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稻旱育秧秧苗具有白根多,根系活力强,植株生长势旺,抗逆能力强,病虫害轻、稻苗绿叶数多、叶片光合势强和功能期长;秧龄弹性大,插后不易败苗,返青期短;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一般每公顷产量7500kg,比常规二段秧增产10%,主要靠大穗大粒增产,穗数也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主要栽培技术:苗床培肥,培育适龄壮秧;每公缅在田需净播种面积600 ̄900m^2,每平方米播杂交晚稻种子15 ̄25g,糯谷30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旱育秧、水育两段秧等不同育秧技术的比较 ,结果表明 ,旱育秧秧苗具有总根数、白根数和叶片数多等优势 ,并具有效分蘖多、发根迅速和干物质积累快等特点。其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明显高于水育两段秧和温室两段秧 ,因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连作晚稻杂交稻旱育秧不同播量与常规半旱育秧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在旱育秧每666.7m^2秧播种量5-20kg范围内,5-10kg处理增产显著,故生产上以播量7.5-10kg为宜,并应比常规提前3-5天播种。能秧一常规半旱育秧相比,明显改善秧苗素质,增加单株白根数和绿叶数:秧、本田分蘖增生则多,初始分蘖发生早,出叶速度慢,全生育期推迟3-10天;后期植株挺健,抗性增强,纹枯病病指下降38.8%,有效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超级稻的增产潜力和最佳栽培方式,进行了超级稻准两优527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水秧3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比栽培,结果表明,在水源有保障的条件下,旱育秧具有总根数、白根数和叶片数多等优势,不仅秧苗素质好,并具有有效分蘖多、发根迅速和干物质积累快等特点。其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明显高于温室两段秧和水秧,产量高,实际产量比温室两段育秧增产570 kg/hm~2,增长5.64%;比水秧增产1390kg/hm~2,增长14.95%。  相似文献   

5.
晚稻抛秧不同育秧方式综合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晚稻抛秧不同育秧方式在化控下的秧苗生长量、串根量、抛栽难易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稻抛秧化控下旱育秧比传统湿润秧育秧技术有显著的省工,省力,增产,增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王海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20-121
介绍了双季晚稻秧和直播田秧苗,单季粳稻秧和直播田秧苗,太湖糯秧和直播田秧苗的洪涝灾后异地匀秧匀苗补栽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2006-2008年沪郊机插秧推广实践为依据,研究并完善了适合沪郊推广应用的单季晚稻硬盘机播育苗技术规程;明确了水稻机插栽培硬盘机播育苗在秧田、育秧土、播期、播量等方面基本要求和秧苗和秧块标准以及相应的育秧栽培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油菜/小麦-水稻两熟制稻区杂交稻长龄或超长龄秧的培育提供参考,以四川盆地近年推广的部分杂交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稀播旱育秧条件下的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稻品种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播种规格6cm×6cm试验条件下,蓉18优188、蓉3优918和蓉优918等品种的苗高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川谷优3399、蓉优1808等品种秧苗单位茎鞘干物质发根能力和单株日均发根干重明显强(高)于其他品种;旌优127和Y两优973等品种秧苗分蘖能力和重高比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生产上可根据秧苗的素质特征制定育秧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蘖特性提高水稻产量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秧田期单位面积秧苗数与秧龄对秧田分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扁蒲秧,带蘖秧,多蘖秧,超多蘖秧和特多蘖秧的带蘖内涵,并指出“稀播或稀寄喷多效唑,长秧龄,提高秧田整地质量,提高秧田期的管理水平”是育成“特多蘖”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秧绿"苗床专用肥和常规培肥对水稻秧苗素质、抗旱耐碱能力的强弱、病害发生情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秧绿"苗床专用肥处理的秧苗,其单株带蘖数较常规培肥高48.9%,成秧率比常规培肥高40%,且秧苗素质好,根系活力强,抗旱耐碱能力强,在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发现黄、僵、枯死苗,植株抗性强.秧苗栽插后,缓苗期短,分蘖发生早、发生快,高峰苗提早,有效穗多.施用"旱秧绿"苗床专用肥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多,比常规培肥处理的水稻增产11.8%.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中早39为材料,研究钵苗摆秧机插技术采用不同播期对早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钵苗摆秧机插技术,将播期提前到2月底3月初、成熟期提前到7月20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要适当提高播种量,防止落田苗不足;钵苗育秧的秧苗素质好、抗逆性强、生产上更能保障不误农时;钵苗摆秧机插时间在3月7—12日是最佳播期,此期播种水稻产量最高、熟期合适,播期延后产量明显降低,播期提前不能带来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2.
培育多(?)壮秧,是水稻高产栽培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的基础。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晚稻秧龄较长,一般35-40天,有的超过40天,且温度较高等原因,晚稻秧苗常发生徒长,俗称“牛毛秧”,难以达到丰产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我站与县农技站合作,于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对晚稻秧田进行多效唑喷施秧苗控制徒长试验,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两段育秧的增产作用和适用范围 两段育秧是从连作晚稻开始试验的。长江下游双季稻区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的季节很紧。几年来扩大三熟制和早、晚稻迟熟高产品种,显著增加了早稻与春粮的产量;但带来了晚稻栽插季节延迟,产量不稳不高的新问题。要使晚稻迟栽高产,必须首先抓住培育长秧龄的壮秧。浙江省历来有较丰富的培育稀播大秧经验,它比较粗壮,较耐迟栽,但每栽种4-6亩  相似文献   

14.
<正> 常规的水稻栽培需先整理好秧田,育好秧苗才能移栽至大田。为了育出壮秧,现多采用两段育秧技术。两段育秧技术之所以能育出壮秧,其关键之处不外乎是将过密的小秧均匀地分栽于二次秧田中,使之能充分均匀地获得生长所需养分、光照和通  相似文献   

15.
<正> 多蘖壮秧是杂交晚稻高产的基础。我县农科所多年试验结果表明,多蘖壮秧的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分蘖节位低,穗大、粒多,产量高。在相同条件下,插三个蘖的壮秧667m~2产量达413kg,比插一蘖秧增产20.7%。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推广这项新技术,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培育杂交晚稻多蘖壮秧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 选好秧田,施足基肥。杂交晚稻要选择靠近水沆,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的壤质田做秧田,按6:1或7:1,  相似文献   

16.
实验于水稻秧苗2.5叶期、起秧前1d、本田返青期、抽穗前15d四次分别施用了垦易活性生物有机肥,结果表明,喷肥后水稻秧苗生长健壮,秧苗素质明显好于对照;插秧后返青期提早2d,有效分蘖明显增加,抽穗期提前3d,产量较对照增加18.4%。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以早稻优Ⅰ54、晚稻博优938为材料,在钦州市进行水稻无纺布(蛇皮袋)育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纺布(蛇皮袋)育秧抛栽具有省种、省工、免用秧盘的优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早稻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塑盘育秧)增产399kg,增长8.3%;晚稻每公顷产量比对照增产489kg,增长7.8%,比迟播10d的塑盘育秧抛栽增产699kg,增长11.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无纺布(蛇皮袋)育秧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秧苗素质,在假茎高、假茎宽、单株根数和秧苗分蘖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特别是秧苗分蘖率,优势更加明显,抛后分蘖早、分蘖多、够苗早。由于无纺布(蛇皮袋)育秧可以适当提早播种,对延长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对晚稻培育适龄老壮秧、抢季节、避免“寒露风”危害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8.
干墁育秧又叫灰秧、湿润秧,是安徽省农民羣众的科学创造。它是一种水整、早播、盖灰、秧苗现青后水养、适宜早稻,特别是双季早稻适期早播育秧(不是过早的),大面积采用的多快好省的育秧方法。 根据安徽省各地经验,干墁育秧有五个的好处。 一、能适时早播、快长、不易烂秧、成苗率高。干曼育秧田墁面复盖有一层黑灰,吸热力比较强,在早春适时早播,墁面温度一般比水育秧高攝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无纺布育秧抛栽具有省种、省工、免用秧盘的优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比对照增产7.8%,比迟播10天的塑盘育秧抛栽处理增产11.6%。主要原因是无纺布育秧提高了水稻的秧苗素质,在假茎高、假茎宽、单株根数和秧苗分蘖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抛后分蘖早、分蘖多、够苗早。秧苗素质的高低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水稻的产量成正相关。由于无纺布育秧的秧龄弹性大,对晚稻培育适龄老壮秧、抢季节、避过"寒露风"危害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育秧方式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无纺布育秧抛栽具有省种、省工、免用秧盘的优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比对照增产7.8%,比迟播10天的塑盘育秧抛栽处理增产11.6%.主要原因是无纺布育秧提高了水稻的秧苗素质,在假茎高、假茎宽、单株根数和秧苗分蘖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抛后分蘖早、分蘖多、够苗早.秧苗素质的高低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水稻的产量成正相关.由于无纺布育秧的秧龄弹性大,对晚稻培育适龄老壮秧、抢季节、避过"寒露风"危害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