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多年生的紫花苜蓿单播草地牧草和多年生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的混播草地牧草,研究牧草种类及调制方法对牧草干燥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直接晾晒,喷洒2;碳酸钾,压扁茎秆晾晒和压扁茎秆后再喷洒碳酸钾晾晒4种调制方法中,后3种处理都能加快干燥,以压扁茎秆后再喷洒碳酸钾晾晒效果最好.单播苜蓿和混播草地的牧草中,混播草地牧草干燥速度较单播快,即混播牧草直接晾晒也比单播苜蓿压扁茎秆后再喷洒碳酸钾晾晒处理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河北农业科技》2022,(1):113-114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高产、优质、改良土壤、降低病虫草害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草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文章介绍了苜蓿与多年生禾草混播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该技术的优缺点,可为退化草地利用牧草混播技术进行草地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混播草地较单播种值无论是出苗长势、产草量、还是抗逆性及营养物质含量等都占据明显优势,然而如何选取混播牧草以及怎样确定混播牧草的混播比例,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基于此,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之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意见,讨论了八种混播草地的各项指标排序及综合排序,从而为混播草地类型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田育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00-15602
[目的]明确影响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方法]在参阅大量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从播种方式、放牧强度、种植时限和施肥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它们对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混播方式比单播方式更有利于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系统健康,而单播或隔行混播对增加土壤有机碳要比同行混播更为有利,同时隔行混播的草地产生的牧草产量要大于同行混播的草地,牧草产量最低的为单播草地;轻度和中度放牧有利于维持牧草的高产和高质以及草地的可持续发展,重度放牧则导致草地的退化;种植时限对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则具明显区域差异;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以及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但确定特定区域特定牧草的施肥量、施肥类型和比例是施肥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结论]在进行人工草地种植时,要合理利用各因素的正面效应,有效控制人为干扰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或减弱负面作用的影响,为人工草地的高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混播草地建植第三年产量与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建植第三年的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与评价草地产量与质量的表现。【方法】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对牧草产量、豆科产量比例、茎叶比及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混播比例下,混5-1中豆禾比3∶7的产草量最高;不同混播比例之间牧草营养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混播种类下,混5-1与混6混播组合在草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产量方面均表现较好,且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混3-2豆科产量比例最高。混3-2与混6茎叶比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不含红豆草的处理茎叶比小于含红豆草的处理。【结论】混播种类复杂组合产草量高于混播种类简单组合,而且草地产量与品质均受到混播种类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苜蓿、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为材料,根据其生物学特点进行混播,并对混播牧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与单播进行比较,以便找到利用该类混播草地的规律.结果表明:混播与单播牧草的全年生育期均为90~100 d,绿期220~230 d,和单播相比,混播能提高牧草的茎叶比和分蘖数,降低鲜干比,对叶面积系数影响不大.混播和单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均呈现S型动态曲线,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单播或者混播牧草的最佳利用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的单播,低于苜蓿的单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人工建植的豆、禾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混播比例及种植方式下,刈割次数对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10℃年积温1 400℃左右,无霜期85~ 100 d的雨养地区,混播人工草地的有效收获方式.[方法]试验设置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猫尾草(Phlemu pratense)5种豆、禾牧草混播,通过在生育期内设置的不同刈割次数,测定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状况.[结果]在一个生长季内,刈割两次的草地牧草产量有2/3处理低于刈割一次草地,个别处理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在粗蛋白(CP)与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与产量上则优于刈割一次草地.[结论]从草地牧草生产与利用转化效率衡量,两次刈割草地的营养价值均优于一次性刈割,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红豆草、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5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比例6∶4、5∶5和4∶6条件下,分别以2种和5种牧草混播,建立同行及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草地。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株高、植株密度、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及竞争力,分析了异行混播与同行混播豆禾牧草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同行混播相比,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下,鸭茅、无芒雀麦、红豆草垂直方向上的竞争等级未发生改变,位置较低的红三叶竞争等级增加,抑制了发育较迟的猫尾草;从水平空间上看,异行混播下各混播种类密度和相对密度较同行混播增加,豆禾牧草水平空间上的竞争强度下降。与单播相比,同行混播和异行混播的资源利用效率均得到改善;与同行混播相比,异行混播改善了豆科牧草光资源获取环境,减缓了禾草侵占能力的优势,其竞争力增加;增加豆科牧草混播比例也有利于提高豆科牧草的竞争力。因此,从同行混播转为异行混播,可调整混播豆禾牧草的种间竞争强度,有利于豆禾牧草的共存。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的建设步伐,迅速提高草地生产力。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牧草混播实验,试图探索出人工混播草地的适宜品种组成及比例。供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荒漠草原区人工草地适宜的混播组合,利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别与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尧扁穗冰草也A. cristatum (L.)Gaertn页尧沙生冰草(A. desertorum Schult.)和无芒雀麦 (Bromus inermis Leyss)等4 种禾本科牧草以2颐1 的比例混播,比较荒漠草原区不同混播条件下牧草的生长状况和混 播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草地在建植当年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效果最好,紫花苜蓿+扁穗冰草和紫花苜蓿+沙 生冰草两种组合居中,紫花苜蓿+蒙古冰草组合最差;在荒漠草原中,混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草地的生物量,且豆科 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有利于两种牧草的正常生长,是一组很好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11.
牧草+香蕉+龙眼组合植被演替规律的试验结果表明,4a内,草、果植被地上生物量保持相对稳定的产草量,其中以混播草地套种果树处理的平均干草产量最高,达12205kghm-2,香蕉产量9687.6kghm-2.牧草对香蕉生长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龙眼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采用新技术宽窄行种植的香蕉所形成的遮荫,对牧草生长的影响不大.龙眼的生长对牧草的影响也不明显.应用此模式开发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每公顷年平均可获产值18948.12元(龙眼投产后效益将逐年递增).并能提高土壤含水量8.8%-20.1%(秋末),增加土壤有机质6.86%,夏、秋季降低地表温度11.3-19.6℃.5a后,龙眼持续生长,树冠逐年扩大,对牧草的生长将产生不利影响,这是植被演变的总趋势,但逐年的演替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湘南红壤丘陵区牧草栽培潜力及发展模式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湘南红壤丘陵区生产生态现状及发展牧草的意义、种植条件及面临的问题,概述了近年来在牧草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该区草业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沙尔套山主要草地类型可食牧草产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各草地类型总产量、优势种牧草产量及各经济类群产草量动态。以沙尔套山垂直分布的针茅(Stipa capillat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紫花鸢尾(Iris ruthenica)+假梯牧草(Phleum phleoides)型、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杂类草型、西伯利亚羽衣草(Alchemilla sibirica)+杂类草型、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型(标号依次为I型~V型草地)5个主要草地类型为对象,研究其不同月份产草量。【结果】I型草地中,总产量和针茅产量在9、10月最高,禾草9月产量最高,豆科草6月产量最高,杂类草8月产量最高。II型草地中,紫花鸢尾7月产量最高,禾草9月产量最高,总产量和豆科草、杂类草均为8月产量最高。III型草地中,豆科草和杂类草7月产量最高,鸭茅、禾草和总产量均为8月最高。IV型草地中,西伯利亚羽衣草和总产量均为7月最高,禾草和杂类草8月产量最高。V型草地中,线叶嵩草、禾草和总产量均为7月最高,杂类草8月产量最高。【结论】沙尔套山各草地型全年总产量按高低排序为:III型草地>II型草地>I型草地>IV型草地>V型草地。其中鸭茅+杂类草型草地可食牧草产量最高(12 080.1 kg/hm2),主要用于夏、秋牧场放牧。  相似文献   

14.
张春梅  赵恒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64-9367,9494
通过试验田、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优质饲草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对青海省湟中地区种植的燕麦和饲用玉米品种、优质饲草良种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适合湟中地区的包括饲草品种、良种繁育、饲草生产加工为主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双链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配套技术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实施了“双链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总结了稻田套种牧草养鹅和稻田养鸭的方法和田间管理技术,探讨了种草与养鹅、种稻与养鸭在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开展了草 鹅-稻 鸭周年复合生态系统与常规稻-麦轮作方式的比较效益分析,表明该农业生态系统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玉米/皇竹草+黑麦草周年供草模式。[方法]分别测定皇竹草+黑麦草、玉米+黑麦草2种周年供青方式的草产量及其营养成分,并对皇竹草的青贮技术及越冬留种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皇竹草+黑麦草的周年供青方式能更好满足6~11月的青饲料和早春部分黑麦草饲料的供应,结合青贮试验,其营养品质和供青时期都优于传统的玉米+黑麦草的周年供青方式。因此,对于坡耕地养殖户而言,种植产量高、易管理、品种好、多年生的皇竹草,套种黑麦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皇竹草采用塑料袋青贮法,技术简单且易于操作适合普通农户少量青贮牧草。皇竹草地膜覆盖法留种较其他留种方法更经济可行,皇竹草的种蔸覆盖黄土越冬与其他方法相比更简单易行。[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坡耕地牧草周年高效供青生产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天祝县金强河地区进行了无芒雀麦 (Bromusinermis) 5 0 % +垂穗披碱草 (Clinelymusnutans) 5 0 %、无芒雀麦 5 0 % +多叶老芒麦 (Elymusnutans) 2 5 % +扁穗冰草 (Agropyroncristatum) 2 5 %、无芒雀麦 2 5 % +多叶老芒麦 2 5 % +垂穗披碱草 2 5 % +扁穗冰草 2 5 % ,3类禾草混播草地的放牧试验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混播禾草草地牧草叶片特征和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重牧  相似文献   

18.
采用2种牧草总密度保持不变而组成种比例在0~1变化的替代试验法,设白三叶100%(A)、白三叶75%+狗牙根25%(B)、白三叶50%+狗牙根50%(C)、白三叶25%+狗牙根75%(D)、狗牙根100%(E)5种处理,研究混播组合播种后3年的地上生产力和种间竞争动态.结果表明:建植第1年,3种混播组合的地上生物量高于...  相似文献   

19.
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群落组分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黄河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以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不同混播处理(A-垂穗披碱草;B-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C-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D-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E-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F-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短芒老芒麦)进行了连续3 a的群落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播群落的牧草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建植的当年,混播群落牧草产量、草层高度和群落盖度等指标主要受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等高禾草控制;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牧草产量显著高于混播群落(P〈0.01),第2年各群落生长趋势与建植当年基本一致,但混播群落的生长优势已开始显现。第3年,6种牧草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群落(P〈0.01)。不同高、矮禾草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优化人工植被的群落结构,遏制单一种建植的快速退化现象,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配置可能是“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建植恢复的关键技术,是一项快速稳定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两个新品种豌豆与冬牧70黑麦燕麦混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生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试验于1998-1999年在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进行。本试验设计为双因子8个水平组合。两个因子分别为草种搭配,豆禾比例。通过对各水平组合的产草量、叶量、营养成分和倒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草种搭配以饲用豌豆和燕麦混播效果最佳,豆禾比以2 : 8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