一:一是皖江示范区国家战略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密切联系和辩证统一;二是皖江经济带增长极作用在和谐统一中得到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在关联,认为两者间并不存在冲突与矛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接着分析了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产业化程度、相关支持产业、市场需求结构、政府的管理与政策等。最后,基于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机理分析,提出了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龙头企业;完善国家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基础设施和科研创新投入;促进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推动企业投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淮安高职院校图书馆区域合作、资源共建共享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区域合作的客观环境、基础条件、运行条件、主要目标、意义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物流业既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基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内在机理,建立与现实尽可能接近的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图,并辅之以统计学方法确定参数,进而构建了区域物流需求及供给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变化所引起的物流与经济各指标变化的分析,探讨辽宁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以便为辽宁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力峰  于春玉  刘阿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18-6219,6223
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创新能力、制度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长远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王庆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8):163-16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方式。区域经济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富有特色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区域品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区域经营理念;区域品牌形象与定位的培育;区域品牌传播与区域品牌维护等。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7~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强;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因此,应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9.
张连科  张铁军  焦坤灵  武文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41-14442,14486
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应从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着手,体现为冶金、电力等地区行业培养环保人才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20.
黄艳娜  吴刘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74-4476
城市街旁小游园的可达性和灵活多变性使其在城市景观环境空间中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过渡空间。以湛江市为例,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街旁小游园,通过对其区位特点、空间处理、地域性景观体现和游憩特色4个方面的建设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热带地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体现热带园林景观地域性特色、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更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