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产生分生孢子器的Ampelomyees quisqualis是白粉菌上的一种重寄生真菌,Cesati(1852)在一百三十年前首次作了记载。这种重寄生菌广泛寄生于多种白粉菌上。白粉菌是专性寄生,它的寄主范围很有限,但重寄生菌能够人工培养,且比它寄主的专化性更弱。在挪威温室黄瓜上有两种白粉病流  相似文献   

2.
白粉寄生孢寄生黄瓜白粉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AQ)接种离体条件下赛璐酚上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和活体条件下黄瓜白粉菌后,通过棉兰染色和显微观察分析,初步明确了白粉寄生孢的侵染寄生过程。白粉寄生孢分生孢子产生芽管可入侵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梗;有时黄瓜白粉菌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可被2~3条白粉寄生孢的菌丝寄生,随着寄生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无色的椭圆形或球形,其上逐渐产生由黄色至褐色的白粉寄生孢的分生孢子器,器内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桑里白粉病菌的重寄生真菌种类,通过分离和寄生性验证,获得2个桑里白粉病菌重寄生真菌菌株HP8和HP9,这两个菌株寄生闭囊壳后,子囊及子囊孢子溃解.菌株HP8菌落绿色,菌丝体无色至褐色,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结节状膨大,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褐色或无色,ITS序列(MT463536)与尖孢枝孢Cladosporiu...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云南省燕麦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1个燕麦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燕麦白粉病病原菌孢子梗不分支、无色、基部呈球形膨大,顶端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呈长卵圆形、单胞,大小为18.84~29.12μm×6.53~10.71μm,初步鉴定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云南燕麦白粉病菌鉴定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白粉病菌专化型。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21个供试燕麦品种发病株率为100.00%,病情指数为91.73~100.00,发病初期平均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4.56%和1.75,35 d后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长了85.44%和95.74%,表明云南省燕麦白粉病菌的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5.
从进口美国小麦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分离物4072-62,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发达,呈白色絮状,后期变粉红色,菌落中央明黄色;分生孢子器和假囊壳单生或聚生,球形至椭圆形,黄褐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圆柱形,直或稍弯,两端钝圆,无色,大多有隔膜,大小23~44μm×2.6~3.5μm。子囊棒状,直或稍弯,无色透明,大小37~79μm×9~11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梭形,多数具有3个隔膜,隔膜处明显缢缩,淡黄色至黄褐色,大小19~24μm×4~6μm。该分离物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登录号AY196988、MZ049620等)的序列相似性为100%。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4072-62与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聚在同一个分支(Bootstrap值为66),亲缘关系最近。菌株4072-62接种小麦,出现叶斑、叶枯等典型症状,对病菌再分离可重新分离到该病菌。以上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此为深圳口岸...  相似文献   

6.
寄生于枫杨白粉病菌上的重寄生物,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为芽枝孢(Cladosporium)的一个种。经与近似的重寄生芽枝孢比较,存在形态上和培养特性方面的区别,因此,确定应另立新种,称为粉霉芽枝孢(C.erysiphicola sp.nov.)。该菌不但能寄生于枫杨白粉病菌上,还能侵染枸杞白粉病菌及小麦白粉病菌等。对上述几种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侵染,出现穿入孢子、缠绕菌丝、腐蚀孢子及使孢子萎缩等现象,有希望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该菌在培养基PSA及PDA上生长繁殖良好,其分生孢子除在不同营养液中萌发外,在蒸馏水中也能萌发。萌发的温度在27℃左右。  相似文献   

7.
从为害海南省茄子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雌虫体内分离获得一株对根结线虫具致病性的真菌菌株PLHN,研究了该菌株的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同时,克隆分析其r DNA-ITS区序列,并测定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PLHN在PDA上菌落呈淡粉紫色,富生粉质状分生孢子,菌落背面中心呈炒米黄色;分生孢子梗上轮生2~6个瓶梗,大小为(2.81±0.43)μm×(6.27±1.18)μm;分生孢子近圆形,无色,大小为(2.60±0.40)μm×(2.63±0.38)μm。该菌株rDNA-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淡紫紫孢菌(淡紫拟青霉)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均达99%~100%。因此,将PLHN菌株鉴定为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该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均为7.0,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8℃,黑暗有利于该菌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8.
一株红棕象甲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一株红棕象甲寄生真菌的归属,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ITS序列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分生孢子梗粗短,顶端具2~5个瓶状小梗,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4.8~9.3μm×2.2~3.1μm;ITS通用引物扩增该菌得到了预期的558bp条带,其与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的支持率高达100%。因此,将该红棕象甲寄生真菌菌株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anisopliaevar.anisopliae。  相似文献   

9.
白粉寄生孢种群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白粉菌(Erysiphales)的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Ces.ex Schlecht.)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多样性、流行、分类、生防菌种的筛选、生防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广泛调查采样,从国内外105个地点采集感染白粉菌的样品406份,分别进行了植物种类和真菌种类鉴定。研究表明,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内的12属42种白粉菌寄生在27科67属77 种植物上;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只寄生于8属15种白粉菌上,寄生率为15.66%,主要发生于菊科和葫芦科植物白粉病菌上。首次发现锥(Castanopsis sp.)、大花金鸡菊 (Coreopsis grandiflora)及山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上寄生有白粉寄生孢;白粉寄生孢寄主真菌中,中  相似文献   

10.
师杨  乔琳  李成伟 《植物保护》2017,43(1):24-27
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是寄生在白粉菌上的一种重寄生菌,作为白粉菌的生防因子,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从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形态、分类、寄主范围、最佳生长条件、分离鉴定以及生防效果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白粉寄生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并对白粉寄生孢的生防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以及小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方法对近年来在北京市发生的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法评价小豆常见栽培品种(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从北京市采集的感白粉病小豆病样中培养获得病原菌BJ1,该菌能在小豆叶片和茎上产生明显的白色粉斑,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单细胞,成链状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通过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小豆白粉病菌BJ1被鉴定为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苍耳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xanthii。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19个供试小豆品种(系)接种小豆白粉病菌BJ1后均可发病,其中9个审定品种均表现为中度感病或高度感病,10个优良品系发病略轻。  相似文献   

12.
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和2013两年度采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小麦冠层内、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冠层内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明显高于冠层外;田间空气中分生孢子的浓度逐渐升高,到小麦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度田间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均符合ARIMA(1,1,0)模型且与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预测模型,模型回归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田间白粉病病情与空气中病菌分生孢子和关键气象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空气中分生孢子浓度,以及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田间白粉病病情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分生孢子浓度的预测模型普适性要优于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3.
挑选美国进境的黄大豆中变色、皱缩和腐烂等症状的病籽粒进行分离培养,获得1株纯化的间座壳属真菌Duc-0530,该菌株菌落初期白色平铺,气生菌丝少,培养后期背面中央呈黑褐色。病菌α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光滑、纺锤形至椭圆形,无隔膜,有2个油球,大小为(5~5.8)~(6.5~7.5)μm×(2~2.3)~3.0μm(平均5.86μm×2.54μm)。利用真菌5个基因片段(ITS、β-tubulin、EF-1α、HIS和CAL)的通用引物对菌株Duc-0530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的5个基因的序列与GenBank中Diaporthe ueckerae的同源性高,达到98%~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Duc-0530与D. ueckerae以自展支持率100%聚集在同一分支。该菌株接种大豆和甜瓜出现茎基部位溃疡,叶片呈变褐皱缩症状。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将菌株Duc-0530鉴定为D. ueckerae。该病菌是国际上大豆生产中新发危险性病菌,为我国口岸在美国大豆中的首次截获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更好的能控制白粉病病菌的白粉寄生孢生防菌株,将白粉寄生孢不同菌株对黄瓜白粉病病菌和苹果白粉病病菌分别进行了生防测定.结果显示,白粉寄生孢不同菌株对白粉病病菌的寄生效果和控制作用各异.在白粉寄生孢的不同菌株中,AQ40、AQ9、AQ117对控制温室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效果,而AQGA-22、AQ13、AQB15-20对控制苹果白粉病的效果较好.表明这些菌株对黄瓜白粉病和苹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山西省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现状,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不同地区119株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用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方式诱导获得了甲基硫菌灵抗性突变体,并比较了亲本菌株与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119株菌株的EC50在0.48~14.37μg/m L之间,平均EC50为2.89±2.69μg/m L。不同地区菌株敏感性差异较大,采自未使用过任何杀菌剂的忻州市菌株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为1.03±0.27μg/m L,可作为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基线;运城市菌株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为7.02±3.12μg/m L,其中菌株YC01的EC50是敏感基线的13.98倍。3株室内诱导突变体均为高抗,突变体XZ11-2的抗性倍数达到94.96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5×10-3。无药剂处理条件下,突变体的侵染频率、病情指数、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低于亲本敏感菌株;抗∶感菌株分生孢子以80∶20混合培养7代后,抗性菌株频率变化不明显;以20∶80混合培养7代后,抗性频率降低甚至消失。表明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性在选择压力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丧失。  相似文献   

16.
进境哈萨克斯坦向日葵种子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进境哈萨克斯坦向日葵种子中,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向日葵黑茎病菌Plenodomus lindquistii菌株LL4,通过生物学性状、ITS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平板上培养初期菌丝无色,分隔分枝多,后期菌丝褐色或深褐色,常膨大;分生孢子器暗褐色,分散或聚集,球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71.2~361.8μm;分生孢子形态变化较大,无色,单孢,肾形至椭圆形,大小为3.6~8.2μm×2.2~3.7μm,常含有2个油球;培养期间未见有性阶段。基于ITS序列分析比对发现,菌株LL4与Gen Bank中多个向日葵黑茎病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系统进化树显示其与其它向日葵黑茎病菌分离物聚在同一个分支。菌株LL4可侵染向日葵根茎部,造成典型黑茎病症状。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LL4为向日葵黑茎病菌P.lindquistii。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辽宁省沈阳市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使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于室内对其最适生长温度、碳源及氮源进行测定,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蘸根测定其对大豆品种合丰47的致病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法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其的毒力。结果表明,从感根腐病大豆样品中共分离到31株镰孢菌菌株,基于培养性状从中选择3株疑似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这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白色绒毡状,产生黄色色素;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3.3~7.2μm×29.0~62.0μm,小型分生孢子大小为2.5~5.7μm×9.1~16.8μm;结合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3株菌株最终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钾和尿素;其对大豆合丰47的致病力较弱,发病植株的株高、根长和鲜重较空白对照显著降低了22.8%、12.2%和26.7%。在16种常用杀菌...  相似文献   

18.
秦岭地区白粉寄生孢的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我国秦岭地区白粉菌寄生孢的资源状况并进一步筛选开发对植物白粉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作者于2002~2003年对秦岭地区陕西境内的秦岭北坡、渭河两岸及渭北旱原三个不同生境内白粉菌侵染植株标样上的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进行了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白粉菌侵染的旋花科、伞形科、唇型科、菊科、车前科、蓼科、十字花科、豆科、鸭跖草科、凤仙花科、葫芦科、锦葵科、玄参科、蔷薇科、大戟科、茄科、卫矛科、葡萄科、木通科、槭树科、蝶形花亚科等21科(亚科)植物的1145份标样中发现白粉寄生孢菌株39个。白粉寄生孢分离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及氮源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为20℃,pH为6.0,采用葡萄糖作碳源及L-甘氨酸作氮源时菌株生长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地区有丰富的白粉寄生孢自然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同时生物学特性测定显示出其存在的多种生理类群也为进一步从分子角度研究白粉寄生孢遗传机制,进而从大量菌株中开发用于防治白粉菌的生防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梨胶锈菌重寄生菌对贴梗海棠锈病菌的寄生及控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病菌上的寄生形态特征、侵入及控病作用。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产孢结构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以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个小时。潜育期8~9天。用重寄生菌孢子悬浮液,在性子器成熟时喷雾接种防治贴梗海棠锈病,重寄生率从5月初的37.4%逐渐上升至7月中旬的94.6%。  相似文献   

20.
葡萄生单轴霉重寄生菌F3的鉴定及防治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从生长异常的葡萄霜霉层上分离获得的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的重寄生作用及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的重寄生作用,并对菌株F3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28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孢子囊萌发抑制和离体叶片点样法测定该菌株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3对葡萄生单轴霉表现出覆盖、缠绕的重寄生现象。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分析结果将该菌株最终鉴定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葡萄霜霉菌孢子囊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6.8%和83.1%;经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预防处理后的离体葡萄叶片发病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的发病率98.8%,防治效果达88.9%;菌株F3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混合后点样接种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为50.0%,也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为49.1%;而治疗处理的叶片发病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层生镰刀菌对葡萄生单轴霉具有重寄生作用,且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强的预防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