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了阿克苏地区枣树叶片SPAD值(叶色值)与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之间关系,为枣树截形叶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年7月5日到8月25日对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同时对枣树叶片SPAD值进行测定。研究发现,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为10~20头/叶时,枣树叶片SPAD值为30~40;当截形叶螨虫口密度达到20头/叶以上时,对枣树叶片叶绿素的危害最为严重,枣树叶片SPAD值为20~30。初步摸清了枣树截形叶螨种群变动与叶片SPAD值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室内15—35℃恒温条件下,截形叶螨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在15、25和35℃下雌螨一代平均历期分别为32.13、9.02和5.64天;雌、雄螨一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0和11.33℃,有效积温分别为135.42和110.47日度;不同温度对世代存活率及子代雌雄性比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雌成螨的寿命及产卵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0℃下内禀增长率(0.3298)、周限增长率(1.3907)、净增殖率(130.993)、日产卵量(10.98)及总产卵量(181.90)都最高,30℃是种群繁殖增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自动控制温度和光照长度的实验室内 ,采用直线回归法对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 ,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4.86℃和10.78℃ ;有效积温分别是48.84、76.45日度。当温度在发育起点温度至22℃范围内二斑叶螨卵的发育速率大于截形叶螨 ,而当温度高于22℃时截形叶螨卵的发育速率大于二斑叶螨  相似文献   

4.
截形叶螨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种温度下,对截形叶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形叶螨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且不同发育阶段对两者的要求也不一致。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88℃和137.41日度,控制发育进度的理论式为T=137.41/N+(13.88±2.00)。  相似文献   

5.
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种群的防控效果,于室内测定了大蒜提取液对截形叶螨卵的毒杀活性及对雌成螨的驱避和产卵选择性影响,并研究了田间不同比例间作大蒜对茄子截形叶螨自然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05 g/mL和0.10 g/mL大蒜提取液处理后,截形叶螨卵死亡率分别为44.53%和63.53%,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大蒜提取液处理蔬菜叶片72h后,截形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数量分别为16头和141粒,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3头和236粒;田间茄子和大蒜按1∶1、2∶1或4∶1间作均可降低截形叶螨自然发生数量,其中1∶1和2∶1间作对截形叶螨种群控制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大蒜提取液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取食及产卵具有显著的驱避活性;且间作大蒜可以对截形叶螨种群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黄瓜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在25℃±1℃,RH80%±5%,光照L//D=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黄瓜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喜好及其自身干扰反应,并以截形叶螨为食组建了黄瓜新小绥螨生命表。结果表明,黄瓜新小绥螨最喜食截形叶螨的卵(Ci=0.25),其次为若螨(Ci=0.15),最不喜食雌成螨(Ci=-0.42);在截形叶螨密度保持不变时,黄瓜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日捕食量随着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干扰反应方程为E=0.162 9P~(-0.480 8);以截形叶螨为食的黄瓜新小绥螨生命表参数分别为:净增殖率(R_0)为22.289 3,世代平均周期(T)为19.313 0 d,内禀增长率(r_m)为0.143 3,周限增长率(λ)为1.151 4,种群倍增时间(t)为4.836 2 d。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光照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动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养虫室内,采用二次回归通用设计的方法,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完成一个世代发育历期,温度作用明显大于光照时间的作用;互作效应不明显,在32.2℃、12.5h/d光照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最短,仅为5.31d。夏季持续高温少雨的年份,对其防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巴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是玉米害螨的优势种群,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大面积发生危害[1]。由于玉米植株高、种植密度大,危害盛期药剂防治几乎无法实施,筛选和利用捕食螨控制叶螨的危害是拓展害螨防治的有效途径。为明确巴氏钝绥螨对截形叶螨的控制潜能,本试验测定了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对截形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进行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药性品系。阿维菌素品系选育至42代,抗性增长到8.7倍,甲氰菊酯品系选育至40代,抗性增长到68.5倍。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7、3.4和1.4倍,差异达显著水平。推测3种解毒酶活性显著升高是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甲氰菊酯抗性品系GSTs的活性为敏感品系的2.8倍,差异显著,表明该抗性品系的形成与GSTs活性增强有关。羧酸酯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朱砂叶螨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体内存在变构的羧酸酯酶。  相似文献   

10.
枣树Zizyphus jujube目前为新疆种植面积最大果树,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为枣树危害最为严重的有害生物。运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对截形叶螨在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枣树上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对密度有依赖性,个体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通过B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λ)分析得出,聚集原因是由害虫自身聚集行为和周围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同时利用Iwao回归分析中的参数α、β确定了截形叶螨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28.673/m+0.451)。  相似文献   

11.
棉花蚜螨繁殖率及棉蚜再猖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氰戊菊酯曾对棉蚜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对棉叶螨防治效果极差。棉蚜抗药性的发展使药效发生了变化,近来的试验表明,该药对蚜虫药效很差,对伏蚜根本无效,100和200ppm对棉蚜已属低浓度,可使其繁殖率增加4-8倍,在田间使用氰戊菊酯可形成大的棉蚜群体。在相同浓度下一般可抑制棉叶蚜群体,使药后存活很少的棉叶螨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使群体越来越小。氰戊菊酯的复配剂-丰收菊酯弥补了氰戊菊酯的不足,可同时控制蚜  相似文献   

12.
棉花叶螨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影响朱砂叶螨自然种群消长的气象因子的模糊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87-1992年年茄子田内朱砂叶螨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条件频率法建立了气象因子对叶螨种群消长的隶属函数,详细讨论了温度、湿度、降雨对群消长的影响,用隶属函数对叶螨种群消长进行了拟合,拟合率为93.5%。结果表明,能很好地对气象因子进行模糊划分。  相似文献   

14.
棉花对硃砂叶螨抗性的鉴定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1991年进行的棉花抗硃砂叶螨试验表明,海岛棉和二倍体栽培棉(中棉和草棉)对硃砂叶螨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它们的抗螨性已通过远缘杂交技术转移到了感螨的陆地棉栽培品种中。来自四川省和河南省的一些品种以及来自美国的PD种质系对硃砂叶螨的抗性比湖北省当地品种要差。叶片有毛,无腺体和高含淀粉的棉花,硃砂叶螨为害较重;而叶片具有致密茸毛、棉酚、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高以及叶片鲜重高的品种抗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杀虫剂对朱砂叶螨扩散行为及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4种扩散试验法证明氧化乐果,杀虫脒,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对朱砂叶螨有较强的刺激扩散作用,扩散率基本随药剂浓度增加而升高,扩散高峰在施药后24h,叶螨对药剂处理叶(株)有很强的忌避性。3种激发生殖力试验证明,11种农药中,增殖最大又持久的4种,且逐日上升;抑制力高又持久的2种,并逐步下降;5种居中,即先抑制后增殖,而且增殖作用还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这些可能是引起叶螨再猖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玻璃房中盆栽棉花,研究了硃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害对棉花生理活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螨害棉株生理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螨害棉叶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阻力增大,蒸腾强度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的降低。受害棉叶还表现细胞膜透性的增加,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都发生了变化。棉叶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为害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所测17种氨基酸,多数含量减少,以谷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减少量最多,但半胱氨酸含量积累增加。故此可以认为螨害影响了棉叶有机氮正常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ELISA法和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3个转Bt基因棉花株系新棉33B、GK12、GK2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校正死亡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虫蛋白表达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花期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最为明显,到铃期和吐絮期含量略有回升.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其顺序为叶>铃、花心、花萼、蕾>花瓣>苞叶.室内生物测定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高度一致.转Bt基因棉花应加强中后期对棉铃虫的监测和补充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进行二代棉铃虫和叶螨对棉花的复合为害和动态防治指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按“206”回归最优设计布置处理,以肩然感虫结合人工接虫形成棉铃虫量和螨害指数梯度组合,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黄萎病干扰,以订正后的皮棉损失率为试验结果。主成分分析证明棉铃虫和叶螨的一次及二次型数值,尤其是二者的交互作用与皮棉损失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得出二者复合为害二次曲线方程为: y=-0.13903 0.16901x_1-2.535×10~(-4)x_1~2 1.0502x_2-0.01185x_2~2 3.614×10~(-4)x_1x_2±0.63 由此推导出3%允许皮棉损失率的棉铃虫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29.5头3龄幼虫/百株,叶螨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3.11%螨害指数,以及一系列动态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